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着力转型升级 走发展现代农业之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强

  盐城在江苏是一个农业大市。盐城因盐而兴、因盐闻名,随着海陆变迁,两千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盐业为源、盐垦并举、废灶兴垦的历史演变过程。特别是清末民初张謇为发展民族工业,在沿海滩涂大规模垦荒植棉,兴修水利,推广新型种植技术,使这里在20世纪初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农垦区。1949年,盐城一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87%。解放后,盐城农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极大地焕发了农业农村的发展活力。1983年实行地改市时,盐城的粮食、棉花、油料均居全省首位,畜禽、水产、蚕茧、蔬菜等农产品总产量也都处于全省前列,盐城已从一个贫困地区发展成为一个全省领先、全国闻名的农业大市。多年来,盐城的农业增加值以及大宗农产品产量一直稳居全省首位,其中粮食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1%,为全省以至全国稳粮保供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目前,盐城的一产增加值已在江苏率先突破330亿元,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农业的发展实力是较强的。因此,农业的发展与转型升级,与盐城、与盐城的各级领导干部以及盐城的群众生活,始终是一个密不可分的话题。
  作为一个农业大市,规模大是我们的优势,但令许多人困惑的是,“三农”的发展却成了“问题”。在农村第一轮改革浪潮过后,1978年至1998年,全市农民年收入从141元上升到3186元,年均增长17.5%。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农民增收的速度明显放缓。对我们这个江苏土地面积第一、人口第二的大市来说,农业是一个不能舍弃的基础产业,发展农业始终是我们的重要任务。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盐城被国家规划为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现代农业发展基地,会抓农业应当成为我们各级干部的基本本领。更重要的是,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是当今农业发展的大趋势,把农业搞好照样大有出息。盐城市委、市政府认为,像盐城这样的历史上以农为主的地区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把落后的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近几年来,我们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以打造江苏现代高效农业第一市为目标,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初步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一、创新体制机制,为发展现代农业增添新的动力
  
  在第一轮农村改革之后,从解决温饱问题到让农民总体上实现脱贫,这个阶段我们用了20年。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阶段,这个瓶颈就是农业产业化、市场化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家庭生产模式的矛盾。邓小平同志当年对农业的改革和发展曾经预言,“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得到较大提高,实现小平同志提出的第二个飞跃的条件基本具备,“三农”问题日益突出也向我们再次发出了创新体制机制、适当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的呼唤。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盐城市委、市政府近几年来不失时机地加大新一轮农村改革推进力度,推动农村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和发展集体经济转变,着力引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和推进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在建立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现代农业制度方面作了积极探索。重点推进三项改革:一是推行土地流转。搞好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是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的重要条件。近几年来,我们不断总结基层创造的经验,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制定土地流转规划,努力做到既要满足适度规模经营需要,又不造成土地闲置和浪费。各个乡镇都成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有条件的乡镇还设立了土地流转有形市场。2009年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84.3万亩,流转总面积达192.8万亩,全市形成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总面积达279.8万亩,规模经营比例达到34.7%。二是发展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基础上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积极引导农民在生产、流通、消费、加工等领域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现代农业发展。2009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已有4097个,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带动农户数占总户数的比重达到54.6%,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三是强化农村金融支持。大力发展适应农村特点和农民需要的各种微型金融服务和互助性合作金融组织,为农民参与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全市首批组建的11家小额贷款公司,已有9家实际营业,累计发放“三农”贷款8亿多元。同时,我们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积极鼓励和支持建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目前全市已累计建立114个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11.43万农户人社,投放互助金达30亿元,为农民参与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持。上述三项改革的核心是合作经济问题。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的根,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必将对深化农村改革产生带动作用。专业合作组织的普遍建立,有效地把农民组织起来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专业化和流通市场化水平。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等金融创新对增强农业发展“自我造血”功能,解决农民资金短缺问题发挥了作用。
  
  二、建设三大载体,打造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平台
  
  现代农业是以资本、装备和技术等先进生产要素投入为基础,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为一体的综合产业体系。要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就农业抓农业没有出路。我们的工作着力点要由过去主要抓催耕催种等生产环节转变为抓产加销全过程,由抓田间管理转变为抓现代农业发展的载体建设,用市场化的手段、工业化的方法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平台。近几年来,我们按照以城带乡、以工带农这一政策指向,坚持政府引领、企业主导、市场运作、产业兴园的思路,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农业批发市场三大载体为主要抓手,将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环节链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向前推进,较好地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一是通过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近两年来,全市形成了一批产业特色明、科技水平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运行机制活的示范园区,现有园区168个,其中规模较大的县级综合示范园区10个,平均投资达到亿元以上。50个重点镇也普遍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推进示范园区建设使全市高效农业的规模迅速扩大,2009年全市高效农业面积比上年增长20%,高效农业总面积达431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9.7%,规模跃居全省第一;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长20.2%,是近15年来最高的一年。二是通过推进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产品加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现实途径。我们提出把农

产品加工业培育成千亿元级产业,要求每个县(市、区)和重点镇规划建设1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并坚持每年到上海、浙江和苏南等地进行农业专题招商,大力引进外资、工商资本和民资到盐城参与农业开发。大力培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组织实施培植百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强龙工程,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达到996家,其中销售额超亿元企业117家、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32家。近年来,引进了中粮集团、上海光明集团、北京汇源、南京雨润、黑龙江北大荒米业、重庆啤酒等一大批著名农业龙头企业,来盐城兴办农业产业化项目,在全市形成了海盐出口蔬菜、海淡水产品、蚕茧、家禽、优质生猪、速生林木、甜料香料、啤酒大麦、奶制品、保健品等10个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施百家农产品加工特色镇村培植工程,坚持“一村一品、一镇一特”,培育了一批农产品加工特色镇、专业村。目前,全市经论证的无公害生产基地达580万亩,认定有机食品33个、绿色食品165个、无公害农产品316个,获得2个国家名牌产品、2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三是通过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现代农业建立在大流通基础之上,大流通离不开大市场。近年来,我们着力在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上下功夫,重点是推进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市有综合性批发市场、县有专业批发市场、镇有特色批发市场、村有农产品购销经营部、组有农民经纪人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已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73个,其中规模较大的综合性批发市场13个,让农民围绕身边的市场来组织农产品生产和加工。
  
  三、加强分类指导,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途径。目前,农民、专业大户、农村企业法人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普遍存在规模偏小、实力偏弱、素质偏低、能力不强等问题,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分类指导。一是对普通农民,动员其参与一户一棚高效农业建设。为把高效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结合好,我们在全市启动了一户一棚发展高效农业奔小康活动,重点是把收入水平较低的纯农户组织起来建大棚,让更多的农民从现代农业发展中真正得到实惠,靠种地也能富起来。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力争实现全市纯农户“一户一棚”全覆盖,今年年内新增10万户。一户一棚不是一家一户遍地铺摊子,而是通过园区化方式建设。各级政府的主要责任是抓好规划制定和资金、土地、技术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等要素的扶持。对农民最关心的建设资金问题,由财政补助1/3、农民直接出资1/3,申请小额贷款1/3。二是对专业大户,引导和支持其适度扩大经营规模。精心组织科技人户和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创业培训和致富工程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大户扩大生产规模。2009年,全市新建千亩以上连片设施园艺基地78个,新增畜禽规模养殖场2783个,新建年纯收益百万元以上规模养殖小区(场)119个。积极引导专业大户投资创业,全市新增农民投资创业5.15万人,投资额达43亿元。三是对农业龙头企业,着力完善其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生产示范基地、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建农产品品牌,通过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股份分红、配套服务等多种形式,合理确定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关系。国家级龙头企业富安茧丝绸公司每年拿出企业利润的1/3分配给加入合作社的蚕农,已累计向蚕农兑现“二次分配”款6800万元,“一根丝”带动了东台、大丰等地20万农民增收致富。
  
  四、坚持城乡统筹,优化现代农业发展环境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结合。统筹城乡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我们学习借鉴成、渝经验,紧密结合盐城实际,在这方面作了积极探索。首先,坚持把推进城乡统筹的工作重点放在乡镇一级。乡镇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城市,是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城市文明向农村渗透的关键节点。经过实地调研、反复斟酌,并征求基层意见,我们在全市选择了12个重点镇和9个村作为市一级城乡统筹试点。市级试点的选择和确定,主要考虑三种类型:一是临港新城;二是具有不同产业特色和建设模式的中心集镇;三是新型农村社区,鼓励试点镇、村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创造城乡统筹发展的不同路径。其次,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我市农村建制镇、村数量较多,农民居住十分分散,导致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需要建设的点太多,一方面各级财政特别是县和乡镇手里钱太少。我们通过积极稳妥地推进区划调整,优化镇、村布局,化解矛盾。阜宁县2009年撤并了7个乡镇,把全县农民集中居住区压缩到80个,并出台政策鼓励农民进城人镇和规范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促进农民就地转移取得明显成效。第三,提高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建设水平。主要围绕这样三种类型规划建设:一是依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一批集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功能于一体的田园式农民集中居住社区;二是立足于为开发区、中小企业创业园和农产品集中加工区提供配套服务,建设一批现代化城镇居民集中居住社区;三是依托规划的沿海港城,建设一批功能定位较高、建设水平较高的农民公寓,为推进沿海开发服务。最后,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交通体系。着力构建盐城市区到各县(市)城、沿海港城的1小时快速交通圈,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2009年一级公路竣工里程全省最多,并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1411公里,有力带动了沿线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杭邦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100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