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毛伟明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来,我省把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积极抢抓国际产业加速转移的历史机遇,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出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积极变化。一是三次产业结构明显改善。2007年,全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726.1亿元、14285.8亿元和9548.2亿元。三次产业比为6.7:55.9:37.4,与1978年的27.6:52.6:19.8相比,一产比重下降20.9个百分点,二产、三产比重分别上升3.3和17.6个百分点。二是制造业层次稳步提升。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000.1亿元,列全国第三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69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11582亿元,占全国的21.4%,成为我省第一大产业。三是服务业发展逐步加快。2007年,全省实现服务业增加值9634.8亿元,位居全国第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7.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长速度和服务业占GDP比重的提升速度连续两年位居沿海各省市第一位。四是产业发展集聚度继续提高。2007年,沿沪宁线产业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占全省的80%以上,沿江产业带冶金、石化等产业产值占全省的90%以上。机械、纺织、电子信息、石化、医药、冶金、建材、轻工八个主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工业的九成以上。
在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主要积累了五条经验:一是把外向推动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举措,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在更高层次上主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二是把市场主导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制度保障,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产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三是把科技支撑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大力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四是把特色引领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导向,坚持产业布局与比较优势相结合,着力发挥各地特色优势;五是把增量带动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坚持增量投入与存量调整相结合,以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
尽管我省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比重偏低。2007年,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为37.7%,分别比广东、浙江低4.9和3.0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35.4%。发达国家以上两个比重一般超过70%。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服务业仍占相当比重,新兴服务业发展不快,生产性服务业仅占31.5%,发达国家一般在60%以上。二是工业比重偏高、结构偏重。2007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8%,比广东、浙江分别高2.2和2.3个百分点,发达国家一般低于30%。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达68.8%,比广东、浙江分别高8和14个百分点。三是制造业科技含量不高、层次有待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为27%,低于广东6.9个百分点,并且大都处于加工组装环节,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附加值较低。四是产业布局分散、集中度偏低。区域之间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还未形成,产业雷同现象比较严重,全省产业同构比例超过90%。产业之间关联度不强,具有强大带动作用的链核型大企业不多,进入全国前100强企业个数少于广东、山东,还没有世界500强和中国50强企业。
针对以上这些突出问题,我省将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要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推进集约发展,创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是在服务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大力推进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连锁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优化。到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均达到40%以上。(1)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依托制造业优势,积极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着力做强做大金融、现代物流、软件等生产服务业。(2)积极推进集聚区建设。依托城市、重点开发区、主要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技术,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主业突出、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3)大力培育总部经济。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到省外、国外建立分公司、子公司,打造一批根植本土的总部经济。鼓励中心城市吸引集聚跨国公司总部或区域研发中心、销售中心、营运总部或分支机构。(4)加快发展服务外包。推动服务外包由劳动密集型外包向技术、知识密集型外包转变。以境内外包为基础,积极拓展离岸外包,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资质的骨干服务外包企业。积极吸引国际知名服务外包企业到我省建立分包中心和承接基地,支持本土服务外包企业到海外设立接包中心。依托制造企业和专业市场,大力发展供应链业务外包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
二是在制造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大力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促进制造业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变、由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由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到2010年,先进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达到5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超过30%。(1)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以高端化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高技术、高集约度和高附加值产品。装备制造业重点打造工程机械、船舶与海洋工程等6条产业链。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打造软件、集成电路等5条产业链。石油化工产业着力打造大石化产业链,延伸发展精细化工、农用化工。到2010年。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均突破2万亿元,石油化工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万亿元。(2)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环保四大新兴产业,以规模化为主攻方向,加快占领市场制高点,形成先发竞争优势。到2010年,四大新兴产业销售总收入力争突破1万亿元。(3)推进传统产业品牌化。围绕纺织服装、轻工建材、冶金三大传统产业,以品牌化为主攻方向,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江苏品牌。到2010年,新创100个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
三是在集约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大力推进要素资源向“四沿”产业带、开发园区、重大基地、大企业集团集中集聚,不断提升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水平。(1)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沿沪宁线产业带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三大产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沿江产业带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石化、冶金、物流四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沿东陇海线产业带重点发展资源加工、机械、医药等产业,着力打造服务中西部、面向东北亚的资源加工基地。沿海产业带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石化、冶金、装备制造、物流等临港产业,努力打造成国内新兴的工业基地。(2)提高开发区集约发展水平。引导工业园区集约开发、突出主业、完善功能,围绕主导产业整合生产和服务,进一步强化特殊功能区、生态园区和专业化园区建设。继续推进南北共建开发园区,大力发展“飞地”工业园区,推动乡镇工业向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集聚。以园区优势产业为基础。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加快建设一批关联度大、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链和特色产业集群。到2010年,全省建成100个产业集群、10个千亿元级工业园区。(3)培育壮大产业基地。重点抓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动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支持苏南地区纺织、服装、轻工等传统产业向苏北转移集聚。(4)推动企业集团做强做大。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向行业龙头企业集聚。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重组,着力建设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核心竞争力强、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大企业集团。
(作者系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金 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107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