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辉煌又一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华 改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
  5年来,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加快崛起和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总量持续稳步增长
  
  从湖南省发改委监测经济运行的大屏幕上,我们欣喜地发现,党的十六大以来的4年多时间里,湖南GDP增长了3300多亿元,相当于改革开放前15年增长量的总和。预计今年GDP有望突破8400亿元,提前实现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番的目标已成定局。
   ――GDP稳步增长。2006年,全省GDP为7493亿元。今年上半年,全省实现GDP3930亿元,同比增长14.2%,高出全国平均增速2.7个百分点,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同期最高增幅。增长幅度稳定。据统计,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GDP年均增长14.6%,人均GDP年均增长15.8%;
  ――经济效益持续好转。规模工业利润增长95%,财政总收入达到891亿元,在2002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
  ――三次产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由2002年的19.5∶40∶40.5调整为2006年的17.8∶41.7∶40.5。
  
  新型工业化建设发展稳健
  
  21世纪的工业化,是一种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这种工业化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是湖南省这类欠发达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施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正如省发改委主任陈叔红所说:“湖南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还是在工业,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湖南省缩小与发达省份差距,实现快速崛起的最佳选择。”
  党的十六大以来,湖南省立足于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把产业集群化作为新型工业化的“加速器”,紧紧围绕十大优势产业、50个产业集群、l00家核心企业,加强政策扶持和产业配套。华菱、长丰、中联重科等一艘艘产业“航母”快速崛起,成为引领湖南省工业高速增长的生力军。2006年湖南省完成工业增加值2668亿元,其中十大优势产业完成增加值1508亿元,拉动湖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9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3.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
  
  湖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目前有4148万人口居住在农村,占全省总人口的61.3%。即使到201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5%左右,仍将有3800万人生活在农村。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参与,和谐湖南就缺乏应有的基础。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符合湖南省情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以来,湖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省累计投入各类水利建设资金264亿元,完成100多座重点大中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新建、改造县级和县到乡镇公路1万多公里,建成通村公路2.2万公里。2006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7843万亩,总产量290亿公斤;拥有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166家,实现销售收入475亿元,利润21亿元,连接各类农产品基地2600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90元,比2002年增加992元。
  
  第三产业发展势头看好
  
  湖南地理位置没有东部优越,工业基础不如东北雄厚,矿产资源不及西部丰富,但浓郁的湖湘文化孕育了大批极富创意的人才,为发展绿色环保的第三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湖南由此创造了一个个令世人惊叹的奇迹。一档“超级女声” 不仅红遍了大江南北,而且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5年度中国文化蓝皮书》披露,“超级女声”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7.66亿元,间接效益达几十亿元。
  党的十六大以来,湖南省立足省情实际,大力发展具有较大比较优势的旅游、文化等特色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务等生产服务业,创造了一批品牌,树立了一批精品,“文化湘军”、“电视湘军”等誉满全国。2006年,全省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038亿元,同比增长12.4%;实现旅游总收入588亿元,同比增长29.7%,接待入境游客近百万人次。
  
  城镇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
  
  近年来,无论你是漫步在省会长沙,还是相对偏远的县城,都会惊奇地发现:一片片新城竞相绽放,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宽阔平坦,一座座立交连南通北,三湘大地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的景象。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湖南省城镇化水平以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到2006年城镇化率达到了38.7%。全省已初步形成了由长株潭城市群、市州治所在城市和县城、重点建制镇构成的多层次城镇发展格局。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我省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全省已经形成了以长沙为中心,连接14个市州的高速公路网,预计今年末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1765公里。2002年至2006年,全省新增发电装机840万千瓦。邮电通信能力始终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均达到1000万门以上。
  
  长株潭一体化迈出实质性步伐
  
  2007年1月26日,地处长株潭三市连接点的株易路口彩旗飘舞,彩球高悬。上午10点,省长周强庄严宣布:长株潭一体化公交正式开通。一时间,人声鼎沸,掌声和欢呼声如浪潮般阵阵涌来。6辆崭新的公交车同时出发,沿6条新开的线路,进行第一次运营。此举标志长株潭一体化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长株潭是湖南经济发展的精华带、增长极,也是全国第一个自觉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区域。近年,三市按照“总体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先行,重大项目跟进”的思路,积极推经济一体化进程。目前已经实现了电力、交通、金融、环保一体化。伴随省政府南迁,三市相向发展、一体化的势头更加强劲。2006年,三市以占全省13.3%的国土、19%的人口,实现了全省37.6%的GDP、42.6%的财政收入、46.4%的投资,实际利用外资更占到全省的60.9%。以长株潭为龙头的“一点一线”地区聚集生产要素、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2006年,“一点一线”6市GDP占全省的63.7%,拉动全省经济增长10.2个百分点。
  
  湘西大开发步伐加快
  
  湘西地区是湖南省主要的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也是近几年来除长株潭外,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的重点地区。在全省人民特别是西部群众的艰苦努力下,湘西大开发结出了累累硕果。张家界贸源化工有限公司作为重点扶持的产业化项目之一,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五倍子精深加工企业。2006年,该企业实现产值2亿元,利税7000万元。项目的实施不仅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激活了当地经济,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据统计,该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建设五倍子基地1万亩,涉及农户3万户,年均为农民增收3500万元以上。

  自实施湘西大开发以来,湘西地区紧紧围绕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完善和生态建设三大目标,滚动实施了168个重点产业项目,极大地促进了湘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2006年湘西地区完成GDP814亿元,同比增长11.6%。目前,湘西地区已连续3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昔日的老少边穷地区,已开始步入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
  
  对外开放力度加大
  
  当今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一个由大公司、大企业等战略投资者引领发展的时代。现实告诉我们,湖南要加快发展,必须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引进一个世界500强企业,就等于引进了一只金凤凰。对此,全省上下已形成了高度共识,并为此付出了艰苦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到2006年底,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家落户湖南,国家53家特大型企业也有5家来湘投资。2007年5月23日上午,株化集团的新办公楼前鲜花簇拥、彩旗飘舞,在热烈的掌声和鞭炮声中,“中盐湖南株洲化工集团”正式挂牌成立,这是继中粮、中冶、中国五矿、中钢、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之后,湖南引进的又一家“国”字号企业,将大大加快湖南省盐化工产业的发展步伐。
  党的十六大以来,湖南省按照“用开放促开发,用开放促发展”的思路,先后举办和参加了“中部博览会”、“泛珠三角区域经贸洽谈会”、“港洽周”等一系列大型经贸活动,引进了一批战略投资者,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升。2002年至2006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达254亿美元,年均增长26.5%;累计实际利用外资92.5亿美元,引进内资259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7.3%和23.5%。
  
  非公有制经济释放活力
  
  市场经济是一种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人本经济。目前,沿海许多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占到了经济总量的60%~70%,有的甚至高达80%以上。2006年,湖南省非公制经济也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半壁江山。一大批非公有制企业成为湖南省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始创于 1989 年的三一集团,坚持“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的发展之路,打造了业内知名的“三一”品牌。2002年至2006 年,该企业年销售收入由9.84亿元增长到81亿元,增长8.23倍。2005年,该企业荣获“中国制造行业最具成长力的自主品牌企业”称号。目前,三一集团拥有员工 1.3万余人,总资产78 亿元。
  近几年,湖南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加快发展的一大战略举措,从体制、机制、政策等各个方面给予全力支持,极大地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2006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035亿元,完成投资2037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3.8%和62.8%。同时,为社会提供了8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
  
  体制改革进展顺利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改革也是一种生产力。浦沅集团的发展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科学论断。该集团是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的老牌企业,制造能力强大。但在传统体制下,该企业发展举步维艰,直到2002年销售收入才8个亿,利润只有几百万元,利润率不足1%。2003年,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企业被中联集团收购兼并。重组之后的浦沅让人刮目相看,2004年销售收入即突破18亿元,实现利润2.05亿元。其利润超过重组并购前15年利润的总和。
  ――国企改革成效显著。2004年,湖南省全面启动省属国有企业改革,至2006年底已累计完成80%的改制任务。市属和县属国有企业改制面也分别达到60%和90%以上;
  ――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2004年取消了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2005年又在省本级财力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全部免征农业税;
  ――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逐步完善;
  ――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力度加大,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取得明显成效;
  ――行政审批、财税、金融、投资、粮食流通体制等改革深入开展。
  
  科技兴湘之路越走越宽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谁能在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上抢占先机,谁就能在这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和主动。无数实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006年3月27日,衡阳恒飞电缆公司收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寄来的一封感谢信,信中写道:“感谢贵公司为神舟六号火箭提供优质电缆,为神六发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该公司为攻克航天高温特种电缆技术难关,组织科研人员参照世界尖端科技,反复探索实践,自主研制出了达到“神舟”飞船、东风导弹、长征系列火箭发射点火要求的产品,多次受到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嘉奖,实现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湖南省特别注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打造“湖南品牌”。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拥有1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02年至2006年,全省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4758项。近年来,多人获国家科技奖,其中袁隆平院士获首届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黄伯云院士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目前,全省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7%以上,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8%。
  
  八件实事促进湖南进一步和谐
  
  在2007年的全省人大会议上,上任伊始的省长周强向6700万人民郑重承诺:“‘八件实事’在湖南不仅要变为一种制度,更要成为检验政府行政理念、工作作风、诚信程度的一把标尺。我们将一如既往,给人民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为推动和谐湖南建设,打造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从2004年起,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推行每年为民办好八件实事的重大举措。通过连续几年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城乡更加和谐。2002年至2006年,全省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96万人,其中下岗失业再就业人员182万人。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拓宽,“两个确保”全面落实,5年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60多亿元、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490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以及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全面实施;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和最低保障工作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无到有,覆盖面不断扩大;救灾救济、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5年累计帮助50多万人解决了温饱或越过了贫困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154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