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音乐的表现方式与欣赏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对音乐的表现方式和欣赏方法有了一些自我的见解。结合音乐的模拟性、象征性、暗示性、题材性表达些自己对音乐欣赏这种创造性活动的看法。
  【关键词】模拟性;暗示性;体验式欣赏
  
  多年的实践中发现,认识欣赏音乐的能力需要在生活中得以实现和提高,正常人都具备“音乐的耳朵”和审美能力,端正态度,正确认识音乐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得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多多了解音乐中的的表现方式与欣赏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在欣赏层次及方法上找到了解音乐真谛的途径。
  
  1.音乐的几种表现方式
  
  音乐一般归纳起来有模拟性、象征性、暗示性、题材性四种最常用的表现方式。
  1.1模拟性
  模拟性用音乐音响去模仿现实生活中的音响来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在《百鸟朝凤》中,唢呐维妙维肖地模拟出百鸟的鸣叫,使我们有如置身于浓密的林荫之中。而在《大峡谷》中,交响乐队通过对毛驴步伐声音的生动描绘,为我们活灵活现地勾画出毛驴行进在山间小路上的生动形象。可以说,模拟手法是一种与生活现实最为接近的手法。
  1.2象征性
  象征性是人们的联想能力,运用音响去表现声音以外的生活现象。比如,法国诗人欧仁・鲍狄埃的光辉诗篇《国际歌》,法国工人作曲家狄盖特为它谱了曲,《国际歌》从此诞生。《国际歌》是一种反叛精神的代表,只要世界上还有剥削和压迫,“国际歌”的“呐喊”将永远存在。可见,音乐的象征性能够给欣赏者指明一定的想象方向。
  1.3暗示性
  暗示性是过声音造成的特定气氛去暗示某些事物和生活现象,是借助人们的生活和感情经验的一种表现方法。比如:《梁祝》开始时双簧管优美的旋律取自于后面的悲剧主题,从而暗示了整个作品的悲剧性。而在展开部开始时的阴郁、沉闷的音调,则暗示了一种不祥之兆。
  1.4体裁性
  音乐体裁是音乐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对某种生活现象以及伴随这种生活现象所特有的生活情感的典型概括。比如:跳舞、队列行进、晃动摇篮哄婴儿睡觉等等特定的生活现象。音乐在表现这些生活现象的所形成的音乐的特点就叫做音乐的体裁性。由于这些特定的生活现象总是与一定的情感联系在一起,所以了解体裁是欣赏音乐的重要途径。如:摇篮曲与母爱,舞曲与欢乐,进行曲与英雄和力量,交响曲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等等。
  
  2.音乐欣赏的几种方法
  
  音乐欣赏是一种创造性审美实践活动。它的意义在于通过聆听音乐、理解音乐(本质上是体验式欣赏方式),实现对音乐美的判断与接受,从而陶冶情操,保持鲜明个性,形成完美人格。体验式欣赏方式是一种以情感体验为中心,包括想象和联想的协同作用所进行的欣赏方式。这也是音乐欣赏者选择得最多的一种欣赏方式。听众在欣赏的过程中,注意力都集中在体会音乐中的感情因素上,并通过一系列的复杂化想象活动进一步具体地理解音乐内容。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所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产生共鸣的过程。
  2.1美感欣赏这是欣赏音乐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
  美感欣赏就是欣赏者通过对音乐音响所产生的感知和体验,纯粹为了体会对音乐音响的乐趣而倾听。在这个阶段,欣赏音乐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直接从音乐音响中获得一种愉悦。当我们欣赏肖邦的《C小调钢琴练习曲》时,就算我们并不知道这首乐曲有"革命练习曲"的别称,同时对作曲家的生平也不了解,但只要我们听到钢琴低声部持续不断地上下滚动的音型,再加上高声部节奏铿锵,力度变化明显的音乐动机,显然,我们就会被一种激昂、悲愤的感情所打动。 这是一种近乎生理的“审美反射”,这种感受并不是来自这些音响包含的任何意味和思想,而是来自这些音响本身的愉悦感觉。单凭这种感染力就把我们带到一种无意识然而又有魅力的心境中去,所获得的情感体验是一种直接的体验,无需经过一个理解与认识的过程。
  2.2紧密结合欣赏者自身的生活经历去体验
  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欣赏者往往会根据乐曲所表达的感情,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去加以体验,并与乐曲所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以达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的审美效果。舒曼的钢琴组曲《儿童情景》表现的是对儿童时代生活的美好回忆。我们在欣赏这部作品时,往往会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好奇、天真,活泼的情景,并与乐曲融为一体,达到身临其境的审美愉悦。当然这种欣赏方式要求欣赏者应随时注意观察生活,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深刻的感情内涵的人,这也是音乐欣赏所必备的条件。
  2.3围绕作品积累相关知识
  为了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围绕作品搜集积累相关知识是一个实用的方法。这些知识包括音乐知识、背景知识,(如有关作品的产生年代,创作背景,作家生平,创作意图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对作品情感内涵的理解体验。如欣赏乐曲时,首先选择一些主体单一、表达意义明确的音乐去聆听,而后再有选择性地欣赏室内乐、奏鸣曲、交响曲等。纯音乐欣赏音乐除了令人愉快的音响和所表达的情感外,确实存在于音符和对音符的处理之中。毕竟旋律、调式、和声、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织体等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明智的欣赏者必须加强自己对音乐素材及其发展的理解与掌握,必须更有意识地聆听旋律、节奏、和声、音色及其变化。尤其重要的是,为了追求作曲家的思路,必须懂得一些音乐曲式理论。
  2.4熟悉主题把握音乐发展脉络
  音乐作品的概括性极强,这种概括性是以主题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音乐内容、情感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对主题的发展变化来实现的。因此,熟悉主题对欣赏音乐来说,不失为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方法。比方说,中国人听钢琴协奏曲《黄河》,就觉得“听得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主题熟悉。以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为例,《保卫黄河》的音调非常熟悉,虽然作曲家对它所作的种种变化,人们却不仅听得出来,而且还能从变化中体味作品的情感内容。这就是因为我们对主题熟悉,熟悉主题对理解音乐是大有帮助的。
  通过以上可知,我们熟悉了音乐的表现方式后,在体验式欣赏中才更具有某种创造性成分。感情体验可以说是音乐欣赏中最重要的一种心理行为,感情体验往往伴随着音响感知而进行,两者几乎形影不离。在音乐欣赏教育中教师要尽可能运用有利于教学的一切手段、方法、步骤,不断地挖掘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J].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3年8月第1版.
  [2]董颦.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2004,(03).
  [3]宋振韶, 金盛华. 情感体验:教育价值及其促进途径[J]. 教育科学研究, 2009, (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435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