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借鉴“奥尔夫”,在欣赏中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借鉴“奥尔夫”教学法,通过一些零碎的活动,精心设计,环环相扣,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欣赏教学中,以听觉为主的情况下,结合触觉、运动觉等多元感官,让学生逐步养成听觉、感知、想象、反应、表现、理解、创造等多种能力。
  【关键词】以听为主 听说贯通 演唱融合 律动声势 情感升华
  奥尔夫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提出“原本性”的音乐教育理念,有机地包含了音乐、语言和动作的因素,并使之结合为一个整体。那么,在欣赏教学中,以听觉为主的情况下,如何结合触觉、运动觉等多元感官,让学生逐步养成听觉、感知、想象、反应、表现、理解、创造等多种能力呢?
  一、以听为主,听说贯通
  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家戴维·埃里奥特说过:“音乐聆听总会涉及认知特点文化信息的音乐表达。”这里的“表达”并不是指教师的表达。而是指学生在聆听音乐后,想象出音乐表现的情境,从而说出音乐情绪、音乐形象等有关的内容。
  苏少版四年级下册有一首《花之圆舞曲》,选自舞剧《胡桃夹子》的第二幕:圣诞节,女孩玛丽得到一只胡桃夹子。夜晚,玛丽梦见这只胡桃夹子成了一位王子,领着她的一群玩具兵同老鼠作战,后来又把她带到果酱山,受到糖果仙子的欢迎,享受了一次玩具、舞蹈的盛宴。学生通过书本等路径对故事的情节已经有所了解,但是要通过欣赏音乐,去体会故事中的情绪,感受欢乐,也是有难度的。学生们在聆听后说,“我觉得乐曲中开始部分圆号演奏的主题,像是在欢迎玛丽,很优美,玛丽来到了众仙子中间,也充满了好奇……”“我听到了他们用乐器在对话,主题B先由很柔和的提琴演奏,后面长笛就马上调皮地回答了……”“我感觉他们的party有很多仙子,好热闹,我也想去参加。”学生们在欣赏后的感受各不相同,表达了各自的想法,把听到的分享给同伴。他们也觉得音乐很神奇。
  听了《在钟表店里》这首乐曲,学生们的发言可积极了。他们把自己当成了钟表店里各式各样的小闹钟,把笔者当成了修钟表的师傅。“老师,我是床頭的小闹钟,每天清晨我准时叫大家起床”“我的肚子里藏了个秘密,准点的时候你会听到有只小鸟跑出来为大家唱歌”“我是这里最大的钟表,有一个大大的钟摆,声音最洪亮”……学生们跟随着音乐很有节奏地摆动,仿佛是钟表店的工人们正微笑地看着各种修好的钟表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一会儿小闹钟响了。好像告诉大家该休息了。通过聆听、体验、对比。笔者指导学生说说乐曲中哪些音高?哪些音低?什么时候快?什么时候慢?……使他们真正地融入音乐中。
  二、以听为主,演唱融合
  有些音乐作品中会出现多个不同主题。或者某一主题在作品中会出现多次。若想让学生熟悉或记住这些主题,那么演唱它们将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在听赏《瑶族舞曲》一课时,学生感受到了乐曲的情绪,而且知道它是分成三部分来表现的,但是在每个部分中又有几个主题出现,使乐曲变得复杂了。为了让学生们更清晰地听出乐曲的组成,笔者把书本上出现的两个主题分别让学生用“lu”“la”哼唱几遍,第一主题:柔和、委婉,像是一位窈窕的少女翩翩起舞,婀娜多姿;第二主题:活泼、欢快,感觉是一位小伙情不自禁地闯入姑娘们的队伍欢跳起来,当然在整首乐曲演奏中,学生们听到这个旋律被不断重复,力度也不断增强。使舞蹈的气氛越来越欢快,整个教室都充满了快乐。
  三、以听为主,律动声势相结合
  在欣赏一些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规律的动作,如让学生随着音乐拍手,拍腿,跺脚等,这些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很适合。
  《口哨与小狗》是一首通俗管弦乐曲。它描绘了小主人公吹着口哨和心爱的小狗在林荫道上散步的情景,这首乐曲轻松、活泼,二年级的学生很喜欢。在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要想让学生们了解乐曲,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必须找到合适的方法。于是笔者让他们排好队,随着音乐走一走,当听到旋律重复出现时,变换方向再走,学生们边听边走,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带着小狗散步的小主人。
  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有一首《母鸡与公鸡》深受学生的喜欢,因为这首乐曲中的两个音乐形象很突出,于是在欣赏中先把学生分成两组,用不同的声势动作如弹舌、拍腿等分别区分母鸡与公鸡,让学生在聆听中辨别是谁“出场”了:一会儿“母鸡”组开始,一会儿又轮到“公鸡”组,最后是公鸡与母鸡的“叫声”相互交织在一起,好热闹啊。学生们听得可认真了,对音乐的熟悉程度自然就加深了。
  四、以听为主,演奏参与
  这里说的“奏”,并不是单指演奏某样乐器,而是指用打击乐器或者徒手模仿乐器等,让学生们“假装”会演奏,这样他们对乐器的演奏方式、音色特点等印象就会更深。
  《野蜂飞舞》这首乐曲出现在一年级的音乐欣赏中,与高年级时欣赏的目标要区分开来。于是在聆听过程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猜一猜是什么昆虫在飞?是单独飞还是成群结队地飞?飞行的速度怎样?猜猜他们要去干什么?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一个个问题的加入,一遍遍地欣赏,当学生了解到是小提琴把野蜂飞舞的情景演奏出来时,他们也跃跃欲试:虽然我们手边没有小提琴,也没有学习过怎么演奏它,但是我们可以模仿。学生们一个个很认真地演奏着,时快时慢、时强时弱,体会到了音乐中各个要素的变化,情感的变化,锻炼了学生们对音乐敏锐的反应能力。如《小狗圆舞曲》是肖邦写的一首以快速进行,又在很短的时间瞬间终了的乐曲,学生们在欣赏这首曲子时,都觉得曲子很短,但是非常好听,钢琴的声音学生们一下子就听出来了,他们模仿钢琴演奏家来弹奏这首乐曲:一只健康活泼的小狗就在眼前,它飞快地旋转追逐自己尾巴的情景,大概是跑累了,小狗躺下来休息片刻,真舒服。突然似乎有什么吸引到它了,它又开始了快乐的追逐。看着学生们满脸的陶醉与喜悦,仿佛他们已经是著名的钢琴演奏家了,已经跟这只调皮的小狗成为了朋友。
  五、以听为主,情感升华
  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都会获得一种直接体验:高兴、悲伤……学生在体验到这些感受后再次聆听会理解各种音乐要素对作品情感表达产生的影响,从而理解了音乐,理解了作曲者的想法。
  “音乐还可以这样表现的啊?”这是一个学生在欣赏了谭盾《地图——听音寻路》(片段)时发出的感叹。这部协奏曲与以往我们欣赏的乐曲有很大的区别,作曲者将许多民间、民族的音乐元素和影像加入传统的指挥、大提琴、乐队三者关系之中。学生欣赏到了“傩戏与哭唱”“吹木叶”“打溜子”“苗唢呐”“飞歌”“石鼓”“舌歌”“芦笙”等九个乐章,每个乐章都配有不同的内容,来自民间的音乐影像,巧妙地设计了多媒体中人物与大提琴、乐队的“对话”,让学生通过视、听、奏等形式,在情感上达到与作曲者同步,并产生共鸣,亲身感受谭盾作品的音乐特色,体会作曲者对故乡的热爱,表达了他寻根、寻路的决心。
  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笔者借鉴了“奥尔夫”教学法,通过一些零碎的活动,精心设计,环环相扣,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在学生们长期的学习中,采用多元化、人性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让他们感受到音乐作为综合艺术所呈现出的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31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