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解析当前3D绘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符腾

  新世纪以来,3D绘画作品日益风靡世界,这与其直观性强、互动性强、创造性强的艺术特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3D绘画作品既是对新印象主义风格的继承,又融合了新媒体艺术,而当前3D绘画的发展现状更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新世纪以来,3D绘画在全球风靡,这引起了国内艺术家的重视。2005年,中国3D地画艺术家齐兴华将3D地画引入中国,3D绘画的版图终于扩张到了中国。一开始的3年,3D绘画的发展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地步,关注度不是很高。自08年后,随着曝光度的不断增加与经济主体的介入,3D绘画的发展开始呈现出全面开花的势头。3D绘画展览越来越多,近2年来固定巡展的《3D魔幻展》更是让人们关注与重视这类新颖的艺术形式,渐渐有艺术家和评价家也投身之中。本文试图通过分析3D绘画作品来总结其艺术特质,探寻其艺术渊源,期许为今后3D绘画的发展提供几点建议。
  当代3D绘画的艺术特质
  早在16世纪的意大利罗马,就有画家开始追求和研究3D效果。当时的教堂壁画和穹顶画都成为极好的模拟场所,不过由于一直受制于技术,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作品普遍不够完美、不够精细。新世纪以来计算机硬件、建模等技术的发展,使3D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当代的3D艺术家终于能创造出越来越逼真成熟的绘画作品。
  1.直观性强
  当代3D绘画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三维空间,直观性强。除了有载体与题材的原因,更得益于立体感,立体感的突出加强了画作内容的表现力度。艺术创作者通过对焦点透视的到位运用,创造了画面感、立体感十足的3D作品。如齐兴华的《狮门峡谷》,用近900平米的面积来描绘高峡出平地的刺激情景,创造了一个开阔的想象空间。
  此外,细节上的把握处理也十分到位,这强化了作品的视觉效果。作为一幅立体作品,任何一个细节的失误都将导致整幅作品的变形,从而彻底破坏了整幅作品所营造出的3D效果。如北京奥运期间展出的《古龙今韵》,在荷叶上的水珠、泉水落入池塘时的涟漪、岩石的纹路和地砖的裂纹等细节的处理上非常到位,显得极其自然。
  立体感使画作宛如真实,细节处理使画作细腻到位,两者的结合使画作显得细腻又充盈,让整个作品成为了一个想象的空间。
  2. 互动性强
  3D绘画大师埃德加曾说过“3D画充分释放了人们的游戏天性,男女老少,别管带着什么烦恼而来,都会不由自主参与到这新鲜、刺激的游戏中”。齐兴华说过“3D地画的受众很直接,就是广大的群众百姓”。这些点明了当代3D绘画最大的艺术特质――互动性强,也正因为这个特质才风靡全球。
  每个观赏者在观赏3D绘画时,不只是简单的观赏者,更多了两种身份,既可以成为艺术品的一部分,又可以成为艺术品的创造者。这两种身份赋予了观赏者极大的自由,观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尝试,通过与画作的互动使作品发生变化,从而实现二次创作。如齐兴华的《狮门峡谷》,在近900平米的画作上,欣赏者可以选择的位置和摆出的造型可以说是无尽的。正因如此,任何一个3D画作都可以衍生出无尽的二次作品,拓展性极佳,内涵亦显得丰富;而每一个观赏者都能创造和拥有属于自己的唯一的艺术作品,这种感受更是十分奇妙。
  3D作品的互动性强引爆了大众的参与热情,成为了一种丰富艺术内涵与普及艺术文化的方式,大众在积极互动中亦提升了艺术品位。同时,这种互动方式拓宽了欣赏者与创作者之间的交流渠道,对当代3D艺术的发展产生了裨益的推动效果。
  3.创造性强
  3D绘画与普通的壁画相比,实现了从二维到三维的过渡。在二维平面上模拟三维空间效果一直是人类视觉艺术的焦点问题,尤其是自文艺复兴以来,解决该问题成为艺术进步和艺术史书写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追求三维绘画效果的过程中,常常需要绘制出一些带有时空混乱的作品(如“高速公路上冒出的恐龙”等常见的主题)。这种打破时空界限的作品,由于蕴含的信息量巨大,所创造的想象空间更为广阔,受到大众的喜爱。
  这种打破时空的创造,将不同的元素巧妙的组合在了一起,在突兀中又显得妙趣横生,显得天马行空。通过虚拟的构思与真实的创作,从而让参与者梦想成真,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更是无限接近了艺术的本质――寻求心灵的愉悦。
  当代3D绘画的艺术渊源
  当前3D绘画较注重两点,其一是采取辅助的光影效果,再加上自身原本的色彩搭配,构建出明暗的效果,其二是强化透视法则,构建出画面的立体效果。从这两点进一步分析,其背后透露出当代3D绘画的艺术渊源,或者说是其作品的实质是对新印象主义风格的继承,此外还带有新媒体艺术的意味,其表现是对文艺复兴以来焦点透视原理的执着追求。
  新印象主义又称分色主义,从名称上看印象主义的延续,但实则这种延续很快就被一种严格的科学手法所替代。新印象主义的画家推崇对颜色、光学以及之间混合作用的分析研究,其代表画家瑟拉更是多次请教物理学家关于光影的问题。他们赞同学者夏尔・亨利关于方向、颜色和感觉相互之间关系的思想。新印象主义对光学与色彩对人体感觉的科学研究与分析,虽然显得有些过于严谨与冷漠,但却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新印象主义就是试图用光学科学试验的原理来指导艺术实践,而这个原理在当代3D绘画中则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但是新印象主义采用的是“点彩”的画法,这在当代3D画作的绘制过程中是极少的,故而笔者认为当代3D绘画是对新印象主义风格的继承,主要是对其科学理性风格的继承与延续。
  由于新印象主义者大力推崇“科学”的新技法,使得其流派作品有沦为工具奴隶的嫌疑。所以,贡布里希曾在《艺术发展史》中如此描述新印象主义代表画家修拉的作品:这使他越来越远地离开了忠实描绘自然面貌的道路,走向了探索有趣的、富有表现力的图案的道路。不过,从3D绘画的角度来回溯这段历史,客观地说,这种变化又何尝不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从200年后3D绘画的艺术特质和发展趋势来看,这句评价不仅极其到位,更带有一种一语成谶的味道。   除了对新印象主义风格的继承,新世纪以来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更是成为了当代3D绘画蓬勃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从广义上来讲,新媒体艺术是指在新科技、新媒介技术的基础上产生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可以通过新媒体这一虚拟的载体,运用新科技创造出集平面计算、空间建模、光影模拟等的视觉虚拟环境,从而为下一步的实地绘画提供各种数据上的参考。齐兴华更是直白的认为“当地画越大越是不容易感觉到立体透视角度,所以必须据跟效果图去画”。
  新媒体技术所模拟出的虚拟环境为3D绘画营造了一个多种可能的空间,尤其是拓宽了3D绘画的载体范围,使得任何可以描绘事物的平面都成为了载体。多样的载体有不同的观画角度,变换的观画角度有利于减少审美疲劳。值得一提的是,由于3D绘画艺术家擅长在户外各种地形上绘画,近些年出现了“时尚地标+3D绘画”的搭配方式(如在上海世博会展出的《源》与《杨浦往事》),将本身艺术文化内涵浑厚的地标加到画作中,体现出一种多元艺术与文化的交融互动,不仅使地标更有艺术气息,更能大大增加其作品的艺术魅力与影响力。另一方面,多样的绘画载体表明了载体不会限制作家的创作,作家可以自由的选择题材。当前3D绘画的题材主要可分为三类,一部分是对一些经典名作的修改(如成为米勒《拾穗者》中的一员),还有部分是经典情节的再现(如描绘《圣经》中的一个故事),更多的则是自由选题(即创作者自由决定,常见为:诙谐幽默的现代题材与刺激的风景系列)。题材的选择自由度大,多元的题材有着不同而广泛的受众群体,可以说3D绘画在题材选择上是开放和贴合大众的。
  多元的题材配以多样的载体,从而显得风格多样,两者在相辅相成中丰富了3D绘画的艺术内涵。
  随着电子显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建模所能提供的视觉效果只会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其所能提供的虚拟数据只会越来越真实有效。新媒体技术的这一切使得大量的3D绘画作品在平面绘制、光影把握、立体显像等方面上更为成熟,作品的各个细节处理更加到位,视觉效果越来越形象逼真,越来越能让参与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当代3D绘画是新印象主义风格的延续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这也使其拥有了一“新”一“旧”两大元素,不但有了几百年的艺术底蕴,还多了与时俱进的艺术活力,从而显得内涵丰富。
  3D绘画的发展启示
  在我国3D绘画的发展历程中,既有无奈,也有欣慰。无奈的是由于一些传统观念与经济因素的制约,绘制者寥寥,艺术家常是单兵作战;欣慰的是当前的3D绘画展览越来越多,渐渐有艺术家和批评家将眼光放在涉及公共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等的3D绘画上,而社会大众更是积极参与这种互动性极强的艺术作品。
  1.传统观念的博弈
  传统观念对3D绘画的束缚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在艺术家中,另一方面是在评论家中。部分艺术家们认为这种草根艺术很难融入到主流艺术中去,且收益较少,并不是一项可长期尝试的艺术活动;部分评论家认为这种创作技巧并没有高明多少,甚至有学者认为其只是简单的糊弄技术而已,算不上是新颖的艺术形式。这种固有的学术观念阻挠了其的发展与普及,当前学术界关于3D艺术以及3D绘画的研究较少,关于3D绘画的相关期刊文献仅十余篇,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传播速度,也让大众失去了更好认识和理解这一特殊艺术形式的重要机会。
  客观来看,只有艺术家与批评家的一起参与,才有利于我们挖掘出更为重要的关于3D绘画的深层的美学内涵与艺术魅力,鼓励大众积极参与到艺术文化活动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素养。这种观念上的博弈,将最终决定3D绘画的走向。
  2.创作门槛的高低
  当前绝大多数的3D艺术家为了追求更佳的视觉效果,在绘制中常常会选择辅助性工具(电脑制图)来强化视觉误差;少数3D艺术家则忠于自己的创作理念,拒绝新媒体技术的介入,凭借自己多年的艺术底蕴进行绘制。故而3D绘画的一般制作过程需要一些辅助工具,首先是在电脑上设计效果图,然后计算如何画在画布上,再考虑周围环境的大小、特质,最后就是实际的绘制。相对于规模较小的油画,3D绘画的规模常常都是数十平米到数百平米不等,而且画作越大越是不容易感觉到立体透视角度。故而必须通过电脑事先绘出效果图,再根据电脑的数据进行实地的绘制,这样才能最终与环境融合。
  要做到这几点,首先需要一个足够大的画室,但从国内学生多、画室少的大环境考虑,这相当困难,除非有足够的财力能租赁或新建一个大画室。其次,3D绘画的创作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去计算和设计,一次大型3D绘画作品的电脑建模,本身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如果跳过电脑建模的步骤,一旦画作效果不佳,那整个损失的费用会更大,这种矛盾的抉择也提高了3D绘画的创作门槛。
  只有少数艺术家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是难以持续发展的,只有少数欣赏者的艺术形式亦是难以持续发展的。故而降低当前3D绘画艺术的创作门槛成为普及这一艺术形式的重要内容,低廉的创作费用能让更多有天赋的艺术家投身到其中,低廉的展览门票也能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这种有趣的艺术形式。
  结语
  总体来讲,大众对3D绘画有着强烈的好奇感和浓厚的参与热情,当前的发展也一直往双赢的效果上走,这种新颖的艺术形式应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作者简介:符腾,男,浙江玉环人,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2012级艺术学理论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4853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