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头孢噻肟酸的合成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单淑连

  [摘 要]目的:采用改进之后的工艺,来合成头孢噻肟酸,以此得到新的合成技术的方法;方法:合成路线以及溶媒系统都进行了有效的改进,并且使用了AE-活性酯、二氯甲烷等实验材料;结果:利用改进之后工艺来合成头孢噻肟酸,从缩合反应、分相、脱色以及结晶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整个改进之后的工艺比较平和,收率也非常高,达到了165%以上,应用在工业生产中比较合适,而且其工艺成本也比较低;结论:改进合成路线之后,无论是从工艺成本上讲,还是从收率上讲,都具有非常大优势,因此优化之后的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头孢噻肟酸 合成技术
  中图分类号:TB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6-0236-01
  最早的头孢噻肟钠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德国开始生产上市的,是由德国一家德日合资企业研发而成,并在1981年得到了美国FDA的认可。之后,头孢噻肟钠就开始在全世界流通生产,为抗生素药物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头孢噻肟钠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抗生素药类,其属于第三代头孢,优势十分明显,首先高效与广谱;其次,该种抗生素自身并没有大量的毒性,因此对人的身体伤害相对来说比较小;再次,耐酶,因此其有效期比较长;最后,头孢噻肟钠对各种菌类都有很强的活性,尤其是厌氧菌,除此之外,对革兰氏阴性菌等也有非常强的抗菌活性,其杀菌作用十分明显。头孢噻肟钠被广泛的应用在临床上。
  头孢噻肟酸为头孢噻肟钠重要的原料之一。传统的头孢噻肟酸合成方法主要是利用四氢呋喃将其与水进行混合,之后溶解7-ACA,在溶液之中加入适量的AE-活性酯,最终合成头孢噻肟酸。这种合成工艺已被大量的应用,并且实现了生产化,但是因为四氢呋喃性质活泼,在试验期间,极其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不仅损坏实验设备,同时也会危及到实验人员的生命安全,以此种合成方法并不是最佳的头孢噻肟酸的合成方法,需要对其进行改进,找到最科学合理的合成方法。
  本文主要就是对其合成工艺进行了改进,注重改进了其合成路线,不再使用性质比较活泼的四氢呋喃,而是使用相对平和的体系,比如溶媒体系,通过该体系合成头孢噻肟酸。该种新工艺合成方法,主要的构成部分就是已经得到改进之后的溶媒体系,通过反应参数适宜的调整,再加之采取过程检测的方法来对反应终点做出相应的判断,进而研究出优良的结晶方法以及合成条件。改进之后的工艺经过实践证明,效果显著,质量有所保证,并且生产成本也比较低,完全可以进行规模化生产。
  一、合成路线(图1)
  二、实验部分
  1、试剂与仪器
  7-ACA(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工业级;AE-活性酯(山东金城医药化工有限公司),工业级;二氯甲烷,工业级;异丙醇,工业级;盐酸,工业级;三乙胺,试剂级;焦亚硫酸钠,试剂级;活性炭,工业级;pH计(METTLERTOLEDO1120);电子天平;循环水式真空泵;高效液相分析仪(HP1100);调频电动搅拌器;自动水分测定仪(METTLERDOLEDODL38);三颈瓶500mL;量筒500mL;恒压漏斗50mL;分液漏斗;铁架台;玻璃棒,烧杯1L。
  2、实验过程
  2.1缩合反应
  在500mL干燥三颈瓶中,加入二氯甲烷180mL,异丙醇15mL,快速搅拌,降温到0℃;投入7-ACA20g,AE-活性酯27g,加入适量还原剂,测pH值,约在8.5;开始滴加三乙胺22mL,控温:0℃,滴加三乙胺总时间控制在3-6h;滴加三乙胺结束后,继续控温搅拌4-5h,取样检测7-ACA:≤0.7%;加纯化水70mL,控温5-10℃,搅拌10min;准备分相。
  2.2分相
  将三颈瓶中反应液移至分液漏斗中,用少量纯化水冲洗三颈瓶壁,洗液一并移入分液漏斗中,搅拌后静置10min,控温5-10℃,将下层(二氯甲烷相)移至另一三颈瓶中,用纯化水再洗一次。上层水相移入另一三颈瓶,准备脱色。将水洗过后的下层(二氯甲烷相)再次移入分液漏斗中分相,将下层移出。将上层水相与第一次分相后的水相合并,准备脱色。
  2.3脱色
  在三颈瓶中,快速搅拌10min,加入活性炭1g,搅拌15min,过滤活性炭,脱色液移入另一三颈瓶中,使用少量异丙醇,纯化水洗脱色三颈瓶及过滤碳层,洗液一并移入三颈瓶中,准备结晶。
  2.4结晶
  在三颈瓶中,慢速搅拌条件下加入异丙醇75mL,控温为室温。一调结晶,滴加盐酸调结晶,滴加速度先快后慢,有晶体析出后,停止滴加,养晶30min。二调结晶,继续滴加盐酸,调节pH到2.9-3.0。降温到0-4℃,搅拌,养晶60min。准备过滤。
  2.5过滤干燥
  过滤,滤饼用纯化水45mL洗涤后使用异丙醇90mL洗涤两次,真空干燥,得头孢噻肟酸33.65g。重量收率168.3%,含量>95%,水分<2.0%,色谱纯度98.5%,色级<4#。
  2.6放大实验
  按照以上的工艺进行了中试样品的试制,在实验的基础上放大了10倍,所得产品按药典规定检测,全部合格。同时对所制备样品进行了稳定性考察,经定期检测,各项指标均合格。为日后转化为大生产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三、结论与讨论
  本文采用改进之后的工艺,尤其是对其溶媒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但是其原材料并没有改变,同时依然选择使用较为普遍的溶媒,改进之后的工艺其反应条件与传统的工艺相比更加温和,此外,其生产过程也变得更加容易控制。实验研究人员不仅改进了其溶媒系统,对其合成路线也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去掉四氢呋喃,这使得溶媒体系更加平和,在这种平和的体系下进行合成,最终合成了头孢噻肟酸。经过改进之后的方法,其收率较高,与传统的混合溶媒相比,效果十分显著,而且利用这种方法,不会出现色级差异,头孢噻肟酸质量也有所保证,完全符合药典标准。反应溶媒体系进行了相应的改进之后,其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这对实现规模化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从中可以发现,改进合成工艺之后,更利于头孢噻肟酸产业化发展。
  本试验中,因为在合成头孢噻肟酸期间,AE-活性酯被大规模的使用,所以合成完成之后,出现了很多废渣,这种废渣中具有十分丰富的可以再合成活性酯的成分,因此如果能够充分加以利用,这能够使实验材料得到最大的利用,同时可以解决垃圾处理问题,一举两得。改进之后的工艺,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
  第一,7-ACA溶解后分相,将生产7-ACA时产生的部分杂质分离,有效的保证了头孢噻肟酸结晶的纯度。第二,7-ACA先与三乙胺反应,使得反应体系成为液态,活性更高,与AE活性酯反应接触面积增大,反应时间短,避免了原工艺在悬浊状态下长时间反应所导致的副反应增多的现象。同时由于生成的头孢噻肟酸是溶解状态,避免了由于目的产物积聚而引发的二次反应。第三,缩合反应后第二次分相分离了脂溶性杂质,两次分相充分去除了参与反应原料中的水溶性、脂溶性杂质,使得头孢噻肟酸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唐双强,刘建辉,张会欣,孙凤卿.头孢噻肟酸的合成工艺研究[J].河北化工.2007(07).
  [2] 夏成才,程冬萍,于文博,颜继忠.第四代头孢研究进展及合成综述[J].应用化工.2005(03).
  [3] 方时亮,丁自更,邵明华.头孢噻肟酸合成新方法研究[J].化学世界.2001(08).
  [4] 张致平.β-内酰胺类抗生素研究的进展(Ⅰ)[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73006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