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云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云南作为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和新的经济增长极,承接产业转移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突破口。通过论述云南省产业发展及承接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对承接产业转移进行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承接产业转移;SWOT分析;云南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0-0040-02
  前言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云南作为西部重要省份,区位、资源、环境等比较优势明显,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促进云南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SWOT分析法所运用的研究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会、威胁的系统分析方法,对分析云南承接产业转移战略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产业承接
  (一)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总体情况
  “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实际利用外资120亿美元,省外到位资金突破2万亿元人民币,分别是“十一五”的3.1倍和4.9倍。2014年,云南省外来投资总量达到5 521亿元,同比增长34.6%。其中,实际利用外资27.06亿美元,同比增长7.6%;引进省外到位资金5 353.9亿元,同比增长34.9%。形成固定资产额4 323.3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四成左右。
  (二)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领域和区域
  截至2014年11月,房地产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电力与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位居外商投资行业的前5位,实际到位外资占全省总量的比重分别为37.9%、28.3%、15.8%、4.5%、4.1%。除此之外,批发和零售业外商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昆明依然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主要区域包括以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占优的曲靖、玉溪、红河、大理等。
  二、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与劣势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1.区位条件优越。从国际区位看,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有4 000多公里的边境线,口岸和通道众多,是中国唯一可以同时从海陆上沟通东南亚、南亚的省份;从国内区位看,云南属于“泛珠三角”11个合作区之一,利于充分依托港澳、广东、福建等经济发达地区,通过资源、产业、市场等方面的有效互补,促进发展。
  2.市场前景广阔。2014年,云南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 772元,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 299元,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 456元,增长11%,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此外,云南身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拥有面对东南亚、南亚的广阔市场前景。2014年,云南与东盟贸易额879.3亿元,增长30.5%,占全省外贸额1 819.8亿元的48.3%。
  3.产业发展稳固。一方面,云南一、二、三产业的分布更趋合理。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至15.5∶41.2∶43.3,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园区、民营、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截至2014年,全省各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引进各类项目2 134个,共引进省外到位资金1 184.4亿元。
  (二)承接产业转移的劣势
  1.承接产业环境有待改善。一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较弱。2013年,云南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排名中处于下游位置。二是产业整体水平不高。产业区域布局不合理,承接产业层次低现象突出。承接的产业转移也主要集中在劳动、资源密集的产业。加之云南省特色产业的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缺乏,进一步制约产业承接。
  2.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创新人才匮乏、创新基础薄弱、创新资金缺乏、创新意识不够等问题一直是制约云南生产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创新能力跟不上,产业升级困难,难以实现产业承接,而从已承接的产业来看,也会导致产业配套能力欠缺,生产性服务业跟不上,无法满足转移企业的配套要求,束缚转移企业增加投资和扩大生产的能力。
  3.居民消费倾向有待提高。虽然云南的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均有所提高,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周边四川、广西等经济发展状况类似的省份也存在一些差距。2014年,云南省居民消费水平为12 235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7 116元,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19 569元,居民消费水平较2013年有所提升,但仍低于全国17 806元的居民消费水平。
  三、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与威胁
  (一)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
  1.政策措施强化,政策利好增加。一方面,国家相继出台了石化产业、有色金属业、电子信息、轻工业、钢铁汽车、物流业以及纺织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为云南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另一方面,桥头堡战略、沿边开发开放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等重大措施和滇中产业新区、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相继出台,为云南及邻近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更多更好的机遇。
  2.转出地产业结构升级,转移步伐加快。东部地区产业升级节奏的加快,产业转移步伐提速。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都围绕“空间战略”和“产业战略”,积极有序加快转移产业。2015年4月23日,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成立,并在昆明等地设立分中心,为中西部各省区市产业承接创造了难得的机会。
  3.园区经济发展,承接环境升级。2014年,云南省各省级重点工业园区引进各类项目2 134个,共引进省外到位资金1 184.4亿元。目前,玉溪广东产业园、保山工贸园区滇缅轻纺产业园、瑞丽工业园区银翔摩托车产业园等一批园区正在加快推进。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针对国内产业转移呈现的转移升级新特点,迈入产业链布局、转移和转型协调的全面优化新阶段,保持经济平稳多元增长。
  (二)承接产业转移的威胁
  1.产业趋同现象突出。产业同构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西南地区资源禀赋总体差异不大,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往往处于相同承接层次地位,产业转移中竞争激烈。一方面,云南特色产业没有形成产业链式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云南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落后于同处西南的成渝地区,在竞争中容易被边缘化。   2.短期行为风险较大。各级地方政府单一追求GDP和政绩的短期行为,使得其容易忽略当地发展实际情况,盲目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导致承接产业趋同严重,竞争白热化加剧,还会增加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若地方政府承接产业转移所获得的收益小于为承接产业转移所耗费的成本,那么,短期行为就会加剧,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就会被接收,为经济长远发展埋下隐患。
  3.承接转移产业的衔接性弱。近年,东部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从传统低端产业,已逐步扩展到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高端产业。产业间紧密性增强,转移产业的关联度也不断提高,因此对转移地综合经济竞争力、产业配套能力和转移区域消费市场等的要求也不断增强。而云南目前承接的主要产业仍以低附加值的加工型或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对高端产业的承接能力依然较弱。
  四、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合理发挥政府的作用
  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政府应找准定位,理性区分政府和市场的界限,进行科学引导。一是建立健全区域经济合作的信息交互机制、区域经济合作的利益补偿机制、政府激励评价机制等机制体制,以解决不同地区信息共享平台问题;二是构建适应产业转移新特征的政府管理体制。在融资体制、财税体制、行政事权体制方面有所创新,扩大承接产业转移的深度和广度。
  (二)完善承接环境设施建设
  完善产业转移承接设施建设,优化环境,提高产业转移吸引力。一是重点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以航空为先导、陆路为骨架(铁路、高等级公路)的国内、国际大通道网络体系。二是加强产业承接基地建设。以园区经济发展为核心,把滇中产业新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等打造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完善承接基地的软硬件设施,增强承载力。
  (三)因地制宜选择承接产业
  结合各地特色与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科学合理选择承接产业,根据区域梯度差异、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和产品的创新能力高低来承接产业转移。昆明、玉溪、曲靖和楚雄等较高梯度区域,应重点加快承接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高端的产品。其余低梯度地区要依据本地区的优势选择具体承接的产业。例如,针对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的主要承接地应以昆明、曲靖、玉溪等地区为主,进一步结合云南丽江、大理等独特旅游市场的需求情况,开发生产特色产品。
  (四)增强劳动力素质
  一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公平分配教育资源。云南省现有职业技工学校296所,职业教育资源丰富,但80%在昆明市,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现象突出,应加强地州市县的职业教育水平,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开设符合产业转移企业用工需求的专业,为转移企业提供技能熟练的高素质劳动用工。二是积极引进专业人才。通过发挥政府与市场双重作用,建立健全成熟市场运行机制,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搭建广阔平台。
  参考文献:
  [1] 雷新华.云南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竞争力研究――以昆明市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8-91.
  [2] 杨洪涛,苟礼海.中国企业500强布局与产业转移的趋势及承接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1):186-190.
  [3] 郭经纬.云南省承接产业转移选择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26):83-84.
  [4] 曹韩,田子义.云南省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研究[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56-60.
  [5] 郑会,郭唐兵.云南承接国内产业转移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商,2012,(15):100-101.
  [6] 冯长春,张剑锋,杨子江.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区域土地利用空间协调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5):144-151.
  [责任编辑 吴高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12388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