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湖北作为中部大省,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采用产业梯度系数,探讨了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并基于全省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各地对承接产业的空间布局,提出加强产业引导、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利用现有产业优势、发挥关联效应;做大做强产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等促进湖北省产业承接的建议。
  关键词:湖北省产业;转移产业;承接行业;选择空间配置
  中图分类号:F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9)05-0126-03
  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的有效途径,发达地区转出产业与承接地区不断融合,发展壮大,可以促进承接地区优化升级,形成合理分工的体系。国外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的加快,给湖北省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研究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和空间配置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
  (一)产业梯度系数
  区域经济学家克鲁默、海特(1975)等人创立了区域发展梯度理论,麦克萨维提出了梯度推移策略理论,这些学者认为,为了实现某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优先发展基础较好的产业,然后再通过扩散效应带动落后产业的发展。我国学者戴宏伟(2003)在考虑到劳动生产率对区域产业比较优势影响的基础上,将产业梯度系数定义为区位商和劳动生产率的乘积。其公式为:
  IGij=LQij×CPij
  式中,IGij表示产业梯度系数,它由LQij与CPij的乘积表示,其中,LQij表示区位商,是评价某地区产业优劣势的重要标准,反映特定产业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数。IGij的值越大,表示该地区该产业的专业化水平高,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产业的竞争实力,其计算公式为:
  IGij=
  CPij表示比较劳动生产率,反映一个部门当年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说明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国该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CPij=
  产业梯度系数是衡量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值,IGij<1,该产业发展梯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IGij<1,该产业发展梯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于产业承接地区来说,产业梯度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的比较优势越大,越适合承接产业转移;产业梯度系数越小,说明该产业基础薄弱,目前尚不适宜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根据姜霞、刘佳俊等人(2017)对各个产业数据的测算,湖北省产业梯度系数较高的几个行业见下表。
  (二)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
  产业梯度系数固然是衡量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准,但湖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不能以产业梯度系数作为唯一标准,还应该结合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湖北省“十三五”规划,湖北省重点承接的产业如下表。
  由上表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湖北省政府促进中部崛起“十三五”规划实施战略与产业梯度系数所反映的湖北省应该承接的产业并不完全相同。产业梯度系数反映出的湖北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集中在第二产业。而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湖北省要想在未来经济社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需要在夯实制造业的同时,通过产业转移,努力承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综上分析可以得出,湖北省应该努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有选择的承接第二产业,特色开展第一产业。具体来说,现阶段,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分别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金属及非金属采选业、金融业、电子信息、研发及信息技术服务。
  二、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配置
  由于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湖北省内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同,各自的产业基础与重点行业也不相同。在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布局上要充分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既要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选择合适的产业来发展;又要通过产业承接,实现产业升级,促进创新,提高产业承接的效率。一般来说,在考虑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区位配置时,要重点考虑以下两点因素:一是资源禀赋。湖北省内地形复杂,自然资源多种多样,各地应依托矿产、农业等优势资源,承接东部地区资源加工产业的转移,提高产品的加工链和附加值。二是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基础强大,会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流入,同时也决定着生产效率和产业竞争力,在现阶段,需要选择那些经济基础雄厚,对外开发度高,教育科技水平发达的地区作为产业转移空间配置的重点。
  结合全省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分布,以地区生产总值为标准,把全省各个城市分成三个梯度:第一梯度,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 000亿,只有武汉市;第二梯度,地区生产总值在3 000亿到4 000亿,包括宜昌和襄阳;第三梯度,地区生产总值在1 000亿到2 000亿,包括黄石、十堰、荆门、孝感、荆州、咸宁。下面对于不同梯度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布局分别介绍。
  第一梯度:武汉城市圈承接产业的空间布局
  武汉市是华中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重镇,交通便利,工业基础完备,教育科技发达。2016年武汉市经济总量达11 912.61亿元,占全省GDP的36.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1 469元,是全省唯一一个人均GDP超过10万元的城市。作为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在产业承接的层次上,要以承接高附加值工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以技术密集型为目标层次。具体来讲,武汉应该积极承接汽车与零部件生产及技术研发、新材料、生物与医药、电子信息的研发与新技术、金融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等。同時,武汉还应该发挥它的火车头带动作用,即首先利用武汉的实力把产业吸引进来,然后再把其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周边地市扩散,以充分利用它们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实现全省各地区经济均衡协调发展。   第二梯度:宜昌和襄阳承接产业的空间布局
  宜昌市和襄阳市是湖北省的两个“省级副中心城市”,是除了武汉以外湖北省经济最发达、工业基础最好的两个城市,2016年两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7 709.36亿元和3 694.51亿元,人均GDP分别为89 978元和65 662元。宜昌是三峡水利枢纽和葛洲坝水利枢纽的所在地,襄樊市是全国知名的火电基地,有助于承接水利水电行业,另外,两市的非金属矿藏也极为丰富,有助于承接一些能源消耗型产业,如化工行业;下表是宜昌和襄阳两市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主要产业园区和承接产业的选择。
  第三梯度:黄石、十堰、荆门、孝感、荆州、咸宁
  这些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2016)多在1 000亿到2 000之间,鄂州和随州的地区生产总值虽然不及1 000亿元,但鄂州的人均GDP有74 983元,随州人均GDP38 800元,相对其他地区并不落后,所以把这些城市放在一个梯度研究。相对于武汉、宜昌、襄樊三个城市来说,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产业发展处于较低层次,工业基础薄弱,但这些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有些地区距离武汉很近,与武汉形成合作的产业链具有天然优势,随着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的建成,这些地区前景广阔,如果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具有很强的后发优势。
  黄冈、黄石、鄂州属于鄂东地区,这些地方铜矿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铜生产基地,是湖北省承接有色工业转移的首选之地;水泥、钢铁、黑色金属、模具制造是黄石的标签,孝感、黄冈、天门是著名的产棉区,纺织工业发达,发展纺织、服装行业条件得天独厚;黄石和咸宁的食品加工工业比较发达,已经有许多国内知名企业入驻,荆州和咸宁境内林业资源丰富,造纸工业发达。对于今后的产业承接来说,这些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依托武汉,放眼全国,实现产业升级。大体来说,鄂西南地区可壮大钢铁、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带,鄂西可以开发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并因地制宜开发旅游和食品深加工,汉江平原产棉区应大力发展高水平、集约化纺织服装业。
  三、促进湖北省产业承接的建议
  (一)加强产业引导,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
  各地市应根据湖北省产业发展规划和自身产业定位,建立产业转移引导机制,实现各地区产业合理分工和错位发展,促进各地优势互补。首先,充分参考每个地区的要素禀赋、成本水平、市场规模、投资回报率、对外开放水平、产业配套和环境保护等现实条件,确定各地区具体的承接产业和区域布局。其次,从资源、环境效应角度编制产业承接指导目录,立足可持续发展,杜绝短视行为,拒绝高耗能、高污染而无有效治理措施的项目,防止引进处于淘汰期的产业,为后期产业升级创造条件。再次,在进行承接产业空间布局时,必须从全省大局出发,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武汉城市圈作为湖北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作用已经显现,但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其他地区距离武汉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在规划产业布局时,要实现区域间产业互补和良性互动,防止同质化竞争,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创新区域传递机制。
  (二)利用现有产业优势,发挥关联效应
  国内外有很多学者研究了产业承接与产业集群之间的耦合机制,实践也证明了承接产业转移,需要立足原有产业优势,发挥关联效应。湖北省是我国重工业基地,制造业基础雄厚,经过长期发展和持续不断的对外经贸合作,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群。如武汉、襄樊的汽车产业,武汉、宜昌的电子产业,宜昌的化工产业以及黄石、鄂州、仙桃的纺织产业等。在省会武汉已经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龍头、生物工程和新医药、环保、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竞相发展的产业集群。在今后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利用已有的工业基础和产业集聚,立足于区域竞争优势,结合城市布局、发展潜力,向上游和下游延伸产业链,构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综合发展区。
  (三)做大做强产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
  产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目前,湖北省共拥有106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22家,位居中部地区第一,省级开发区84家。虽然从数量上来说,湖北省开发区不少,但是很多开发区存在着建筑用地不足,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园区配套能力薄弱等问题。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湖北产业园区新增建筑用地总量低于湖南、安徽等省,而且利用效率低下,整个产业园区普遍存在占而不用、多占少用现象,影响了园区的合理规划和投资者的热情。湖北今后应该放眼未来,不仅着重于产业园的数量,更要注重产业园的质量。在产业园区内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治理污染、集约利用土地。做好园区规划,科学合理布局,明确各类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园区,加强其水电气、环保等基础设施和物流、通关等公共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在园区投资兴建产业转移项目。
  参考文献:
  [1] 姜 霞.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取向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4.
  [2] 刘佳骏.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承接与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 11 省市产业发展梯度系数与承接能力指数测算[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0).
  [3] 熊 伟.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5.
  [4] 胡 丹,晏敬东.基于产业梯度系数的湖北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对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5] Well.L,T,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The Ris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Cambridge[M].MIT Press,1983.
  [责任编辑:胡 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828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