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研究的回顾与未来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它的出现冲击了传统商业模式的运行,也对现行法律制度提出挑战。研究共享经济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对于未来新型商业模式的发展意义重大。基于文献研究,共享经济的内涵、产生条件、基本类型、驱动因素与影响效应等若干方面逐渐明晰。但其研究仍处于初期,集中于模式解析阶段,研究行业集中于旅游业与交通业,研究对象单一。共享经济内涵尚需要进一步明确,信任与隐私保护的问题仍需要探索。
关键词:共享经济;商业模式;驱动因素;影响效应
网络技术运用的飞速发展已改变人际间的交流方式。在线移动平台的出现,使普通人能够利用自身资源和技能获利。消费者参与商品生产所需的经济成本的减少使得人际间的交流变得方便简单。由此,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共享经济也开始逐渐被大众熟知。
随着共享经济形态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国内外学者也已对此展开广泛研究。国内外共享经济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共享经济的内涵、共享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共享经济的基本类型、驱动因素与影响效应等。
一、共享经济内涵界定
共享经济又被称为协同消费,这一概念最早由Felson和Speath(1978)共同提出,目的是寻求一种既可以满足日常需求又可以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日常商业行为,他们将协同消费定义为“一个或多个人进行联合活动过程中消费经济产品或服务的行为”,例如旅行中分享住宿,在社区中共享自己的洗衣房等。早期的共享经济概念强调其盈利属性和社会活动属性,但并没有涉及到资源获取的方式、平台和所有权问题的讨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共享经济内涵的理解也随之发生了改变。Stephany(2015)认为,共享经济是利用资产未被充分利用的价值,使其可以在线访问社区,从而减少对所有权的需求的一种商业行为。Wosskow(2014)将共享经济定义为“帮助人们分享资源、时间和技能的在线平台”。
综合已有研究观点,文章尝试将共享经济定义为“一种基于现代信息网络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以让渡使用權为方式的互利活动”。首先,共享经济的基础是网络平台,若无网络作为媒介,商业信息便无法跨空间传播,这将会把商业行为局限在有限空间。其次,共享经济应当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行为。最后,共享经济的交易核心是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交易对象是服务或者有形资产的使用权。
二、共享经济的基本条件与类型
(一)共享经济的基本条件
目前的国内外学者对于共享经济的条件的研究基本基于Botsman和Roger合著的《What’s mine is yours:the rise of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一书中的观点。Botsman和Roger(2010)认为与共享经济相关的任何一个案例背后都会有四大核心条件的身影,即:群聚效应、闲置产能、社会公共资源以及人际间信任。
1. 群聚效应是共享经济良好运行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Michalos(2013)认为,人的价值观都是建立在周围环境基础之上的,因此,社会认同是共享经济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与其呼吁人们通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后代节省资源或是通过积极改变消费理念追求可持续发展,不如利用其群聚效应通过足够数量的群体运动来改变剩余群体的选择更为高效。
2. 闲置产能是共享经济的前提。共享经济意在对闲置产能进行更高效的利用,所以闲置产能是共享经济运行的前提。上班族每天开车上班,除驾驶座以外的座位都是车辆拥有者的闲置资产,这些闲置资产对于资产拥有者来说价值极低,但对于有相同路段通行需求的人来说价值却很高,此时通过分享可以提高闲置资产的价值。
3. 社会公共资源的重要性。公共资源是指在社会群体中所有个体共同拥有的资源。Garrett(1968)提出了“公地悲剧”理论,指出自由取用公共资源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David(2010)随后给出了解决“公地悲剧不可避免”的方法,即:人们可以通过自我组织来保护公共资源。分享平台作为自我组织的媒介应运而生,更好的促进公共资源的分配,同时也收获了同等的回报。它以人类本能的合作需求与分享行为为基础,出于人们追求共同利益的契机,解决了公共资源滥用的问题,有机融合了“消费”与“合作”两个概念。
4. 人际间信任基础。Craig在建立Craigslist时曾提出“信任是新的时代潮流”。区别于传统的分享,共享经济不仅是存在于熟悉的社交圈中运行的商业模式,同时也需要利用交易平台在陌生人之间进行分享。信誉资产是获取陌生人信任的凭证,并且帮助人们树立对社区生活的信念。因此,共享经济的运行需要信任作为文化基础。
(二)共享经济的基本类型
共享经济基本类型的划分学术界尚无统一定论。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从商业模式和分享主体两个角度展开。
从商业模式的角度看,Schor(2014)将共享经济活动分为四大类,即:商品再循环、耐用资产利用、服务交换和生产性资产共享。Botsman和Rogers(2010)将共享经济分成了三类,包括:产品服务系统、再分配市场和协同式生活方式。
从分享主体角度看,杨帅(2016)基于主体供求关系将共享经济分为四类:一是企业-企业型,企业将闲置产能出租给其他企业以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常见平台如航天二院云制造、阿里淘工厂等;二是企业-个人型,企业将多余资产出租给个人以提升企业设备利用率,常见平台如创客空间(设备/空间等租赁)、DriveNow(产品租赁)等;三是个人-企业型,主要涉及临时工经济、众包、众设、众筹等商业模式,分享范围有个人技能、闲暇时间、资金等,常见平台包括猪八戒网、京东众筹等;四是个人-个人型,也称为狭义的共享经济,主要分享个人闲置固定资产、资金、技能等,涉及平台有Airbnb、滴滴等。贺明华和梁晓蓓(2018)提出将共享经济分为以下四种模式,即:B2C式分享、C2B式分享、P2P式分享(又称为C2C式分享)、G2C式分享。 三、共享经济的驱动因素
(一)经济因素
共享经济的驱动因素较多,但主要驱动因素仍为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影响消费者和供应者对于共享经济的选择。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参与共享经济的主要动机是省钱。郑扬银与江长斌(2018)以武汉市共享单车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感知经济收益对于单车用户使用意愿有正面影响。Forno与Garibaldi(2015)指出,虽然经济因素不能完全解释当前社会共享经济的普遍流行性,但经济因素是选择共享经济体验的最关键的驱动因素之一。从供应者角度看,长期闲置的资产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但共享经济的出现使得供应方提供闲置资产的使用价值成为了可能。
(二)非经济因素
除了经济因素的拉动之外,参与者往往受到新技术、环境和社会因素等诸多因素影响。其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是共享经济出现的最重要的非经济促进因素。互联网的出现,使得经济模式的运行不再受距离约束,有效的降低了消费成本。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更新了传统的交互方法,使得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进行共享经济活动,互联网的普及促进了自助服务的发展,使共享经济更具有协作性。其二,社交需求也是另一个促进共享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Hamari(2016)等几位学者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指出,促进共享经济产生的方式,包括通过分享平台寻找有共同兴趣爱好的陌生人并建立社交关系等。其三,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也是重要的促进因素之一。参与共享经济在年轻人中被视为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行为。环保意识的增强促进了更多消费者寻找绿色、可持续的新型消费模式的行为。而共享经济迎合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有绿色消费偏好的消费者更有吸引力。
四、共享经济的影响效应研究
(一)对参与个体的影响
1. 需方消费观念的改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类的消费观正在由生产主义逐渐向消费主义转变。消费主义鼓励消费者大量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但也会带来浪费,包括消费者的金钱和社会资源等方面。共享经济则提倡用低价租赁商品使用权的方式代替购买所有权,以避免无法充分利用商品可能造成的浪费行为。同时共享经济可以通过对于闲置资源的再利用避免消费者出现“过度消费”行为,进而使消费者形成一种“去物质化”的健康的生活态度。刘国华和吴博(2015)认为,共享经济可以改变我们占有更多商品所有权的欲念,其正向发展趋势或许能使人类更关注需求本质而非身心奴役于物质。
2. 需方社群意识的增强
Habibi、Davidson和Laroche(2016)认为,强调社区建设可能无法直接产生促进共享经济发展的效果,但社区建设有利于社群意识的建立,强烈的社群意识会鼓励会员参与共享经济活动。Albinsson和Yasanthi(2012)在对替代经济的研究中提出,社群意识既是共享经济的动力,也是共享经济的结果。Richard、Habibi和Laroche(2014)提出,强烈的社群意识会增加消费者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3. 供方自由劳动力的解放
共享经济是网络平台公司通过互联网对于社会闲散资源和富余劳动力进行重新整合后配置资源的过程。Price和Arnould(1999)认为,在共享经济中,消费者和提供服务者的身份不单一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换。因此,共享经济模式给更多有能力提供富余劳动力的参与者以及个体小微创业者提供了服务机会。Seaman(2006)指出,通过分享机制,参与个体将成为自由劳动者,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参与劳动,实现劳动自由最大化以及劳动成果最大化。分享机制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的效率,促进社会分工的合理化,从而实现闲置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对社会的影响
1. 资源的合理配置
共享经济可以更好的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精准匹配消费者与供应方的信息,更合理地对闲置资源进行配置。郑联盛(2017)指出,共享经济有利于解决因供需双方闲置资源信息获取不对称而造成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此外,共享经济模式也促进了去中介、再中介与连接的机制构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有利于高效率实现“物尽其用”和“按需分配”的价值目标,实现资源最优的配置。
2. 环保效应的扩散
Rust(2011)认为,参与分享消费改变了消费周期的长度与资源配置的方式,有效的减少了消费过程中非必要的损耗,并一定程度上降低过度消费行为的频率,对环境保护产生积极作用。Botsman和Rogers(2010)指出,当消费者在分享平台上出租或出售工具给其他消费者时,环境所受的影响最小,产品在其寿命期间内效用最大化。Rifkin(2015)认为,共享经济的蓬勃发展改变了所有权在消费中的地位,有效的降低了商品的生产量,对于环保具有积极意义。
3. 传统企业的挑战
Schor(2017)认为,共享经济降低了商品交换的成本,促进传统行业更新自己的运营机制,有利于传统行业整体利润率的提高。Fradkin(2015)认为,共享经济和传统经济的现行评价反馈机制不同,共享经济平台提供的评价模式更透明且对其他消费者有更大的影响力。这种优势将一定程度上促使传统企业改革现有的售后评价体系。Rifkin(2011)指出,共享经济会催生大量的创新技术与理念,对传统企业模式的发展有一定冲击力。共享经济改变了传统的产权理念,培育出新的交易方式与供需关系,有利于改变现有的行业劳资关系。也有一些专家认为,共享经济将改变传统服务业中规模化、标准化的服务现状,提供更多元的服务,促进传统行业变革。也有研究表示,共享经济对传统行业起到补充作用,并且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行业独立存在。
五、总结与展望
随着Uber、Airbnb等一系列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在交通、旅游业内的广泛应用,共享经济概念也慢慢为大众所熟知。在褪下“商业神话”的外衣后,大量学者开始对共享经济模式进行多维度思考。如何把握住互联网经济的浪潮,将共享经济运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共享经济带来的机会和挑战又有哪些?传统行业能否与共享经济保持互为补充式的相处模式?仍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研究与思考。在梳理国内外文献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学术界对于共享经济的研究仍停留在内涵、特征、促進因素等初期的定性研究之中,而缺乏参与共享经济的持续性研究,研究范围也较少涉及共享经济模式潜在问题与应对措施。除国外少数实证研究外,针对国内共享经济的研究多为案例分析,且案例集中于交通与旅游行业。此外,在分享信息平台方面,目前平台普遍缺乏拥有专业资质的第三方和政府监管,消费者隐私存在被泄漏的风险。可见,共享经济模式虽受到大量关注,但仍有很多方面有待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FELSON M, SPAETH J 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ive consumption: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1997(04).
[2]Stephany A. The business of sharing: making it in the new sharing economy[M].London:Palgrave Macmillan, 2015.
[3]BOTSMAN R, ROGERS R. What’s mine is yours:the rise of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M].New York, NY:Harper Business, 2010.
[4]DAVID B.Elinor ostrom and the digital commons[J].Public Choice,2010(3~4).
[5]FORNO F, GARIBALDI R. Sharing Economy in Travel and Tourism:The Case of Ho-me-Swapping in Italy[J]. Journal of Quality Assurance in Hospitality & Tourism,2015(02).
[6]杨帅.共享经济类型、要素与影响:文献研究的视角[J].产业经济评论,2016(02).
[7]贺明华,梁晓蓓.共享经济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J].电子政务,2018(04).
[8]郑扬银,江长斌.共享单车用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8(17).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上市公司的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研究”(2018SJZDI073)。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6932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