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最后一公里怎么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如果我是读者,大概不会关心《当代工人》编采人员春节放了几天假,发行量是否保持行业全国第一……我关注的点会很简单:这个月的杂志咋还没来?
  作为记者,经常跟着采访对象下矿井、出海港、进车间。尽管大多数地方我都是第一次去,只要在这些地方看见《当代工人》,我都会有一种亲切感。我发现,不论是被翻到皱巴,还是被整齐收好的杂志,当期的很少,大多是一个月前、半年前、一年前的旧杂志。
  每次被问道“你们杂志怎么出这么慢”,我都会很尴尬。
  编辑按时交了稿,印刷厂一刻没耽误,邮局的卡车凌晨时已经在路上……可杂志还是迟到了!唯一的解释是,我们慢在了送到读者手上的最后一公里。
  它们被堆在厂门口的收发室、单位车库、工会办公室。因为没有人取,所以只能趴在那儿,由新变旧。
  我在矿区采访时听工友们说,看《当代工人》是他们唯一的消遣方式。我感到惊讶,在这个手機长在身上的时代,一本杂志怎么会是唯一选择?他们的回答很中肯,矿区里手机没有信号,尤其是晚上收工之后,住在矿区的临时房里,就盼着新杂志快点儿来。
  我不想辜负读者的期待,更不想自己原本冒着热气的铅字变冷。可这从矿区门口到班组的最后一段厂路,谁来走呢?
  “谁想要,谁来取。”这是收发室大爷最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法。说实话,有些时候这很有效,杂志会被哄抢而去。不过,它们的归宿是个人家或是废品回收站。原本说好的职工福利,被少数人贱卖,杂志社还背上了投递不到位的锅。真是冤啊!
  出于这个原因,2019年杂志社对一些单位仍采取自办发行的方式,雇佣专人投递,用这种方式把从杂志社到读者的最后一公里连接起来。与此同时,杂志社的电话、微信公众号都受理订阅服务,任何投递问题可以直接留言,我的同事会努力协调解决。
  我们不是在做一本只能看不能说的杂志,而是一个互动交流的媒体。如果最后一公里路必定存在,那我们能做的,就是让它不要成为杂志与读者心理的距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7192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