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加强企业纳税风险管理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2018年9月10日,国家发出通知要在5年内制定12部税法。已出台的新个人所得税在税率、扣除项目、申报方式及申报表格式等方面都发生很大变化,税法的改革越来越强化了纳税人的主体责任。本文通过对企业的纳税风险进行分析,提出有关纳税风险管控措施,以提升企业应对纳税风险的管理能力。
  [关键词]纳税风险;风险管理;管理机制;外部审计
  [DOI] 10.13939/j.cnki.zgsc.2019.08
  企业依法纳税,提高纳税遵从度是企业健康发生的生命线。由于中小企业纳税风险意识比较淡薄,更多的小微企业面对税务风险一片茫然,只有在税务机关上门检查时才考虑纳税风险问题,已是毫无招架之势。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应顺应税收政策的变化,健全和完善纳税风险管理。
  1  企业纳税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1.1  企业纳税风险
  企业纳税风险不同于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和企业法律风险,但又与两者密不可分。撇开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和企业法律风险而单独谈纳税风险是片面的,是不完整的。
  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法律风险是指基于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由于企业外部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或法律主体的作为及不作为,而对企业产生负面法律责任或后果的可能性。
  综上,企业纳税风险是企业的涉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遵从税法或因纳税风险因素影響纳税准确性而可能导致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损失。
  1.2  企业纳税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近期某知名演员因“阴阳合同”问题燃爆了娱乐圈和财经界。在10月3日,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了对该演员补缴8.84亿元的税款及罚金的处罚结论。这笔有史以来最大的税务处罚案给我们国人上了一堂生动的税务风险课。
  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在西方国家偷逃税款与杀人放火没有什么区别。但在国内不论明星还是平民百姓一直以来对税法的漠视,大量出现了因纳税风险意识淡薄而怀着侥幸的心理逃避纳税的情况。由于企业没有独立的税务部门,纳税办理主要设在财务部,在企业缺乏具有纳税风险管理能力的财务人员时。为满足企业老板少缴税的要求,企业人员铤而走险不申报或进行虚假纳税申报等进行偷逃税款。根据我国税收征管法,对纳税人偷税,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随着金税三期的上线,国家税收征管的加强,以后类似处罚经常会上演,企业老板还有可能会被法院判决锒铛入狱而一败涂地。在国家税制不断完善的今天,企业进行纳税风险管理迫在眉睫。
  2  企业主要的纳税风险分析
  2.1  企业涉税办理过程中的风险
  首先是企业发票开具及取得涉税事项风险。发票开具管理是企业办理涉税业务的开始,在发票开具中应严格按照发票填写规则开具发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虚开发票行为:(一)为他人、为自己开具与实际经营业务情况不符的发票;(二)让他人为自己开具与实际经营业务情况不符的发票;(三)介绍他人开具与实际经营业务情况不符的发票。”
  其次,企业在纳税过程中对税收优惠事项备案的忽视,导致无法享受优惠政策的风险。近几年来,税务机关逐步将大量审批事项改为备案事项。大量的企业因为忽视税务备案程序而遭遇税务风险。
  第三,企业在办理纳税申报时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的风险。根据征管法企业在办理纳税申报时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纳税担保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所担保的税款,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可以采取税收征管法第四十条规定的强制执行措施。
  第四,企业为了少缴税而筹划引起税务部门的注意而产生检查补税风险。由于税收构成了纳税人的成本,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通过各种途径开展纳税筹划,因筹划能力的不足导致纳税风险的增加。一是企业在筹划期间因税收政策发生变化,可能使得依据原有税收政策设计的筹划方案由合法变成不合法,由合理变成不合理,从而产生筹划风险;二是对税收政策不了解或对税收政策的地域性、时效性认识不足而导致税收筹划失败。
  2.2  企业纳税风险因素
  2.2.1  增值税纳税风险因素
  (1)企业销售收入申报是否及时完整,视同销售行为是否按照规定计提销项税,各项价外费用(税法规定免税的除外)是否按照税法规定申报纳税;(2)企业固定资产处置收入及废旧物资销售收入是否准确计税;(3)企业发生销售退回、销售折让、开具红字发票和相关处理是否符合税法规定;(4)企业是否按照税法规定的预征率办理申报缴纳和代扣代缴义务的履行;(5)企业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及其相关费用用于非应税项目、简易计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销售以及非正常损失是否作进项转出处理;(6)企业是否按照税法规定办理进项抵扣以及差额纳税事宜。
  2.2.2  企业所得税纳税风险因素
  (1)企业是否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确认收入及成本费用;(2)收入是否及时足额确认;(3)折旧、摊销是否符合税法规定及按照规定计提但未实际支出的成本费用是否作纳税调整;(3)准备金计提及冲回是否进行纳税调整;(4)工资薪金、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公益性捐赠支出、利息支出、企业年金、补充医疗等支出项目是否超过税法规定的扣除标准,是否按照规定做纳税调整;(5)不征税收入对应的支出是否作纳税调整;(6)资本性支出费用化以及资本弱化是否作纳税调整;(7)是否存在与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未按照独立交易原则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未作纳税调整。   2.2.3  其他税费纳税风险因素
  (1)是否足额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以报销发票形式向职工支付的各种收入、非货币形式发放的个人收入、赠送费其他单位个人的礼品、礼金是否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2)土地价值、应予以资本化的利息以及与房屋不可分割的附属设施是否计入房产原值缴纳房产税,未竣工验收已实际使用的房产是否缴纳房产税,无租使用其他单位的房产是否按照税法规定缴纳房地产;(3)土地实际面积与土地证存在差异时是否按照实际使用面积缴纳土地使用税,未销售的商品房占用的土地是否缴纳土地使用税;(4)是否混淆应税合同性质从低适用印花税税率,是否未按照合同金额计税或者将应税合同划为非应税合同漏缴印花税;(5)是否存在附加税等其他税费未及时足额缴纳。
  3  企业纳税风险管理的策略探讨
  3.1  建立企业纳税风险管理机制
  3.1.1  建立对于税法遵从以及纳税风险因素的目标管理
  企业建立企业对于税法遵从及纳税风险因素的目标管理旨在使企业落实纳税风险管理责任,加强纳税风险因素的识别及评估,提高税法的遵从度,为企业尽可能的规避危险因素的发生。根据企业的经营业务类型分析企业税务风险点及风险因素,将风险点风险因素由管理当局确定不同的层级管理,分为纳税高风险因素、一般纳税风险因素、纳税低风险因素。根据不同的级别确定不同的制度约束。
  3.1.2  完善有关纳税风险的管理制度
  首先,建立纳税风险审查监督制度。一是事前在公司决策层建立纳税风险监督制度,避免决策层作出的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决定的执行而产生纳税风险;二是在公司各项制度制定过程中进行纳税风险的事中审查;三是根据税法的调整及变化对公司已有的各项制度进行事后审查。
  其次,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嵌入纳税风险管理制度,并与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及流程管理相融合,各项业务流程中应加入纳税风险的监督节点,纳税风险嵌入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法面面。如:企业固定资产的确认及折旧摊销标准确定;存货损失的申报处理;企业员工的费用报销等建立制度规范。
  第三,在企业合同事项中建立有关涉税风险的审查制度。在合同签订时把涉税风险和税务成本考虑到合同制定工作中,保证从纳税义务产生根源即合同签订环节做到减少纳税风险,防范风险。
  3.1.3  建立纳税风险定期自查机制
  企业在市场经营活动中,对可能会随着企业管理目标的变化以及组织架构、人员、流程变化导致合规性审查机制不再有效的进行定期自查。建立持续性的动态的评估与监督是纳税风险管理制度有效执行的保证。
  3.2  强化外部审计对企业纳税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避免常规的处理因熟视无睹的违反或习以为常的漠视而产生纳税风险控制无效的状态,企业应考虑聘请税务师事务所等税务中介机构开展纳税风险审计,通过查缺补漏把企业纳税风险揭示出来,堵塞漏洞,提升企业纳税风险管理水平。
  3.3  让纳税风险管理意识融入企业的文化中
  纳税风险识别、建立纳税风险目标管理、应对纳税风险完善纳税风险管理机制、遵从国家的税法办理涉税事宜等均需加强企业人员的纳税风险意识,提高企业所有员工及管理层税法知识的学习热情,让每个员工从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要求出发,自觉的参与到企业纳税风险管理中去。财务人员更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与税务部门沟通,及时掌握最新的税收政策,建立良好的税企关系而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李晓慧,何玉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論、实务与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1-74.
  [2]黄娟.纳税风险视角下企业涉税筹划优化路径之我见[J].纳税,2017(23):24.
  [3]刘英.试论企业纳税风险控制[J].时代金融,2016,624(5):117,1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7573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