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市场经济下茶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策略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茶文化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下,如何对其保护和发展一直是我们重视的问题。在茶叶种植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丰富的雅安市名山区,目前存在着资源的丰富性与保护性开发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文章旨在探索茶文化保护和开发现状,针对现状加以改善,为茶文化的保护性开发提出建设性策略。
  [关键词]茶文化资源 保护性开发 茶旅结合 地方立法
  [DOI] 10.13939/j.cnki.zgsc.2019.08
  1前言
  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产于雅安市名山区的中国四大名茶之一蒙顶山茶,凭借其丰富的茶文化底蕴,以至尊蒙顶的称号名扬海内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茶文化所包含的经济价值逐渐被挖掘,社會各界对茶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越来越重视,对茶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策略探讨也陆续展开。
  2  市场经济下茶文化保护与利用现状分析
  雅安市名山区茶园规模大,人均茶地面积位居全国第一。广阔的茶地景观、悠久独特的茶俗习惯为雅安留下了宝贵的茶文化遗产。然而,由于开发方式单一、茶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被忽略、茶文化为茶叶经济让路等诸多问题出现,目前的茶文化开发现状并不乐观。
  2.1  拥有现存丰富的茶文化资源
  从自然资源条件看,茶叶的生长对外界自然环境有独特的选择。喜酸怕碱,喜湿怕涝,喜温怕寒,喜漫射光怕强光,是茶叶生长的共性。雅安名山作为茶叶主产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以其适宜的气候条件为茶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茶种繁多,四季均可采摘,形成了一望无际、四季常青的茶园风光。茶农们几近一致的采摘作息,形成了罕见的采摘景观。
  除茶叶种植的自然资源景观外,在茶俗、茶礼等人文资源基础上形成了茶艺、茶道等文化资源。中国有“礼仪之邦”的美名,邻里相处,以茶会友。成婚敬茶,拜师敬茶,迎来送往,茶叶成为名山当地不可或缺的社交礼品。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以茶叶社交、制茶泡茶为核心的茶艺馆等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爱。当地茶农喜茶爱茶,不仅知悉每一种茶叶的生长品性,炒茶技术,冲泡方法,还知道部分茶来源的传说故事和民间茶俗。
  2.2  茶文化保护机制欠缺及其原因探讨
  广泛深厚的茶文化资源在长期发展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保护。茶文化保护机制的欠缺表现在两个方面,缺乏有效的文化传承机制和文化开发中忽视原始文化内涵:
  2.2.1  缺乏有效的文化传承机制
  茶叶制作分为采茶和制茶环节。在采摘环节,由于目前机械采茶存在危险程度高、采摘成本大等问题,机械化未能普及,当地采摘仍然以人工采茶为主。而在制茶环节,由于制茶程序繁琐,加之茶农精力有限,87%茶农选择自我采摘后转卖到茶厂进行机械化加工制茶,家庭人工炒茶成为罕见的手艺。在调研中发现,大多数茶农户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家中年轻劳动力长期外出打工,即使在家,对制茶技术的了解也远远低于老年人,导致茶文化继承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同时,茶农们对制茶手艺的缺失没有预见性,他们普遍认为,家庭人工制茶工艺虽然罕见,但基本的步骤和方法如他们的生活习惯一般惯常,是不会丢失的。
  2.2.2  文化创新性开发中忽视原始文化内涵
  历史上中国茶文化曾传入日本、英国和斯里兰卡等国家,民族文化与茶文化内涵融合并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异国茶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各种奶茶等新品饮料由海外传入国内,传统的茶饮方式在年轻人眼中已不再是宠儿。快节奏生活下,受制于环境、季节的选择,水温要求高,泡茶过程繁琐,加之茶叶的口味淡乏,传统茶饮习惯已经不能适应人们生活需求,茶叶文化亟需添加新的时代因素。
  尊崇文化是第一位的,延长茶产业链,需要重视茶文化价值的基础作用。在现实中,我们却经常看到文化价值让位于经济发展,以茶为生的茶农们往往看重茶叶为他们带来的经济利益。雅安市名山区红草新村的茶农户表示,他们非常支持红草新村旅游开发,其中一位30岁的茶农翻出了一个“甩桥”的视频,他们期望红草新村也能有这样的娱乐设施引来更多的游客。由此可见,当地茶农关注于发展新型的旅游设施带来经济利益,但对于开发的基础茶文化和茶精神本身,并没有过多的重视。
  2.3  政府、社会、公众参与力度不足
  地方茶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并没有引起当地政府、社会、公众的充分重视。以雅安市红草村为例,红草村有大面积的茶地景观和国家级保护水库景观,但就目前现状来说,开发方式单一,以承包采茶、骑行赏景为主;招商引资难,多次投资开发方案谈判都以失败告终。虽然当地政府在经济上送茶苗、送农药,鼓励退耕还林,但在茶文化开发上,重视程度不足。茶农们希望政府政府能放宽招商引资限制,扩大财政投入,为茶文化及旅游开发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民间团队也能通过举办相关活动,创新文化发展形式,丰富茶文化内涵。
  3  茶文化保护与利用策略探究
  3.1  促进地方茶文化保护性开发立法工作,加大法律保护力度
  促进立法是保障茶文化遗产之根本,没有法律作为根基,茶文化遗产保护就无强力支柱。我国目前并没有专门的茶文化保护条例,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板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和少数司法解释。201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将地方立法权主体进行扩容,使得享有市级地方立法权的主体扩大到共计284个设区的市,把原来未受范围限制的市级地方立法权的权限范围限定在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3个方面。在此立法背景下,茶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应当切实把握好立法权限,深入基层调研,尊重人民意愿,推动立法工作。在立法中,应注重保护相关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特别是茶文化传承人的权利;明确茶文化遗产权利范围,激励其在使用范围内发挥茶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主动性,促进茶文化继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此外,当地政府要加强法律的宣传,激励当地大学生参与“三下乡”普法、文化遗产宣传活动,为茶文化相关法规的执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2  建立茶文化旅游路线,加快发展茶旅结合、茶食结合的乡村旅游业
  茶叶种植基地有大规模天然茶地景观,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先天资源。以雅安为例,雅安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着牛背山、碧峰峡、神木垒等十八个星级景区,可以通过打造名山-藏茶村-蒙頂山-茶马古道茶文化体验路线,将沿线景区牵连开发,带动沿线地区茶艺馆等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在发展“茶旅结合”的乡村旅游过程中,还可将茶食融入到旅游发展中去,将茶叶与“龙井虾仁”“茶叶蛋”“茶泡饭”等美食结合,让游客们在吃喝玩乐的同时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3.3  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多元化主体参与,促进多渠道宣传
  企业应该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发展茶文化产业链,促进茶文化产业创新。通过制造茶点茶饼等产品方式适应市场需求,引入时代因素与茶内涵相结合,激发茶文化活力。媒体要增强宣传力度,建立地方特色茶文化公众号或增加茶文化视频宣传渠道等方式,将茶文化内涵引入人们的生活。公益组织可组织相关活动,设置涂鸦墙展示茶俗小故事,讲述茶道历史……人们与茶结下的缘分,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养神还是解渴,采茶还是泡茶,亦或是以茶待礼等,都渗透着一种茶文化。在此基础上,民间茶艺协会可以多增加一些茶文化活动,促进茶文化的扩散。比如,可以将汉服秀和茶艺表演结合在一起,定期举办茶文化知识竞赛、茶歌大会、茶戏、茶对联、茶谜、茶舞等活动,提高茶文化吸引力。
  3.4  利用高校资源,引导大学生成为茶文化发展新主体
  充分利用好周边高校的茶学资源,与高校联谊,通过科研兴趣培养、社团活动等形式,引导当代大学生成为茶文化发展的新主体。高校教师可将茶文化带入课堂,开设茶文化选修课,结合茶文化的内涵,介绍茶俗,茶艺等内容。茶园可设立与高校间长期联谊的茶文化社会实践基地,号召大学生积极了解茶文化,加入茶学社。茶学社的组织者多筹办茶艺表演,茶文化宣讲会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对茶文化宣传与保护中来。
  参考文献:
  [1]赵明. 茶文化遗产资源及旅游开发[J].福建茶叶,2017(9):105-106.
  [2]宋旭平.基于法律视角的茶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分析[J].福建茶叶2017(6):395-396.
  [3]贾荣,赵萍.四川茶文化营销策略探讨[J].福建茶叶,2016(4):130-1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7573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