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制造2025”面临的困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一半以上来自于制造业的成长,因此我国在经济发展转折之际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但在实现此战略目标的道路上仍面临着各种困境。因此,文章从其提出原因入手,总结开展以来取得的成效,进一步分析目前要实现此战略目标面临的国内外困境。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原因;成效;国内外困境
  一、引言
  如今,全球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而我国国内也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轉变,传统制造业正开始失去动力,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风起云涌。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发展成为制造强国。
  2018年4月16日,美国宣布停止向我国中兴通讯公司提供核心的技术芯片,这一消息无疑给中国敲响了警钟——要提升制造业,掌握主动权。在中美贸易战虚实博弈的背景下,发展国产芯片,转变经济发展形式,中国不能再三心二意了。只有硬科技才是国之重器,必须勇往直前,没有捷径可走。为抢占国际制造技术竞争的制高点,中国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
  二、“中国制造2025”提出原因
  (一)内部原因
  1. 传统制造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方式带来一系列问题。我国制造业主要是负责产品的加工与组装,是整个生产价值链中利润最微薄的一个环节,当然这是在我国劳动力成本具有比较优势的前提下才会有薄利。现如今,我国国内的劳动力成本包括原材料和能源成本皆不断上升,仅有的赚取利润的优势都即将消失,面对这样不利的形势,我国必须结合国情调整制造业结构。
  2. 国内宏观经济下行,调结构稳增长的方针实施。传统制造业的升级转型和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优化给市场带来了持续增长动力,同时中国的制造产业在不断向前发展,需要自然而然经历一个由低端向高端过渡攀升的过程,这样的一个国内大环境,为“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创造了条件。
  (二)外部原因
  1. 我国长期以来受到发达国家施加的压力。国际经济中,中国及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一直以来都受到强大的发展阻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把持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经济陷入持续低迷状态,一些西方国家出于保护本国制造业的目的纷纷高举贸易保护主义旗帜,中国制造首当其冲被波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体也遭受巨大损失。
  2. 世界各国纷纷提出各自的制造业发展计划并实施。德国的“工业4.0”,欧盟的第七框架计划(FP7)和“2020地平线”计划,将智能型先进制造系统作为创新研发的优先项目。包括今年2月5日德国新提出的《国家工业战略2030》,无不是为提高自身竞争力而提出制造业战略计划,中国自然也要紧跟时代步伐。
  三、“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目前的成效
  1. 根据工信部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开展以来,五大工程(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设备创新)平稳推进;15个重大标志性项目中11个落实,其余正在进行。将近一半的大型企业搭建运营协同创新平台,信息化和工业化相融合,企业的运营成本不断降低,经营利润平稳提升。
  2.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中国制造2025”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成效显著。我国在顶层设计方面也不断开展完善工作,并进行试点的示范,在确认可行性之后才会全面展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我们也高度重视智能产业的发展,并不断研发新科技产品,得到广泛的应用。
  3. 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效果显著。2016年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通过政策引导,融合效应日益明显。其中,数字化设计工具、流程管理信息化都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比例。
  四、“中国制造2025”面临的困境
  (一)国内困境
  1. 从制造业本身来看
  (1)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从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量远大于出口量以及当前中国核心集成电路的国产芯片占有率极低(表一)都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技术薄弱,一直依赖于主流国家提供核心技术配件,自主研发能力差。
  (2)产业布局、结构不合理。中国区域的制造业呈现不均衡的发展态势,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少数省份,各省份之间制造业发展差异不断扩大,突出表现为中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差异。同时我国出口竞争力较强的产品还是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个别的高新技术产品也是来料加工或来件组装产品。
  (3)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底端。主要从事产品的加工与组装,而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六大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这六大环节正是整条产业链里面最有价值能够创造出最多盈余的部分,但几乎都不是中国企业控制的,而发达国家则通过这六个环节获得了高附加值。
  2. 从各地贯彻落实方面看
  (1)国家战略跨部门统筹不够。新时期,产业政策重点应该是培育系统性的技术和产业优势,但目前规划好的11项方案如何有效地协调并实施下去,以及每个方案设定的政策措施的协调性都存在着瑕疵,如果不想出新的有效的统筹实施手段,效果会在预期的基础上大打折扣。
  (2)地方实施时不能做到因地制宜。一些地方在具体落实时,没有考察并结合自己当地的实情,只是赶进度急于完成中央下达的命令。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
  (3)地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在创新创业时期,利用传统政策去落实国家战略的可行性在不断减小,想要在短时间保质保量地落实国家战略还很困难,特别是在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施政的思路相比东部地区更窄,想要脱离政府的干预提出更好的贯彻落实方法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困难。   3. 从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看
  (1)我国缺少高新技术的专业型人才。将产业结构(表2)与人才结构结合来看,第三产业的占比不断提升,创新型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也会不断上升,而我国目前不仅缺少这一类的人才,并且现有的此类人才的平均质量也达不到预期的标准。高新技术专业人才是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关键力量,无论是在工艺方面还是从国外引进高新技术都需要这类人才的力量。
  (2)創新人才引进培养与地方发展不同步。创新人才一般都从国外引进,他们从前的工作环境自由舒适并且设备先进,但中国的地区文化多样,政策也比较严格,可能会导致引进人才的不适应,最后无法全身心投入到研发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高新技术人才发展地区不平衡。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较大的贫富差距,在人才发展上也深受影响,具体表现为东部强西部弱的状态。
  (二)国际困境
  1. 从全球产业格局方面看
  (1)发达国家开始重新投入高端制造产业。制造业再一次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关键点,各国整装上阵不断推出结合本国国情的制造业振兴战略计划。例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德国的《工业4.0》;日本的《2014制造业白皮书》;英国的《英国制造2050》。
  (2)一部分东南亚发展中国家抢占中低端制造业,想要利用自身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赚取利润。资本家们纷纷到新兴国家进行投资,利用新兴国家相对廉价的资源与劳动力获取利润。
  (3)工业制造与金融贸易空间分离。工业制造绝大多数都已转移回“发展中国家”,但是金融贸易仍由西方国家把持着。同时,金融体系中的“虚拟化”程度很高,其引出的衍生品占比日渐增长,放眼全球“虚拟化”的衍生品总额至少是实体经济总量的十倍以上。
  2. 从国际贸易环境来看
  (1)国际新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由于我国处于制造业链条的最底端,生产的产品主要是在价格方面相对较低,这就让某些国家以低价倾销等理由来对我国设置门槛,限制我国的贸易出口。
  (2)国际贸易的规则即将推倒重置。美国感受到中国的日益强大,他们的既存利益受到威胁,于是设立跨太平洋自由贸易区(TPP),提高贸易进入的门槛,加征我国出口产品的关税,实施中美贸易战想要控制打压中国出口量,进而阻碍中国经济发展。
  (3)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的签订,这是美欧双方为了共同的利益降低各自国家的非关税壁垒,提高彼此间,无疑是在挑战我国同其他国家结成的贸易联盟。
  3. 从“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方面看
  (1)中国制造业自主产权意识薄弱,品牌国际竞争力弱。国际上很少有听到一些中国的自创品牌,大家所熟知的一些国际品牌,如香奈儿、古驰、YSL等都有着浓厚的品牌底蕴和企业文化,这是中国目前为止还不能做到的。
  (2)“Made in china”的质量问题不断。我国近几年来的出口产品总是被调查存在质量问题,这使得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信誉大打折扣,经常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拿来做文章,到处宣扬我国产品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导致国际市场消费者的质疑声越来越大。
  (3)我国成本优势明显弱化。一般地,同等质量的产品,成本越低,其市场竞争力越强。近年来,中国经济长期赖以发展的要素低成本优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BCG)发布的《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2015)》报告数据显示,2014 年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制造业成本指数为 96,即同样一类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 1 美元,而在中国则需要 0.96,双方差距已经极大地缩小。
  五、结语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在国际社会中一直发挥大国风范,主动承担国际社会责任。随着中国制造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有利于维护海外公民、企业的合法权益。中国制造的发展也会改变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拉动新兴经济体崛起、有利于建设一个更公平、更具包容性的国际经济格局等等。
  我们在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时依然要砥砺前进,针对国内外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确保《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徐芃.“中国制造”的困境[J].企业导报,2014(15).
  [2]袁莉.我国创新人才现状及对策分析[J].绿色科技,2014(07).
  [3]朱焕焕,陈志.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变动趋势分析[J].科技中国,2018(06).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7742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