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资优儿童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资优教育。实施资优教育,探索建立具有特殊才能和潜质学生的发展与培养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各级政府、教研机构和学校应及早确立科学的资优教育理念、目标,建立起相应的体制机制,开展研究与实验,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师资队伍,为资优教育的实施奠基。
  [关键词]资优教育;困境;对策
  所谓资优儿童,指的是资质优秀的儿童。美国联邦教育署1972年对资优儿童做出了这样的定义:在普通智能、特殊学术倾向、创造性思维、领导能力、视觉与表演艺术、技能六项展示成就或潜力的高度表现者。而《教育大辞典》(1990年版)中指出:超常儿童是指智能明显超过同龄常态儿童发展水平,或是具有某种特殊才能的儿童。在此所说的资优儿童,就是指那些在某个项目上或某些能力上的发展水平超越了同龄人的平均水平,或是具备相应的发展潜质的学生。这与我国学者们所说的特长生、质优生、智优生、绩优生和超常生是相同的。
  一、实施资优教育的需求与意义
  资优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主体。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主任施建农的估算,超常儿童占比在1%—3%之间。广东省2017年有在校中小学生1642万人,其中有40多万的资优生。早在1921年,美国的路易斯·特曼教授就运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识别出了1528名智商在135以上的资优儿童,并对其开启了资优教育的实践。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资优教育。
  我国心理学家刘范、查子秀等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超常儿童这个概念。1978年,“超常儿童心理发展与促进”研究课题组也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正式成立;同年,中国科技大学创办了少年班并招收了第一批少年大学生,正式实施资优教育。1985年,北京八中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合作率先创办了中学超常教育实验班;同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3所高校增设了少年班。1994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其前身就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超常儿童心理发展与促进”研究课题组;同年,“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也正式成立。
  资优生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超群的优异智能,在某些领域(如数学、语言、艺术等)的学习中超速进展,其水平明显超出一般儿童。他们在普通教育中学习普通的课程内容时,时常处于“吃不饱”或“吃不好”的状况。给这些发展快的资优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就称为资优教育,这种教育意义重大。
  一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目前,按教育督导部门规定的标准,大多数学校的班级人数通常在40人左右,再加上学校按照有关规定通过随机抽样来决定班级的组成,往往会致使学习进度差异很大、学习能力差异很大、学习风格差异很大的几十个学生集中在同一个班级里。在这种情况下,若要求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实际需要进行个别化教育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通常教师只能照顾到班里的大多数学生而很难顾及少数超常学生。而这些超常学生往往在课堂上因为“吃不饱”而“闲暇”,又因为“闲暇”而“生事”,因为“生事”而“受批评”,因为“受批评”而成为“差生”,因为是“差生”而极易被教师忽视。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而为资优生提供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也是保护资优生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体现。
  二是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提出了“育创新人才”和“人才中长期规划”,还对创新人才开发工程提出了要求。资优教育并不是另类教育,但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对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这种课程调整不仅是为了加快学习进度和加大学习难度,而且也要对课程的整体结构做出改变,涉及具体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方法、评估、师资等方面。须知,学校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教育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因此,学校亟需实施资优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三是打造教育强国、教育强省的需要。探索建立具有特殊才能和潜质学生的发展与培养机制,为创新人才培养与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增强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适应度、与人民群众期待的契合度、与省综合实力和发展地位的匹配度,是教育强国、教育强省的应有之义。目前,广东省提出要瞄准世界前沿,打造全球优质公共教育服务供给基地,那就必须发展资优教育。
  二、实施资优教育的现实困境
  据统计,广东省在2017年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33所,在校生44084人,比2016年增长了16.76%。但这些特殊学校招收的学生全都是残疾学生,没有一个资优生或超常生。在广东省的普通高中,有些好学校为了培养创新人才也创设了一些项目,如“大学先修班”“南山班”“元培计划”等。但这些学校的做法往往被质疑是争夺优质生源之举。在义务教育阶段,只有个别学校经批准开设了“数信班”等,也有个别完全中学开设了“2+4课程班(2年学完初中课程、4年学完高中课程)”。但这些离建立完善的资优教育工程的要求还有很远的距离。目前,在学校实施并推广资优教育,可谓步履艰难。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困境。
  一是体制机制的障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那么,未满6周岁的资优儿童要提前入学就会有很大的困难。而且《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不得采取或者变相采取考试、测试等形式选拔学生。学校无权办快慢班,更无权缩短学制。也就是说,学校很难自行实施資优教育。在一个班级里面,教师欲因材施教也有很大的难度。因为目前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仍是以学习为中心。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强调集体主义,服务对象是全体学生,注重整体学习效率,不会为了解决一个学生的问题而耽误全班学生的学习时间。   二是法律法规的空白。目前,关注均衡、普及成了基础教育的主旋律,成了各级政府制定基础教育政策的首要目标,而要出台面向占比只有1%—3%的资优儿童教育政策难度相当大。这就亟需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资优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提供指导,通过教育立法为其提供政策保障。
  三是研究的缺失。就广东省来说,目前尚未有专门的研究机构组织开展资优教育研究。当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办少年班的朱源教授曾奔走于深圳、广州等地,想在广东省开展资优教育的研究与实验,但因遭遇资金短缺、师资力量不足、队伍不稳定等困难而进展缓慢。
  四是师资的缺失。2018年12月初,笔者等人对广东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该省特殊学校教师的学历结构较好,其中大专占13.31%,中专占0.72%,大学本科占77.7%,硕士研究生占7.91%,博士研究生占0.36%;但教师的专业背景差强人意,其中自认为系统学习过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教师只占教师总人数的35.25%,有50%的人认为自己只学过一些初步的知识,还有14.75%的人表示从来没学过相关知识,至于专门学习过资优教育知识与技能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
  资优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拥有更加专业的思维方式以及专门的课程开发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比起一般的特殊教育教师,资优教育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教育理念等方面都要更加完善。而在广东省,资优教育教师可谓严重缺失。
  三、开展资优教育的对策
  1.理念与制度的建立
  在美国,目前有35个州将资优教育纳入了法治轨道,这使资优教育有了持续的政策与法令支持以及资金保障。在新加坡,从1984年开始实施资优教育政策。而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国家层面的资优教育法律法规。由于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大胆探索、大胆实践是广东省的地方特色,完全可以通过制定地方法规来引领和保障资优教育健康发展。而且各级政府、教研机构和学校也都应尽快确立科学的资优教育理念和目标,从而制定科学的资优教育实施方案。
  2.研究与实验的开展
  在美国,有专门的资优教育研究机构、网站及专兼职服务人员。在我国,国家层面有超常儿童研究中心,而省、市、县也应建立资优教育研究机构。通过研究与实验,探索资优生评定标准、资优教育实施路径及策略、资优教师培训途径与机制、资优教育评价体系等。
  3.路径与基地的建设
  在美国,实施资优教育的路径主要有三条:设立资优学校或资优班;让资优生在普通班学习,同时在专门的资源教室中接受资优教师的指导;让资优生在普通班接受普通教育和资优教育。在广东省,这三条路径都可以有。如果说立即设立专门的资优学校可能会有难度,但广东省有133所特殊学校,覆盖了全省的市、县、区,在特殊學校开设资优班应该是可行的。广东省的社会教育机构众多且相对成熟,通过建立现代协同教育机制,把其变成资优教育基地也是可行的。
  4.师资的培育与认证
  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师资队伍是实施资优教育的关键。
  一要注重资优教育教师的培育。应该要求师范院校加强资优教育学科建设,把“超常儿童心理学”“资优教育”等课程由选修变为必修,让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都能够掌握资优教育教学的基本规范,都具备专业的课程开发素养。
  二是整合资优教育教师培训资源。通过探索建立资优教育教师海外研修基地和“互联网+资优教育研究”平台,扎实推进资优教育教师的培训。
  三是建立资优教育教师认证制度,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责任编辑   张慧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469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