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曾小青:大数据领域里的双向型学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化蛹成蝶,不论对一只蚕蛹还是一个人,最终结果都是非常美丽的。可是在实现这个过程的时候,毕竟要经历无数的痛苦和挣扎。曾小青也像蚕蛹一样,经历了一次次知识和能力上的蜕变,把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产品应用一次次推向了更高更深。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大数据( Big data),或者称海量数据,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高频词,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对它的关注。大数据有五个以V开头的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 riety(多样)、Value(价值密度)和Veracity(真实性),所以,能够掌握了大数据技术的人,无疑是让人羡慕的。那么,什么是大数据呢?大数据,就是“从多样的或者大量的数据中快速获取知识的能力”。目前,我国已经涌现了一批致力于大数据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掌握的大数据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上很多方面。比如,美国北密歇根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访问学者、长沙理工大学原信息管理系主任、经管学院副院长曾小青博士,就是一位大数据领域的专家。从2009年开始,曾小青就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用友企业博士后工作分站从事了为期3年的博士后研究,在大数据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先后担任了用友NC基础技术部主设计、大数据分析高级专家,是一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向型”学者。
  那么,曾小青博士后期间,在大数据领域是如何取得不断进步的呢?
  博士后进站后的学术研究
  北宋林逋《省心录》里说:“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自满的人会受益,不自以为是的人会博闻。2003年从中南大学商学院信息管理方向博士毕业后,曾小青成为了长沙理工大学的一名教师,期间公开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课题,也完成了多项企业应用研究项目,比如,中国南方电网公司财务信息系统规划、美菱电器敏捷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计算机税控计价器管理软件、以及ERP系统分析设计等等,这些来自企业应用方向的实际经验,更加夯实了他的大数据理论知识,也使得他成为学术研究与企业应用兼修的双向型人才。可是,他并不满足,他希望向更优秀的大数据专家学习更多的知识。于是,他把自己做博士后的地点圈定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地处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北大、清华和中科院的核心地带,汇聚了包括北大、清华等多家高校和包括联想集团、方正集团、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启明星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众多高新技术企业。这里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学校和企业的结合点,联系着多家高校和多家企业。
  2009年,在海淀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老师们的帮助下,曾小青开始到用友软件(现名: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事博士后研究,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培养,师从著名大数据科学家一一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石勇教授。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和企业的技术研发,为曾小青从事大数据研究提供了两块沃土。
  中国科学院大学,是中国科学技术的最高学府,是由全国的中国科学院研究机构承担科研与教学的大学,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是一个创新、开放、国际化的科研平台,是一个首次在中国正式提出“数据科学”、联合国内外数据科学和知识管理科学与技术领域精英的科研机构,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数据科学与知识管理交叉的研究基地。这里的数据科学与知识管理,特别是大数据、数据科学、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产业发展与管理决策等方向,可以说是非常有名气的,吸引着大数据领域里不懈追求的研究人员。
  在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曾小青有机会接触到大数据领域里许多专家学者。他们的研究包括从海量的数据中,进行技术上的挖掘与整理,建立起一个数据挖掘和智能知识的系统框架,进而建立数据挖掘与智能知识内在联系的数学模型,并用此模式解释由数量分析结果产生的智能知识特征,以便有效地发现知识。
  导师们这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理论开拓了曾小青的视野,他们严谨求真的治学作风,以及低调朴素的人格魅力,对曾小青不论是做学术研究,还是为人处世,都影响非常大。
  在导师的指导下,曾小青主持和参与了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发表多篇有学术价值的科研论文,获得了大数据研究领域里专家们的认可。
  博士后进站后的产品研发
  曾小青在做学术研究的同时,他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还承担着用友软件股份公司的产品创新项目。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是亚太地区最大的管理软件提供商,也是中国最大的管理软件、ERP软件、财务软件、集团管理软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提供商。同时,还是小型管理软件、财政及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软件、汽车行业管理软件、烟草行业管理软件、内部审计软件及服务的提供商。这里,也是中国领先的企业云服务、医疗卫生软件、管理咨询及管理信息化人才培训服务提供商。
  在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基础技术中心,作为用友NC基础技术部主设计的曾小青主要从事商业分析系统业务模型、高性能多维查询技术、实时数据整合RDI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工作。他主要研究方向为商业智能。商业智能,从本质上说,就是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从庞大的数据库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再从这些有效信息中及时发现知识,从而为决策层或管理层提供技术上的最大支持。这些商业智能软件产品的研发,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和科研单位的学术研究不完全一样。如果说学术研究是创新点上取得突破的话,那么企业技术创新则需要考虑更多的技术细节。在这里,关键是提高创新产品性能,这些性能包括产品的高可用性、高可靠性、高并发快速响应率等,而产品的性能提高,又是由产品的每个零部件性能决定的,任何一个零部件的性能出现问题,都将导致整个产品不能正常使用。所以,团队的整体能力、团队的协同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作為一个企业员工,真的无需突出个体的重要,只有在每个节点上做好自己的工作,整个产品才能做得更好,从而使得自己的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可。因此,作为用友NC基础技术部主设计的曾小青,联合公司的软件开发团队,经过长时间的技术研究和几个月的封闭式软件开发,终于成功开发出了当时国内第一套具有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的商业智能平台一用友BAP( BusinessAnalytics Platform)。新产品研发过程是艰苦的,但团队开发场面是壮观的:大量软件产品模块组合在一起,几十甚至上百的员工聚集在一处,几百条的指令从主设计师那里发出,亿万条数据等待程序处理……曾小青和研发团队成员绷着一颗紧张而忙碌的心弦,协同作战,企业员工的高度理性代替了个体的情感趋向,企业员工们的精、气、神,完全集中到创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中。这是用友NC基础技术部所有员工人格上的一次蜕变、精神上的一次升华。   博士后出站后的完美蜕变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化蛹成蝶”,说的是由蚕蛹吐丝结茧,然后从蚕茧变成蝴蝶的过程,一般用来形容某人经过不断努力而最后获得成功。化蛹成蝶,不论对一只蚕蛹还是一个人,最终结果都是非常美丽的。可是在实现这个过程的时候,毕竟要经历无数的痛苦和挣扎。曾小青也像蚕蛹一样,经历了一次次知识和能力上的蜕变,终于在大数据领域脱颖而出了,在用友的大数据应用平台上,他把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产品应用一次次推向了更高更深。
  化蛹成蝶,是蚕蛹成为蝴蝶的完美蜕变,那一刻,他们绽放了自己的美丽人生。在北京用友软件股份公司的技术大会上,当技术总监林大瀚高举着一个装着“UFIDA AE inside”的小盒子的时候,用友的员工们激动了,因为他们知道,那里装有一个世界500强企业连续三年的销售明细数据,1亿条记录,15个管理维度,还可以任意旋转和汇总查询。而担任“主设计”的曾小青,对“用友分析引擎UFIDA AE”和“用友商业分析平台UFIDA-BAP”产品的推出,发挥了直接、关键作用。两项产品的推出当年已给企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500多万元。此外,用友AE和BAP产品提高了用友NC等其他产品的竞争力,对用友当年实现4 0多亿元的营业收入发挥积极作用。
  这是一次重要的历史见证,是作为北京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每一位员工的骄傲,也是曾小青所在的创新团队完成化蛹成蝶的完美蜕变,对整个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员工来说,意味着无尽的喜悦和莫大的荣耀。那一刻,作为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员工欢呼了,曾小青的研发团队欢呼了,这是创新团体的集体功劳。这种团体的荣誉,带给用友每个人的是心里的极大满足。
  能用两三年时间,带领自己的研发团队把用友软件产品打造得这么优秀的曾小青,难道不值得我们刮目相看吗?
  化蛹成蝶,蝴蝶是美丽的,更是谦虚的。曾小青博士后出站后,又回到了他的长沙理工大学。经过这次博士后知识和能力的蜕变,曾小青更加成熟与稳重,以一颗谦虚的心,来教授和影响他的学生们。
  此刻,在长沙理工大学的校园里,阳光帅气、深受学生喜爱的曾小青老师,拥着一颗平常心,承担着本科生、硕士研究生、MBA的《数据模型与决策》《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数据分析软件》《电子商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如今的他深深地明白:在一个信息化社会里,学校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输入更多的企业文化元素,比如企业科技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企业决策层的理论依据等等,只有将企业文化,融入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并且拥有正确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专业人才。
  不张扬,不炫耀,拥着一颗平常心,曾小青甘愿俯下身来,做中国大数据产品前行路上的铺路石,让我国大数据的科研创新与产品应用迈向新的台阶。这是多么让人尊敬的好老师啊!是啊,对于像曾小青这样谦虚低调的好老师,我们该怀有怎样的情感来领悟呢?我们该把我们最大的敬意送给他们。
  “Fieldstar,在字典中没有这个词,其意来源于我幼时的梦想。那时日复一日地在地里辛勤劳作,只希望有一天能像田野上升起的一颗星星,虽不耀眼,但也闪闪发光。”
  这,就是一位学术与应用结合的双向型学者的内心独白,也是他的精神追求。作为学者的曾小青,眼花缭乱的外部世界诱惑不了他,纯净的校园文化,是他精神上的寄托。
  对曾小青的采访,从开始到最后,他一连三次说过这样的话“我太平常了,我觉得自己在大数据领域里,真的没有做出什么成绩。”然而,当我们聊到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的时候,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里熟悉的环境、尊敬的老师,还有热烈的学术论坛等等,这些带有个人情感因素的元素,仿佛一下子触动了曾小青言谈的兴奋点,他变得侃侃而谈了,特别是谈到昔日的老师们的帮助,他和我聊了许多感人的细节。我听得出来,他被一种叫幸福的情感充盈着。
  被日本人尊为“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在他缔造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之后,说过这样的话:“……在取得成功的时候,更需要持有一颗感恩之心、谦虚之心……”在取得成功的时候,持有一颗感恩之心、谦虚之心。这是一个成功者的基本素养,同时,也让我们明白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与恩师的教诲有关。曾小青时时不忘自己做博士后期间帮助过他的老师们。虽然现在,他常年工作在长沙理工大学,但他依然和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里的许多老师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就在对曾小青采访的最后,他一再嘱咐我转达他对海淀园老师们的感谢!感谢海淀园工作的老师们,如果没有他们当年的帮助,他也体悟不到人生中这么多的美好。是啊!越是在事业上做出成绩的人,他越是知道自己这份成绩的来之不易,他就越懂得感恩自己生命里给予自己帮助的恩师。
  感恩、谦虚,这是做人的一种姿态。从我们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园出站的很多博士后,他们身上,同样也都具备了这种美好品质。愿他们將这份美好品质带进他们各自的工作领域,温暖着我们社会的大家庭。最后,也愿曾小青在大数据领域里走得更坚定…一
  链接
  曾小青,1975年生,2003年博士毕业于中南大学,美国北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2009年进入海淀园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现:用友网络科技)博士后工作分站(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培养)。出站后到长沙理工大学工作,历任信息管理系主任、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是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工信部“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工程物联网技术高级工程师,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已完成或在研的相关研究课题2 0余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级课题3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7763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