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青铜器之五:泉货孔方 内涵乾坤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晋代鲁褒《钱神论》说:“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仇非钱不解……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钱无耳,可使鬼”。
自古及今,没有人能绕开钱的话题,钱如何为人所用自然大家都明白,而钱币在铜器乃至金属器中,是唯一历代的官方都要生产的标准化产品,比任何的其他的青铜器物有研究脉络。古钱研究历史悠久,在南朝时便有专著《钱谱》,南宋有《泉志》,清代有《古金所见录》、《古泉汇》等。到了近现代,如《古钱大字典》、《中国钱币大辞典》、《历代古钱图说》、《中国古代货币史》等经典的出版,更加稳固了钱币学的显学地位。
许多古文明的早期,贝壳因为其不易获得,充当了一般等价物的功能,学名为货贝。今天的汉字如“赚”、“貨”、“财”等,都有“贝”字旁,就是当初贝壳作为货币流通的印迹。在历史上,“泉”与“钱”通。因货币如泉水一样流通不息,遂有人又将“钱”称“泉”。王莽篡汉后,因“钱”、“铢”等字之“金”旁与繁体“刘”字结构“卯金刀”之“金”犯其忌讳,故正式以“泉”代“钱”,更铸“货泉”以及“小泉直一”至“大泉五十”等六泉。此后三国孙吴之“大泉当千”、唐及五代之“乾封泉宝”等,被广泛使用并留传下来。后世文人更因“泉”较“钱”字风雅淡泊。故尤喜称“钱”为“泉”。
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是商朝的铜贝。在当时最广泛流通的贝币由于来源的不稳定而使交易发生不便,人们便寻找更适宜的货币材料,以布币、刀币、环钱和蚁鼻钱等为主的青铜币便应运而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货币,铸面文“半两”二字的方孔圆钱,每枚重半两,史称半两钱。方孔圆钱形制从此成为中国日后两千多年钱币的基本形制。但秦末汉初社会动荡,民间私铸盛行,因此半两钱早已不再重如其文。
这种混乱的状态,直到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由中央政府的上林三官负责铸造五铢钱,禁止各郡国铸钱,才得以结束。五铢钱重如其文,面铸“五铢”二字,周边有轮廓。五铢钱从汉直到唐初,虽经历王莽改制、董卓铸无文小钱等各种变革,其流通依然长达700余年时间而不衰。
到了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唐高祖废除五铢钱,铸开元通宝钱。形制仍沿用秦以来的方孔圆钱,钱面铸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的“开元通宝”四字,钱文用隶书。自此,在中国历史上行用了数百年的铢两计重货币被废除,进入以通宝、元宝、重宝等为主的制钱阶段,直到辛亥革命清朝灭亡后部分地区依然还有制钱流通,可见其深入人心。
说到古钱币的形制,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古代哲学中天圆地方的思想。方孔圆钱的形制正是受天圆地方这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是古代先哲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所谓“小小钱币,内涵乾坤”,这种隐含在钱币背后的神秘哲学思想,或许也是钱币收藏几千年来长盛不衰的秘密所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7852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