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地区与教育回报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基于CGSS2013的数据,将地区进一步细分来研究教育回报率的地区差异。研究发现教育回报率确实存在地区差异,东部的教育回报率在靠近城市的区域较高,西部的回报率在城中心和村镇地区较高,而中部则处于两者之间。
  【关键词】教育回报率;地区差异
  一、引言
  教育回報率,是指每增加一年的教育带来收入提高的百分比。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之下,关注教育回报率及地区差异具有实证意义。
  近年来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育回报率进行了研究。周国富等(2014)和都娟(2016)发现东部地区的教育回报率高于中西部地区;邢春冰等(2012)、娄世艳等(2008)等发现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的教育回报率较高:葛玉好(2007)研究发现女性的教育回报率高于男性:钟甫宁等(2007)研究发现收入和教育回报率总体上升;罗楚亮(2007)发现教育回报率随着收入等级的提高而下降;李润平(2012)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劳动者的高等教育的回报显著上升,而农村劳动者的中等教育回报率在显著上升等。
  本文试图将地区划进一步细分来研究教育回报率与地区差异。此外还尝试使用父亲的教育年限作为样本的教育年限的工具变量,以另一个的视角来进行研究。
  二、数据与模型
  (一)数据
  数据来源于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13年的调查结果。数据处理如下:
  1.选择年龄小于60岁的男性和年龄小于55岁的女性。
  2.教育年限赋值:小学=6.初中=9.高中=12.大专=15.本科=16.研究生及以上=19。
  3.剔除收人为零的样本。
  处理之后,有效样本为5918个。
  (二)模型
  基本模型:InY=β1+β2edu+β3exp+β4exp2+ε
  InY为收入的对数,edu代表教育年限,work代表工作年限,work2为工作经验的平方,反映工作经验与收入的非线性关系,ε为随机误差项。β2为教育收益率,代表教育程度每提高一年为受教育者所带来的收入的提高的百分比。此外,加人性别等控制变量。考虑到内生性问题,因此使用父亲的教育年限作为工具变量。
  三、结果分析
  本文先就全样本进行回归分析,然后在东中西部的基础上再按受访者居住地的类型进行回归。
  首先是全样本回归,第一列是OLS回归,第二到四列是工具变量回归。可以看到,edu的参数全为正且显著,回报率为11%至17.6%。工作年限对收入有正向影响,但增速递减:男性工资增长更快;党员对收入具有负效应;相比中部,东部对工资有正向效应,而西部有负向效应,这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有关。
  然后分别按照居住的地区类型进行回归:
  在东部地区中,城乡结合部的回报率是最高的,其次是中心城区、边缘城区。城乡结合部和边缘城市较为相似,但城乡结合部更强调土地具备城市用地的特征而当地居民是农业户籍的特点,即“都市村庄”。相比其他地区,城乡结合部靠近城中心又能享受农村的政策优惠,回报率也更高。而中心城区教育资源优渥,大量的人口涌入和较高的工资水平使得教育回报率较低。边缘城市虽然靠近城中心,但既不具备中心城区的资源也不具备农村的政策倾斜,使得教育回报率有所降低。另外,镇和农村的关键变量的参数不显著,教育年限的增加不会带来收入的提高。虽然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但其内部是不平衡的,远离城市的区域并没有享受到太多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福利。
  在西部地区,教育回报率最高的是镇,其次是农村、中心城区。西部地区的政策会更加注重村镇的发展,加上当地经济的较快发展且没有大量高教育竞争者进入,回报率在村镇地区较高。镇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基础设施都远远优于农村,因此,镇的回报率高于农村。西部经济发展落后,资源匮乏,城乡结合部和边缘城市不能像在东部那样能够利用城市的辐射作用,因此这两个地区的教育年限的提高并不能带来明显的收入的提高。
  在中部地区,除了镇之外,其他地区都具有正的且显著的教育回报率,其中,教育回报率从高到低分别是农村、边缘城区、城乡结合部、中心城区。可以发现,中部地区的效应介于东部和西部之间,既不像东部那样向城市及城市附件区域倾斜,也不像西部那样更加关注村镇地区。中部的中心城区的教育回报率远低于东西部,而边缘城区、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的回报率高于东西部。
  四、结论
  教育回报率确实存在地区差异。由于中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和政策等差异,细分地区的教育回报率也存在差异。东部经济发展较快,教育回报率在靠近城市的区域较高,经济发展的福利被城区居民瓜分,而忽视了远离城市的村镇的居民的利益。西部经济发展较落后,但由于政策倾斜,教育回报率在城中心和村镇地区较高,而边缘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的居民的利益则被忽略。中部介于东西部之间,教育回报率在边缘城区、城乡结合部和农村较高,中心城区的回报率远低于东西部。
  因此,在促进教育资源在各个区域的均衡的过程中要注意因地制宜,如东部地区要更加关注村镇地区的教育和经济发展情况:西部地区在制定政策时要把边缘城市居民的利益纳入考虑:中部则需要更加关注乡镇居民的利益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227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