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理论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在形式上与内容上都要进行相对应调整。社会互动论认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彼此沟通,形成各种社会互动。在当代大学生新的心理问题不断产生和出现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理念也要进行调整。从社会互动理论出发给予新课改背景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调整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 新课改;互动理论;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2.087
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一个健康的乞丐比患病的国王更幸福”,教育家洛克则强调“若没有健康,就没有幸福”。也许健康并不等于幸福,但是没有健康就一定难以幸福,而没有心理健康肯定不会幸福。这也是高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根据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并根据时代的需求调整培养目标,要向着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健康,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目标前进。
最近几年,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认识的深入和了解,社会不再是谈心理健康色变的背景下,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在以前的基础上总体已经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是也正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心理问题也随之出现。加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非常大的特殊性,特别是大学阶段对于大学生来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的初步形成时期,大学生们对于世界已经形成了自己之前特有的认知,有了自己之前学习生活经历的痕迹,有了先入为主的情况,这便使得该课程的实施难度增高,整体效果不尽如人意。
1 新课程改革
“新课改”的全称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建国到现在已经改革过多次。上个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
传统观念里,人们常常会觉得课程改革就是更换教材,这其实是很片面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要,新课改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六大“改变”。从长远来看,新一轮课改对传统高校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是很大的,可以说是“伤筋动骨”的。
但课程改革毕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推倒重来”,这种做法也不合实际,重要的是找准方向和坚定信念。在改革过程中遵循基础性、开放性、民主性、个性化的原则,积极顺应时代需求,运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使学生成为政治上、学习上、生活上多方面发展且多方面都扎实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堂教育教学的开展模式相对较为单一
当前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课模式较为单一,从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维上来说比较固定化,这一因素在新课改过程中不能被忽略。随着社会上对于心理健康认识的深入,大多数人已经一改过去将心理健康妖魔化的做法,能够将心理健康摆在公正客观的位置上。高校课堂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始引进多媒体设备,上课学生的视野不再仅仅是局限于黑板板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借助音频、图像以及视频等素材,使得课堂的趣味性有多增加。
但从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实际情况来看,教育模式固化且缺乏新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气氛相对来说较为沉闷,不少授课教师的上课内容甚至跟上一学年相比几乎没有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上课时的互动,从数量和质量来说都差强人意。即便高校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创设的环境较好,但是该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也使得心理健康课程缺乏能被以后课堂借鉴的成功模式以及可靠经验。
2.2 挫折教育比重较大
挫折教育,顾名思义是指让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让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并增强抗挫折能力的目的。当代在校大学生从年龄阶段来看,90年代后期以及新世纪初期出生的同学所占比重最大,从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不难看出,大部分的同学挫折教育所占比重较大。这跟家庭也有一定的关系,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引导学生时,认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传统观念里许多取得辉煌成就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继续前行的人,是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仍然不畏艰险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在这种传统观念的驱使下,任课教师在教学教育中挫折教育是锻炼提高学生潜能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但是对大学生积极心态的形成以及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却有一定的消极作用,这种以心理素质锻炼、抗压能力培养基础提升为主要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械性。
2.3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等混为一谈
当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中存在两个认识误区。一方面,将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等同于心理健康问题,如学生的世界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思想观念和政治倾向方面的问题都视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另一方面,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的范畴,认为仅仅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就可以完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
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德育应逻辑地蕴藏着心理教育和引导,蕴含着心理素质的培养、训练,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校德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否则就不是一个完善的德育体系。 3 互动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的思考
社会互动论中的社会交换论是美国当代社会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彼得·布劳、乔治·霍曼斯为代表,重点研究生活中相互交往过程中的外显行为——代价和报酬,该理论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实际上是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交换行为存在于包括友谊、爱情在内的多种社会关系之中,涉及内容相当丰富。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已成为一种趋势,现从以下几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分析。
3.1 从互动理论剥夺-满足命题出发,转变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
新课改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指导性理念需要进行转变,教育理念上的调整也是具体教育教学活动调整的基础所在。互动理论的剥夺-满足命题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该命题指出某个体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酬赏,随后同样的酬赏对他越没价值。所以我们要借助新课改的契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重新规划并鼓励课程创新。
教育理念的转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要对教学进行重新的构思与规划,教师还应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一些调整目标的创设,通过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分析逐步进行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和增强课程意识,要转变传统的课堂上的教学观念,主动对课程进行开发,从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反思的实践者,使学生走进教学中心。
3.2 从互动理论的成功命题出发,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成功命题指出,一个个体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报酬,越愿意从事。所以,新课改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理念需要进行调整和转变,教育理念上的调整和转变也是具体教学活动调整的基础所在。高校应借助新课改的契机,不断进行深化,对课程开展进行重新规划并鼓励教师在成功命题的视角下对课程进行创新。在教育实践过程当中不仅仅向学生提供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能有效地为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之外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全面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任课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积极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3 从互动理论的价值命题出发,创新课堂的教育模式
一种行动对某个体越有价值,那么他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这是价值命题的主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模式應该进行调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应该变得更轻松,同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需要弱化自己的说教角色转而以朋友的身份带他们走进心理健康的世界之中。同时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创新教育模式,把枯燥无味的心理健康课程变得兴趣盎然,让课程内容、形式或经验对学生有价值,觉得在课堂上有收获,有长进,那么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很多,课堂效果也会好很多。
3.4 从互动理论刺激命题出发,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如果某种特定刺激的出现是一个个体行为得到酬赏的原因,那么现在给个体的刺激越是同过去的相同,个体就越可能采取此类似行动。心理健康活动应当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式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的常规内容,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心理健康素质拓展、心理健康活动月或者是开展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漫画、手语、情景剧或微视频的比赛,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相关内容的刺激,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夯实心理健康的理论基础,潜移默化地学习到相关知识。
4 结语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面临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是课程改革最根本的原因:在知识经济时代、无线网络发展越来越迅速的背景下,知识爆炸,正在以人们无法想象的几何速度在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时代淘汰,被世界所遗忘,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主动应变、积极求变、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与时代同行。换一句话说,努力培养学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意愿、兴趣和方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远远比记住一些课本上的知识更为重要。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应该是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该是能够促进学生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的教育。
课程的改革不仅仅涉及到学生,任课教师也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学科间的融合也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任课教师要对互动理论的相关命题有正确的认识,更好地将相关命题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并积极贯彻。教学过程中既关注学生发展,又强调教师成长,顺应时代需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工程,各方面应该一同合作,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改革不止步,创新不止步,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康立.基于互动理论的课堂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2]金惠怡.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科技资讯,2018.
[3]董飞.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文学教育,2018.
[4]郭南南.浅析高职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7.
[5]董玲娟.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J].才智,2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921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