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安徽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普惠金融服务能够让小微企业、普通农户等群体及时的以合理的价格获取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快速提升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农村是普惠金融的关键,以安徽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对农村金融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农户及小微企业存金融机构贷款融资、普惠金融产品等方面分析安徽省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普惠金融;农村金融发展;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1.013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推进,普惠金融战略与农村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对“三农”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普惠金融的发展程度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安徽省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普惠金融发展已呈现出服务主体多元、服务覆盖面较广、移动互联网支付使用率较高等特点,人均持有银行账户数量、银行网点密度等基础金融服务水平也快速提升,但是农村普惠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普惠金融服务地区和机构发展不均衡,农村金融产品服务仍然不足等。要实现普惠金融的全面发展与建设,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 安徽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状况
  1.1 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国务院于1979年批准设立中国农业银行时,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就初步形成,1985年在县级设立农村信用社;从1998年开始,四大国有银行陆续从农村撤离,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根据统计数据可知,2006年安徽省农村合作银行机构数56个,从业人员数470人;农村信用社3183个,从业人员数25707人。到2016年,安徽省小型农村金融机构数3110个,从业人员数32867人;新型农村机构数248个,从业人员数3557人。其中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新型农村机构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近年来出现的各类新型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和小额信贷公司等,有效解决了金融机构数量不足、缺乏竞争力以及减少部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等问题。
  1.2 普惠金融机构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农村经济市场的发展,重点发掘农村市场。农村金融市场也发展迅速,安徽省建立了以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推动了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强了区域协会的服务功能,并且积极发展村镇银行等各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可以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融资不足等的问题,极大降低了农村企业昂贵的融资成本。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农村居民的金融消费意识逐步提升,开设账户、网上存款、电子支付消费等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低收入农村居民也同样享受普惠金融发展带来的安全与便捷。
  1.3 农户及小微企业金融机构贷款融资情况
  近年来,安徽省高度重视农业以及小微企业的经济发展。在贷款投放方面总额也不断扩大,对于小微企业的贷款规模也成逐年扩大的趋势,其中银行机构在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增长迅速,占各项总贷款比例不断扩大。2014年安徽省小微企业银行机构贷款额度比2013年增长了15.9%,贷款余额达7048.74亿元,截至2015年9月,小微企业银行机构的贷款余额就已超过2014年的贷款总额度。
  1.4 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升级
  截至2016年,安徽省拥有12,000多个金融服务室,具有支付、信贷、现金服务、金融维权和国库五大功能。农民可享受安全便捷的基本金融服务。安徽省基本实现了地区金融机构的完全覆盖,金融机构和贫困村“一对一”服务,依托“安徽省“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完善金融扶贫机制,引导金融资源重点优先配置于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产生了一些适合区域特色和高效率的扶贫模式。例如,中国农业银行砀山县支行推出了新的电商专项贷款产品“电商E农贷”,用于支持直接融资到当地特色的电子商务产业链,有利于贫困户效果好的电商发放贷款。安徽省农业信用担保公司作为全国首家省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是第一家推出“劝耕贷”产品的地方级农业信用担保公司,采用政府、金融机构和担保人风险管理和风险分担模式。贷款银行和担保人以2∶8的比例分担风险,政府在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时,使用“劝耕贷”风险补偿和贷款利息补贴。
  2 安徽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普惠金融服务地区和机构发展不均衡
  安徽省普惠金融服务地区和机构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较为突出,其中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地区的金融资源明显丰富与集中。而中小企业和低收入弱势群体难以融资,农村金融仍然是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此外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部分农村区金融基础设施仍然不足,低收入和贫困人口的金融服务范围和深度有待加強,“数字鸿沟”问题凸显。
  2.2 普惠金融的发展不能有效对接贫困农村的需要
  2014年12月,安徽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完成,由于安徽省在农村金融市场改革时,金融机构未能合理使用农村资金,导致为“三农”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明显不足,农村金融机构运作效率也较为低下。
  在共享经济的发展下,农村地区与城镇地区一样也需要享受良好的金融服务。安徽是农业大省,农村群体比例很高,农村金融发展对于改善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许多贫困地区,金融发展并没有有效地瞄准有效需求,未能对金融服务做出精确努力、精准发力。因此,为了加快消除金融服务的空白点,必须精准对接贫困地区的发展规划,精准对接特色产业金融服务的需求,以便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夯实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3 推进安徽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
  3.1 提高普惠金融服務覆盖率
  对于如何有效提升村镇居民的普惠金融消费水平,首先要加强普惠金融服务机构、网点设施的建设,可引导各类型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向乡镇延伸服务网点,拓展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提供多层次全覆盖的金融服务。此外,农村居民的金融消费意识还非常淡薄,利用银行、手机支付使用度较低,因此要加强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宣传,有效推广手机支付、网络支付等各种新型支付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的金融意识。政府还应重点围绕健全普惠金融机构体系建设提出具体的措施。
  3.2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提高普惠金融服务可得性
  目前针对农村居民、小微企业、低收入贫困户等群体的金融服务产品与供给还是有限的,金融服务需求明显不足。金融机构应加强对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丰富金融产品种类,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金融需求。例如,加大对新业态、新模式、特色产业的金融支持,重点围绕创新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着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因此对于解决农民贷款困难、可得性不足的关键还是在于创新金融产品,提供能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金融服务以及优质的服务渠道。
  3.3 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满意度
  农村金融服务满意度包括农村居民对于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享受服务过程中的满足程度。有些偏远山区由于地理环境限制,金融服务设施建设明显不足。另外在普惠金融制度建设方面还有待完善。例如,工作人员在对待农村居民办理相关金融业务是应该更加耐心与和善,并提供必要的业务指导与宣传,加强完善对于降低金融服务投诉率等提出具体解决措施。对金融意识淡薄的农村居民要进一步加强金融意识教育、宣传与引导,提高整体金融服务满意度水平。
  3.4 完善金融服务政策支撑体系,保障农村金融环境
  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和优质的金融环境,是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农民、小微企业贷款相对于城镇大企业而言,风险较高而利润却较低,这也是农民、小微企业贷款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因此安徽省应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惠农法律法规,健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农村普惠金融业务要严格遵循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原则,通过企业担保、保险增信,建立地方风险补偿基金的风险分担方式实现多个方面共同保障。
  参考文献
  [1]郭艳艳,刘薇.安徽省普惠金融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安徽1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2):78-81.
  [2]何威,杨林娟.甘肃省普惠金融发展现状与问题[J].河北金融,2018,(08):63-67.
  [3]张东强.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2.
  [4]梁剑南.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体系构建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7.
  [5]周孟亮.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协调的路径创新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2):149-1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956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