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专业课程育人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课堂教学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原有的思政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大学生的教育模式。要落实好高校思想政治的工作会议精神,就需要在更多的专业课堂上将思政教育贯穿其中,在知识传授和专业学习中使广大青年学生受到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导游实务》课程本着“要让每节课程发挥育人价值”的原则,构建以思政必修课为核心,以思政选修课、综合素养课、《导游实务》专业课为环绕的“课程思政”育人机制,使思政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关键词:课程育人;育人机制;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0.095
  
  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探索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增强针对性,提升有效性,夯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工作和首要任务。
  1 高校专业课程育人的机制研究
  在不断建立健全机制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育人”这一中心思想,整合内部和外部的优质资源,将各种育人要素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机制系统中,推动各要素间的协作与互动。
  1.1 建立健全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机制
  很多高校的思政课程往往是由思政部来承担,思政教师不是分布于各个院系之中,他们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往往是各自搭台唱戏,导致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沟通不畅。专业课程教师的专业特点也决定了他们授课内容上对专业知识点的高度重视,往往会忽视对专业课育人方面的内容,久而久之,就行了思政教师负责思想政治,专业课程教师负责文化知识这种完全割裂的局面。要想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高校站在整体和全局的高度,以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理念为指导,重视思政教育机制中思政核心课程、思政选修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四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进行切实可行的顶层设计。
  1.2 建立健全区域性(校际间)专业课程联合育人机制
  目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已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签署校际课程互选与学分互认合作框架协议,按照“平等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原则,建立和完善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以此为契机,高校可以尝试思政教育育人新模式,建立高校之间联合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任务,探索高校联合、协作办学模式下的教学管理制度。
  1.3 建立健全专业课程的全过程育人机制
  构建全体教师、全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需要形成“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的工作思路,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在每一堂课程。高校的专业课程基本从大二延续到大四,要保证专业课程育人的全过程性,首先需要建立健全入学教育机制,在大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时候,就要着手开展相应的思政教育活动,比如通过入学专业教育,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再次通过讲座、报告、展览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树立专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最后还可以结合学期中的专业课程,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 《导游实务》课程育人途径
  近年来,在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从业人员群体却出现了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严重地影响到旅游行业的声誉和企业的效益,同时也影响到当地旅游业的形象乃至是国家的形象。《导游实务》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因此,通过该课程育人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1 结合旅游业发展史,进行全课程育人
  回顾现代旅游业产生、发展和崛起的历程可以看到,旅游业伴随着工业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它既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也是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标志。中国古代旅行发展成就辉煌,从帝王巡游到官吏宦游,从士人漫游到宗教云游,古代的旅行虽然是少数人的行为,但是对社会、政治、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多举例,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史和现状,进而引导学生对我国旅游业和职业素养进行思考,增强大学生对旅游行業的认同感,进而激发广大青年学生投身旅游行业的热情。
  2.2 结合旅游业时事热点,进行课程育人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每年旅游时事热点层出不穷。教师在背课时,应多加关注。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对时事热点如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厕所革命、民宿客栈、导游宰客事件等进行深入分析,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结合旅游业这些时事热点案例,培育学生的从业人员职业情感,提升工作技能的重视意识。
  2.3 结合旅游专业实践实习,进行课程育人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但理论教学必须走出课堂才能切实促进课堂教育实效性的提高。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实践必不可少。在进行专业实训时,职业素养的提升效果明显。比如教材中强调,“热爱祖国是合格导游员的首要条件,导游员必须要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的时候总是感触不深,理解不到位。后来进行了专业实习,发现很多地接导游在讲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时,总是滔滔不绝,满含深情。实际上,无论是讲解员,还是全陪或地陪,只有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才会热情洋溢的向旅游者介绍祖国(家乡)的壮丽河山和灿烂文化,她们凭借的优势就是对家乡故土的爱,对伟大祖国的爱。所以,通过专业实践,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自然而然就印记在学生的脑海中,效果很好。
  2.4 结合导游人员先进事迹,进行课程育人
  导游人员的工作环境比较特殊,高山平原,跋山涉水,在带团的过程中面对危险的时候,导游所表现出来勇于牺牲、忠于职守、先人后己、乐观向上等道德情操,是旅游从业人员应该具备职业道德与素养。导游人员中涌现的先进事迹比比皆是,我在授课中经常举例文花枝和何永杰。2005年8月28日,在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境内,湘潭市新天地旅行社的旅游车与一辆大货车迎面相撞。导游文花枝让施救人员先救游客,但是自己由于延误了救治时间失去了一条左腿。2017年的一个重庆旅游团在泰国芭提雅当地的一个象园中游玩期间,大象突然发怒跑向游客,领队何永杰发现这一现象后,赶紧跑上前去将两名游客救出,何永杰自己却被大象用鼻子卷起来重重摔地,并被大象踩踏,当场昏迷。从这些感人事迹之中,学生们深深地体会到导游人员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和敬业精神,英勇忘私、舍己救人的精神以及高尚的职业操守。   2.5 结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进行课程育人
  (1)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注家乡。在课程内容讲解中地陪接团部分,有欢迎词、沿途讲解和景区讲解等知识章节,借助该部分的内容要求,可以进行模拟导游,要求学生扮演地陪的角色,然后向游客致欢迎词,进行自我介绍,介绍自己的家乡,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表现欲和对家乡的热爱的情感。
  (2)引导学生扩展课外阅读。优秀的导游员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拥有丰富的史地文化知识,并要学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授课教师给学生开列学习书单,推荐学生阅读名家名著、专业报刊杂志、专业网站、旅游APP等,并利用课前五分钟在班级交流,让每个学生轮流介绍自己最近的读书和心得。通過这些方式拓展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3)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导游实务》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授课过程中要根据章节的特点,指导学生个人自学与团队探究学习相结合。比如景区讲解在讲授前,可以先布置作业,以“爱我校园”为主题,分组进行校内导游模拟讲解,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分析讨论,录制视频,制作景点PPT,课上轮流讲解等。通过学生的自学,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互相对比学习,培养学生取长补短的态度、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雅量。
  3 结语
  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是一项“一体化”的工作,实际上是让每位教师都发挥育人功能,让每一门课程都发挥育人功能。课程是进行思政工作的载体,教师是思政教育的主体,专业课程教师要主动承担起专业课程育人的重任,把思政内容很好地融合在每一节课,每一章节内容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文化知识和思想修养的双向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骏,党波涛.公共艺术课程融入高校“大思政”教育创新体系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8,(1):30-32.
  [2]陆树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新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74-78.
  [3]刘淑慧.“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5-17.
  [4]张青,张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29.
  [5]王洪贤,杨越明.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构建[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4,(12):9-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956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