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洛阳地域文化在历史街区中的表达与构建——以景观小品为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历史街区景观小品同质化现象加重,如何将地域文化有效运用于景观小品中,形成历史街区的特有氛围和体验记忆,已成为景观小品内涵华、差异化的重要研究方向。文章以洛阳及其历史街区中常用地域文化作为研究基础,将洛邑古城文化旅游景区作为分析案例,研究现存景观小品中地域文化运用现状,分析地域文化在现有景观小品中构建方式,形成以加强造型直观性、加强多样互动性、加强色彩融合性、加强尺度和材质等把控的应用优化策略。
  关键词:地域文化;景观小品;构建方式;优化策略
  中国分类号:TU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6-0120-02
  1 洛阳历史街区中的地域文化符号
  历史街区的建设是整体展现历史底蕴、烘托文化氛围、宣扬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景观、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洛阳作为中原腹地、十三朝古都、华夏文化发源地,其历史时间跨度长,文化类别领域多,渗透生活能力强,其历史街区景观小品的内涵化、差异化发展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和地域文化优势,洛阳现有的景观及景观小品建设已充分涉及各类文化,并形成文化符号。
  人文生活类文化符号有牡丹、水席、杜康酒等,其中牡丹符号洛阳对外宣传的重要内容,以牡丹花会为中心展开,并广泛应用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交通市政系统的标志或标语之中。历史传承类文化符号有十三朝古都、河图洛书、《周易》、《洪范》等,其中十三朝古都、三彩艺术符号因内容源远流长,造型具象生动,且神话传说众多,被广泛使用与景观小品之中。宗教艺术类文化符号有龙门石窟、白马寺、玄奘法师、三彩艺术等,其中龙门石窟、白马寺作为中国石刻艺术瑰宝和中国佛教发源地,成为洛阳旅游文创产品的重要设计元素。此外还有诸如民间技艺、神话传说的河洛大鼓、“汤”、宫灯、洛神传说、洛阳纸贵、关公信俗等内容,整体文化辨识度高。
  2 洛阳地域文化在现有景观小品中的表达
  洛阳现阶段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洛邑古城文化街区(下文简称街区),是洛阳历史街区复兴的亮点和优秀案例。其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通过穿插运用具有独特洛阳文化景观小品,将洛阳的牡丹文化、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地区方言、传统戏曲、历史行政区划、朝代建筑形式等充分展示。通过文字、平面图形、立体雕塑、元素融合等方式,继承和发展了洛阳原有的人文景观,将河洛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向游客表达与传递。
  街区内道路铺装中借用函谷关道路遗址形式,参照秦汉函谷关道路周边铺装材质、车辙印宽度。秦汉函谷关是古时连接洛阳和西安的重要关口,关内来往客商稠密,马车数量众多,遗址中的花岗岩道路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车辙印。洛邑古城采用类似交错形式,垂直于主景观文峰塔修建了纵深200米的入口引路,并将古代车辙印记作为主要铺装元素形成景观小品,运用在正门引道的道路中轴线中。
  文峰塔作为街区内的核心历史建筑,其周边的景观小品造型样式主要借用西周、东周时期的建筑特点。如为园区夜间灯光秀和艺术展示提供设备隐藏的人工构筑物,便采用了西周嘹望塔样式,参照秦汉宫廷两侧灯柱排列方式,通过在构筑物中加入音响、灯光设备,形成兼顾历史特色和功能实用的景观小品。
  湖面作为水景主体,在中心安置了以鲤鱼跃龙门神话典故为内涵的景观小品。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洛阳借用其龙门二字为所用,通过蛟龙和鲤鱼的具象造型,安置与水面,暗喻古代洛阳作为政治、文化中心时,寒门学子中举、升官前后逆流前进,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街区内的店面门头景观小品,是最直观展示生活文化的区域,有效地宣传了地区饮食起源和发展过程。将洛阳传统餐饮的制作工具作为重要文化符号,使用日常的生活场景道具,加以制作流程或工艺的展示,配上文字說明,多涉及汤、水席、浆面条、社康酒等。店面招牌中将洛阳地区方言的词语及使用场景加以借用,通过在招牌、横幅、幡旗中加入文字,有效展现店铺内容。如“镇捣蛋”、“捣鸡毛”等多用于文化创意类店铺,销售符合青年人群的小资产品。通过地方特色语言如“中”、“得劲”用于对消费体验的描述,借以形容相关消费内容的朴实和实惠。小品中的装饰物件多采用洛阳宫灯、牡丹花纹、福禄寿喜等样式,通过设置专门的宫灯巷,对白帽方灯、红纱圆灯、龙头灯、走马灯进行统一展示,体现其在中国灯具文化中的组成地位,且密集排列悬挂在头顶的矩阵,展现天下太平的原始寓意。
  3 洛阳地域文化在历史街区景观小品中的构建方式
  景观小品是历史街区文化构成、是环境氛国营造的核心要素。通过对相关历史街区实际考察和走访,分析洛阳地域文化在历史街区景观小品建设现状,得出地域文化在现有景观小品中的构建方式和特点。
  通过生活主题进行景观小品构建。以洛阳牡丹为元素的赏花主题景观小品是洛阳景观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其数量众多,遍布洛阳大街小巷,从大型公益海报到墙壁喷绘涂鸦,从主干道标识到公共设施标志,都穿插着牡丹花都的文化特征。洛阳“汤”文化穿插在百姓的生活之中,其中“不翻汤”成为对外宣传的重点种类,也是洛阳独有的特色饮食,街区中众多的招牌、门头、装饰都将此文化作为景观小品的主要设计元素。
  通过具象艺术造型进行景观小品构建。造型作为符号象征,可塑造出地区独特的形象,并被受众所感知。洛阳使用最为广泛的就是牡丹花造型,通过对牡丹花不同类别花朵样子的整体提炼,对不同花朵颜色的整体把握,将其造型广泛应用于历史街区的景观小品。例如,在路灯的设计时就将灯头做为花瓣造型,并配以偏董、偏红色彩的灯光,营造盛开花朵的视觉感受。在灯柱、灯座的设计时将牡丹花样式放入其中,通过浮雕、镂雕、印花等方式展现。店面外也经常出现牡丹造型的长生花,或主题雕塑,展现独有的花卉造型。
  通过特有材质资源进行景观小品构建。历史街区的景观小品在材料的选择上具有多元化的形式,但地域材料、地域植物更适合其营造的文化环境。如街区中的置石设计多采用洛阳特有的牡丹石作为石材选择,或白或粉绿的花朵随意分散在黑色的大理石中,状如牡丹,浑然天成,妙趣横生,与周边环境所呈现的牡丹文化完美结合。   通过参与性和体验性进行景观小品构建。公共艺术可通过对大众行为习惯进行把握,通过互动方式将地域文化进一步融入受众内心。例如,牡丹文化节中的大型灯笼展示就将牡丹花的花朵形象传递导游客事业之中,有效地让观众感受到了洛阳牡丹文化所带来的震撼力和冲击感。在饭店、作坊门头摆放不翻汤的制作工具,由师傅进行详尽的步骤操作,并邀请观众参与操作并品尝,直观地将不翻汤丰富的原材料、复杂的制作工艺等传递出来,使受众对于汤文化产生深刻的理解。在街道中的龙门石窟元素的招贴海报通常采用巨大的画幅来进行展示,将受众的空间感受最大程度还原至如同真实到达奉先寺的震撼效果。
  4 洛阳地域文化在景观小品中的优化表达策略
  加强造型直观性。景观小品的造型通过具象的形态体现本土文化,内容直观,使公众一目了然,虽然看似毫无新意,但对于不同家庭背景和文化水平的广大受众而言,具体直观表达出了地域文化和符号,而非抽象难懂的艺术造型,更加符合当下大众的认知水平和审美偏好。直观具象的景观小品设计,可使受众在内心产生与生活中实物的对比,从而感受到景观设施的亲民与创意之处。
  加强多样互动性,大众认可的景观小品应具有参与性与互动性,其互动形式可以满足群众的娱乐和游憩需要,并通过故事讲述、产品制作等方式,成为游客体会和感知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例如,可在中心广场等人流密集区域设置“牡丹”雕塑,通过游客触摸的感受产生反馈,并通过色彩变化表示牡丹花四季更迭和生长历程,再融合相关科教知识及历史背景的随机触发,形成展示互动,有效传递牡丹文化并吸引人群。
  加强色彩融合性。景观小品可在色彩上于周边环境更加协调,从整体色调上使用低饱和度色彩,降低单一色彩突兀程度,使色彩在视觉上更加统一。低饱和度色彩和灰色系色彩可以较完善地展现出洛阳地域文化内涵,体现出洛阳悠久的历史厚重感。重要节日可采用洛阳牡丹及洛阳宫灯的高饱和度色彩加以着重强调,形成视觉中心,扩大感知效果。
  加强尺度和材质等把控。综合运用景观设计手法和理念,将地域文化融入载体进行展示,使其内涵与各类景观小品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关系。如尺度与体量对公共艺术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产生影响;不同的材质、色彩对景观小品与周边环境的融合程度产生影响;道路通畅性和节奏性对景观小品的可观性产生影响。
  5 结语
  充分运用地域文化的景观小品可以凸显历史街区特有气质,拉升历史街区的艺术水准,并可不断传递和宣传当地特色,形成历史街区的亮点和吸引点。优秀的历史街区景观小品作品应由当地人文、历史和艺术等共同的影响,在题材、手法、材料等方面应直接表达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精神内涵,能让公众快速感受和体会该景观小品所追求的精神文明和历史文化,并让公众直接或者间接地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特色等。最终通过将各种手法融合,使历史街区景观小品兼顾文化传递、经济效益、环境优化等功能,既可满足公众需求,又可满足城市文化和形象建设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思元.本土文化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以及对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J].北京园林,2009.
  [2]李尚冬,纪文强,刘曜坤,乡土元素在地域性景观中的应用[J],工业设计,2016 (08):148+152.
  [3]郝国文.基于文化传承与人文关怀的景观设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
  [4]倪军.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探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 (6):58+62.
  [5]魏薇,城市景观环境对大众行为的影响[J].工业设计,2016 (04):63-64.
  [6]翁剑青,公其艺术与当代城市文化[J]建筑知识,2012.
  [7]万奕.色彩景观在园林设計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设计,2016 (01):109+1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104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