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升苏北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围绕“高质量发展”加快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建设,苏北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与“一带一路”交汇点前沿阵地极不相称。从外资、外贸、外经三方面,分析苏北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寻找苏北开放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以问题为导向,探讨如何补齐苏北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短板,为提升苏北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出意见建议。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苏北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8-0053-02
  开放型经济的概念随着20世纪30年代以后宏观经济学的流行而开始传播[1],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形成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两大趋势[2],开放型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与保证,也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研究的热点[3]。“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学者热衷于研究新趋势和新机遇下,“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新选择[4]。就江苏省来说,从省域层面综合研究较多,对苏北地区研究较少,特别是缺乏新时代“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苏北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与水平等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为此,加快苏北开放型经济发展是振兴苏北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苏北地区加快融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关键举措。
  一、苏北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
  1.对外贸易情况。对外贸易回暖向好,水平不断提升。从贸易总量来看,2017年苏北对外贸易得到复苏,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22.49亿美元,比2016年增加了18.7%,其中,出口额达到212.58亿美元,同比增长16.5%(见下表)。从贸易结构来看,进出口结构有所优化,一般贸易占比持续增长,加工贸易保持平稳发展。分地区来看,连云港外贸依存度最高达到21%,响应实施积极的进口战略,是苏北五市中唯一一个进口额占较大比重的城市,宿迁市外贸依存度最低为7.6%;淮安市进出口同比增长率增长最快为32.3%,盐城市进出口同比增长率增长最慢为8.8%,但出口同比增长率却为五市最高;徐州市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外贸进出口发展稳定向好。
  2.利用外资情况。利用外资总体形势良好,区域内部差异凸显。总量上,2017年苏北实际利用外资46.7亿美元,同比增长6.7%,占全省的18.6%,与苏中相差不大,招商引资的利用方式和产业结构体系进一步优化。而苏北5市内部在利用外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连云港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居全省第一位,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78亿美元,同比增长23.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0.9个百分点,宿迁较为落后,实际利用外资呈现-19.1%的负增长趋势,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的个数和完成协议注册外资的总额均呈下降趋势。从外资依存度来看,淮安最高为2.4%,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实际到账注册外资占比56.5%;宿迁外资依存度最低仅为0.9%。
  3.对外经济合作情况。对外经济合作取得新进展,“走出去”更加注重规范化。2017年受到中国境外投资政策趋严的影响,苏北境外投资新批项目73个,中方协议投资13.21亿美元,同比下降44.6%,占全省的14.3%,数量的缩减换来质量的提高,企业境外投资进一步规范化。从区域上看,大部分对外经济合作主要集中在亚洲,其次是大洋洲、欧洲。分行业来看,主要分布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二、苏北开放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与“一带一路”交汇点前沿阵地不相称。苏北向西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北沟通海上丝绸之路,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重要的支点作用。而面对国家重大战略以及省政策叠加的新机遇,苏北开放型经济发展却体现出与“一带一路”前沿阵地极不相符的特征。尽管近年来苏北经济增长很快,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苏南、苏中,但总量和人均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2017年,苏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23.6%和全国的2.5%,苏北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远不如苏南。在进出口贸易方面,苏北进出口贸易额仅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5%,外贸依存度偏低仅为10.7%,大大低于苏南(67.3%)和苏中(22.5%),甚至远不及33.5%的全国平均水平。苏北对外贸易质量不高,出口商品仍以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为主,缺乏承接“一带一路”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所需的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
  2.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苏北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开放型经济主要依托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亟待改变。苏北自主创新能力弱,截止到2016年底,全社会研发投入仅占GDP比重的1.8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2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33.6%,低于全省8个百分点。尽管苏北近年来三产结构和三产就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与苏南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农业从业人员比重过高,服务业从业人员比例偏低,制约着苏北产业转型升级,也阻碍了开放型經济的发展。
  3.关键节点带动力不足。连云港作为全国首批开放城市、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被纳入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处于重要的战略位置。但是,连云港与其他沿海港口城市相比差距较大,2017年,连云港地区生产总值为391.05亿美元,仅占苏北的13%,占全省的3.1%,进出口总额为82.11亿美元,占苏北的25.5%,全省的1.4%,外贸依存度虽为苏北五市最高却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产业规模总体偏小,缺乏成气候的临港型产业,限制了连云港成为苏北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作用的发挥。
  4.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苏北内部开放型经济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五市之间融合度不高,城市相互的发展贡献度较低,并且缺乏整体的大局意识。进出口贸易方面,苏北内部对外贸易发展参差不齐,徐州、连云港和盐城发展较好并且拥有区位优势,宿迁和淮安发展较差且区位优势较弱。在实际使用外资方面,徐州留住外资能力较强,宿迁则一直处于落后位置。在基础设施方面,除徐州拥有较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外,其他四市还尚未通高铁,苏北铁路人均里程数不及全国的1/2,限制了苏北五市内部的互联互通。   三、提升苏北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的建议
  1.抓住关键节点,向东打造港口新动力。紧紧围绕“一带一路”交汇点定位,“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打造海路双向开放门户。苏北拥有连云港和盐城两个沿海城市,是苏北向东开放的潜力优势所在,尤其是连云港,在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下,将是苏北乃至江苏未来发展的新动力。要加快大型深水港、港口物流园区等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中哈物流合作基地(连云港)建设,加强与日、韩等国的合作交流,积极建设中日韩自贸区试点,同时增强港口与城市的发展互动,大力发展外向型临港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在“一带一路”机遇下,融入沿海经济带,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沿海开放新格局。
  2.提升对外开放质量,向西深化贸易合作。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要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优化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和传统产业,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出口,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出口品牌化,推动苏北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延长产业链条,提升苏北出口产品的质量,鼓励企业抱团“走出去”。向西积极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中亚地区的合作往来,有针对性地拓宽沿线市场,加快徐州等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海工平台、环保设备等新兴产业出口基地。积极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域,利用好中国东盟自贸区零税率政策,深度开拓东盟市场,运用“互联网+”模式,推动苏北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3.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夯实对外开放基础。要充分利用好东陇海线,以“一带一路”倡议重要节点城市徐州为中心,将苏北五市各自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加强区域优势互补,解决苏北运输体系现存的散、小、乱以及成本高居不下等问题,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增强苏北发展整体性、协调性。同时,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徐连铁路客运专线、徐宿淮盐、连盐等快速铁路建设,积极推进连云港新机场建设,加快连宿、连徐运河建设,形成与“一带一路”紧密相连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提升区域(下转67页)(上接54页)整体竞争力。
  4.加大引进和培育人才力度,激发开放型经济活力。要加强培育和聚集创新型、开放型人才队伍建设,为苏北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一是要引进创新型人才和团队,重点引进掌握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科学家和创新团队。继续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搭建人才创新平台,创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等人才基地。二是要加快培育高质量人才。定向培育专业技能型人才,与国内国外高校加强合作,通过合作办学、交流合作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培养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办跨区域人力资源和培训基地。
  5.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发挥创新第一驱动力。要严格按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规定,依据苏北实际资源禀赋和现实需求,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积极探索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一带一路”也为苏北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机遇,苏北应充分利用中巴经济走廊、中韩自由贸易协定、亚投行等有利政策,主动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創新驱动发展绿色高端技术产业,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荧.基于开放型经济的苏北经济振兴[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5.
  [2]  陈劲松.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1,(9):47-49.
  [3]  蔡爱军,朱传耿,仇方道.我国开放型经济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2):6-11.
  [4]  裴长洪,于燕.“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扩大开放[J].国际经贸探索,2015,(10):4-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440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