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影响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高等教育将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就业替代视角,分析了各类工作岗位被人工智能替代可能性,并最终从专业调整、终身学习等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人工智能  教育  终身学习
  一、人工智能发展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长期存在“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就业问题,而这一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使得这一矛盾更加突出。针对上述问题,以往研究也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改革优化学科体系,增强教育机构办学自主性和灵活性、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等(谷彬,2014;王君等2017)。但本文认为,要解决这一矛盾首先需要明确人工智能背景下,就业市场究竟需要什么类型的劳动者。
  Roll and Wylie (2016)认为可以按照常规-非常规与结构化-非结构化两个维度对现有的工作岗位进行分类。结构性的工作指的是那些能被清晰定義,且容易被分解为不同环节的工作。而非结构性工作的完成则通常需要依赖直觉,判断和经验。常规工作则意味着工作内容重复性高,有固定规范可遵循。而非常规工作指的是那些尚未总结出可靠经验,较少被人熟悉掌握的工作。常规的结构化工作是容易被编码和学习的,因此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可能性最高。而最难被替代的是非常规的非结构化工作,包括精神科医生、企业高管、心理学家等。这些职业从事的工作内容很难被计算机编码并储存。
  基于此,当前大学教育首先需要注重的是培养那些机器无法学习到的技能和特征。这通常就包括:领导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思维能力、同情心、适应能力等。上述能力在数学、工程、技术等学科中可能并不受重视,但在艺术与人文类学科则被视为核心要素之一。另一个需要高校思考的问题是人工智能对招生的影响。剑桥大学教师Frey 和Osborne(2013)分析了365种职业在未来被人工智能淘汰的概率。其中,会计、银行职员、政府职员的淘汰率在95%以上;人力资源管理的淘汰率接近90%;房地产经纪人的淘汰率也在80%以上3。因此,未来高校应当着手进行专业调整。那些淘汰率较高的专业就应当缩减招生,甚至停开专业。而对于那些与人工智能结合紧密的专业则应当扩大招生。
  除了信息技术、大数据、编程等与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专业外,那些能够明显增强学生人文素养的专业,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也应当受到重视。复旦大学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的研究就非常需要哲学的参与。首先,哲学能有助于思考宏大的问题,帮助澄清基本概念。而绝大多数自然科学只是在自己的研究中预设了相关问题的答案,却很少系统地反思这些答案的合法性。其次,哲学能在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之间寻找汇通点,而不受某一具体学科视野之局限。最后,哲学能够培养人的思辨能力,减少对数据以及直观证据的依赖。
  二、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
  第一、积极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教育。在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了要构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这意味着未来需要一大批人工智能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因此,各个高校应当充分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人工智能相关学院、发展人工智能教育、培育人工智能高端人才。
  第二、加大对社会科学领域相关学科的重视。表面上看,除了经济和管理专业之外,其他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在类的许多人文学科和人工智能的结合性并不紧密。因此,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下可能会被边缘化。但上述学科培养的是人工智能无法比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这些都将能给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带来足够的竞争力。
  第三、发挥高校专业资源优势,贯彻落实终身学习理念。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以终身学习来督促自己的成长,应对未知的变化。因为焦虑,而采取行动去改变。这个力量是强大的,它是自我意识的选择,而自我意识也正是区别于人工智能的关键。
  三、总结与启示
  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将会进一步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我国高校需要采取必要措施应对这一挑战。首先,高校应当对未来工作岗位需求进行分析,并逐步调整那些被替代可能性较高的专业。第二、与学生“元认知”能力相关的哲学、心理学等学科需要受到更多的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能有助于他们在与机器的竞争中获胜。第三、终身学习在未来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高校可以基于自身专业优势,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和平台。
  参考文献:
  [1]谷彬. 劳动力市场分割、搜寻匹配与结构性失业的综述[J]. 统计研究,2014,(3).
  [2]王君,张于喆,张义博,等. 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7,(24).
  [3]Frey CB, Osborne MA. 2013. 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zation? [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13.
  [4]Roll I, Wylie R . Evolution and Revolution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2016, (2).
  作者简介:熊艾伦(1984-),男,侗族,湖南怀化人,博士学历,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研究方向:组织行为及领导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689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