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涪陵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涪陵新区在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创新发展、营商环境、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客观上为涪陵区建设现代化新城区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也面临着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产业体系总体不优、产业结构矛盾突出、创新资源仍显不足、城市建设水平不高、对外宣传造势不够、要素供给保障吃紧、思想观念性障碍较为突出等制约因素。
  【关键词】建设现代化新城区  有利条件  制约因素
   自2007年大规模开发建设以来,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涪陵新区建设现代化新城区总体完成了“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艰巨任务,迈出了“求突破、上台阶、大发展”的坚实步伐。当前,涪陵新区正处在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的关键时期,理性审视其具备的基础与条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是进一步推进工作的前提。
   一、涪陵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的有利条件
   涪陵新区作为涪陵区倾力打造的发展高地,自成立以来,经过历届区委、区府的励精图治和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步。“十四五”是涪陵新區发展“提质升格”的关键时期,综合来看,具备如下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的基础与条件:
   (1)经济发展量质齐升。涪陵新区自成立以来,持续不断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持续不断尊重人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持续不断聚集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主体,持续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开展招商引资,有力的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2018年,涪陵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8亿元、同比增长11%,高出全区平均水平近4个百分比;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6.35亿元;工业总产值增长15.2%,工业增加值增长12.6%;实现辖区财政收入79亿元,实现本级财政收入28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2亿元,税收收入实现6.5亿元,同比增长13%;农村及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3%、9.5%。经济规模及增幅连续多年位居涪陵区首位,成为渝东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产业发展基础良好。作为工业化主战场,涪陵新区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2018年,涪陵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270.8亿元,占涪陵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86%。工业产业中,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材料、电子信息四大支柱产业共实现产值660亿元,同比增长19%、对全区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90.18%、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的75.7%;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产值445亿元,同比增长20%,占全区规上产值52%、首次超过园区规上工业产值半壁江山;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316.1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36.2 %。在工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新区第三产业也实现了迅猛发展。2018年,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45.4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4.4%,同比增长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数字经济增长尤为明显,目前有75家数字经济项目入驻新城区(其中有55家入驻互爱科技孵化产业园),共完成产值5亿元,同比增长194%。依托华为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完成云服务项目50个,其中“公安云”、“医疗云”、“交巡警驻地云”、“教育云”4个云平台已基本建成。依托互爱科技孵化产业园聚集75家数字经济项目,已初步形成“互联网+汽车”、“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游戏”、“互联网+物流”、“互联网+区块链”等多种新兴业态。依托中科大业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研究院这一项目,引导集聚建筑产业现代化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形成集“研发+设计+新型绿色建材+PC构件+钢结构件+装配式施工”于一体的生态全产业链。
   (3)城市建设提质提速。聚焦“两线三片”建设,统筹规划、合力攻坚,城市建设提质提速。按照“优化城市形态、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的总体要求,配合完成《涪陵区城乡总体规划(2015—2035)》新城区部分及李渡组团南区控规编制,启动李渡组团中心区和大鹅片区控规修改,开展涞滩河李渡组团段沿岸概念性城市设计和泛CBD区域城市设计工作,组织编制新城区公共停车场和水电气管网专项规划。扎实推动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项目建设,截止到2018年,重点区域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30亿元,项目建设总体情况较好,基本实现“太白大道沿线项目全部启动,中心医院、实验中学全面开工,涞滩河库岸整治初具形象,高铁片区招商有实质性成果”工作目标。民安家园、锦华雅苑安置房、学府路、玉珠大道、妇幼保健院新院、CBD14号公寓楼等8个重点项目建设完工;涞滩河湿地公园、中石化页岩气研发中心、CBD中科大厦、玉屏公园、红星国际广场、鹤凤大道等26个续建项目加快推进;绿地·涪陵城际空间站、中心医院新城区分院、科教产业实训基地、澳海·江悦府、太白大道北延伸段、CBD民投大厦、大唐国际广场等7个重点项目新开工建设。
   (4)创新发展活力迸发。一是创新主体持续增加。2018年,新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户、总数达到52户,同比增长33%;新培育入库科技型企业80户;新增独立法人化研发机构2户,现共有7户;新增央都生物研究院等重庆市新型企业研发机构2个;新增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 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户、市级新型企业研发机构2户、市级中小企业技术中心1个,目前新区有市级以上研发机构40个,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41户,占规上工业企业的58.6%,初步形成了“一个重点企业一个研发平台,一个支柱产业多个研发中心”的技术创新平台体系。二是研发投入不断加大。推动29家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占规上企业的41.4%;有研发投入的企业达到55家,占规上企业的78.6 %;33户规上企业共223个研发项目完成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R&D)11.2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9 %,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三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涪陵高新区被确定为重庆市第一批智慧园区试点园区,美心翼申获评2018年重庆市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华兰生物、葵花药业等6个企业的6个产品获重庆市重大新产品认定,新增市级品牌产品11个,新增高新技术产品43个、达到189个;新增授权专利212件,达到1123件(其中,新增发明专利38件,达到173件);切实推进“十百千”智能提升工程,华兰生物等6个车间获2018年重庆市数字化车间认定,三爱海陵、华通电脑等11家企业的12个项目获涪陵区2018年重点新产品产业化计划项目认定,榨菜集团、葵花药业等4个企业的5个项目获涪陵区2018年关键技术攻关计划项目认定,金健米业获评重庆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福华大数据公司入选重庆市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云服务资源池,科宝电缆的产品被纳入市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目录,华晨鑫源、道道全、涪陵榨菜、太极集团、中科大业等企业的5个项目被认定为2019年重庆市工业互联网(工业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中科大厦项目被评选为住建部装配式建筑科技示范工程,为重庆市唯一获评项目。    (5)对外开放纵深推进。位于新区的重庆涪陵综合保税区于2018年10月4日获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涪陵高新区入列科技部新一批国家级高新区“以升促建”重点名单,为全区加快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全市对外开放大格局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综合保税区一、二期规划范围内的征地拆迁、一期的场平工程已全部完成,一期两栋保税仓库、两栋标准化厂房已完成封顶,1.6公里道路建设、10.4公里的路基土石方施工已完成,完成投资约8.4亿元。按照综合保税区“3+2+3”的产业发展规划,已签约入驻项目2个,总投资37.5亿元,预计达产后年产值124亿元,可实现年进出口额14亿美元。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工作已初步完成高新区产业规划、战略规划、汇报材料。加快建设国家火炬涪陵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积极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型双创特色载体,有序推进科创中心、展示中心、环长江师范学院创新创业生态圈、智慧园区等创新工作,并不断完善创新平台运行机制;中涪科瑞、西南数据资产评估研究中心、中科联创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等第一批16个研发机构入驻科创中心。
   (6)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入落实“三百”行动,出台《涪陵新城区干部职工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实现工业企业、服务业企业、建筑业企业服务全覆盖。成立工商联分会,搭建政企沟通平台。加快毛家冲变电站、李渡二水厂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企业生产用水、用电、用气,为企业节约用电成本900万元。帮助解决企业资金问题,利用“助保贷”融资约2600万元,为新区企业积极争取工业和信息化、转型升级等各类专项资金8452万元。为新区企业积极争取社保缴费优惠政策1.2亿元,享受优惠的企业达75家。2018年,组织开展各类招聘会132场,为企业提供就业人员10537人,新增就业人员2516人,三爱海陵、华通电脑等8家企业被评为首批和谐劳动关系示范企业。目前,新区共有高技能人才1066人,其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才10人,院士8人,硕士学位以上人才931人,博士学位以上人才319人,海归和外籍人士55人。
   二、涪陵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的制约因素
   涪陵新区在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创新发展、营商环境、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客观上为涪陵区“十四五”建设现代化新城区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对照目标要求,理性审视新区发展实际,客观上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
   (1)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如当前重庆有些区县为争夺项目和资金,各地竞相攀比优惠政策,部分区县甚至采用“零租金”、“零地价”等特殊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这给涪陵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这场你追我赶的区域竞争中,涪陵新区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巨大压力。涪陵要实现建成现代化新区的目标,继续保持全市领先领跑的位次,就必须有一种“输不起”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紧迫感,在竞相竞争中崛起,在加快发展中争先。
   (2)产业体系总体不优。从产业体系上看,涪陵新区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材料、电子信息三大领域,主导核心产业规模均在500亿元以下。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发展仍在探索中,尚未形成规模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普遍不高。新区尚未形成有国际影响力、国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与重庆市辖的各工业园区存在一定的同质竞争。
   (3)产业结构矛盾突出。2018年,涪陵新区实出地区生产总值亿318亿元,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由 2017年的0.7:87.5 :11.8 调整为2018年的0.6:86.0:14.4。二产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过大,凸显的是新区经济发展质量水平总体不高,这种产业结构将对经济发展的转型提出很大的挑战。如何大幅度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比重,从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是新区建设现代化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任务。
   (4)创新资源仍显不足。涪陵新区R&D投入强度为4.3%,虽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8%,但离国家高新区平均水平5.6%还有较大差距。拥有全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仅1个、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个、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尚未集聚国家级研发机构、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创新平台少。对国际国内高端人才吸引力不够,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人才数等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引进数量少。尚未与国内创新高地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进先进技术、资金等资源不足。
   (5)城市建设水平不高。从城市品质与服务功能来看,涪陵新区的产业配套严重不足,企业周边没有超市、饭店、便利交通等生活配套设施,无法满足企业员工的吃住和交通出行需求;城区品质还有待提升,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不多,高端商业配套稀缺,社会事业仍然是明显的短板,多数企业员工下班后返回江南城区居住,新区人气难以集聚。
   (6)对外宣传推介不够。区内外媒体对新区的宣传严重不足,涪陵新区长期被当作工业园区看待,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外界对新区的规划建设不熟悉,对工业园区和新城区的概念含混不清,对新区发展的潜力估计不足,致使投资、消费和人口很难请进来。
   (7)要素供给保障吃紧。一是人才要素制约。随着新区工业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高精尖人才和新型技能型人才缺口不断加大,已经成为制约重点产业进一步优化提升的“瓶颈”。如电子信息产业,尤其缺乏创新型人才、工业技术带头人。二是土地要素制约。新区范围内可用土地指标有限,扩展空间愈加狭小,用地指标紧缺与用地需求增大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资金要素制约。新区可用于金融机构贷款抵押的土地等资产所剩无几,造成融资十分困难,致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大。四是能源要素制约。能源要素的保障与新区发展的需求还存在拓展提升空间。
   (8)观念障碍较为突出。从总体上讲,涪陵一些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开放的眼光和的战略思维较缺乏,统筹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能力较弱,较普遍存在封闭保守的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计划经济思想还很严重,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本领还掌握得不够,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竞争的勇气和魄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发展经济的政策还需进一步优化,过分强调政府在经濟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机制障碍仍然存在,促进开放、发展的办法、措施显得不多,既没有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也没有按市场经济要求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急功近利心态比较强烈,在经济发展中重模仿、轻创造,等等。这些思想观念性障碍都有待突破。
  
  参考文献:
  [1]宋昌耀,李国平,罗心然.基于降低企业迁移成本的北京产业疏解对策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8,(2).
  [2]李国平, 宋昌耀,.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J].改革,2018,(4).
  [3]李国平.质量优先、规模适度:新型城镇化的内涵[J].探索与争鸣,2013,(11).
  [4]李国平,王志宝.中国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态势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5]李国平,孙铁山.网络化大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新模式[J].城市发展研究,2013,(5).
  [6]孙浦阳,武力超.城市的最优发展规模:基于宜居视角的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0,(7).
  
  作者简介:倪春华(1981-),男,湖南衡阳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涪陵区委党校区情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与宏观调控,先后在《经济研究导刊》、《发展研究》、《理论导刊》、《理论界》、《重庆社会科学》、《重庆行政》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690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