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学生的资助中的诚信教育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在学问题,一直致力于建立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以期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通过国家资助切实减轻困难家庭子女上学的经济负担,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无后顾之忧,帮助消除贫困代际传递,保障每个公民的受教育权利,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资助过程中会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高校 资助制度 资助体系 诚信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
   学生
  
  一、國家资助体系简介
  从资助体系上来说,国家在高等教育本专科阶段设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包括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服义务兵役国家资助、新生入学资助项目、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资助政策体系。资助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了,然而,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只是资助工作的基础,从制度上保证了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但是,学生精神贫困的解决,促进学生全人发展,才是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这也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难点所在。
  二、目前高校资助工作中发现的资助诚信问题
  1.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缺乏合理机制,导致部分学生为获助而弄虚作假
  由于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具有认证难度大的特征,其认定工作一直是一个难题。单靠学校资助部门,难以掌握学生是否真的贫困以及贫困程度的真实性,为缓解家庭经济负担,有的学生在填写家庭收入状况时,尽量少报或者瞒报,甚至编造家庭成员疾患证明;由于资助资金不需学生本人当地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生源地工作人员在开具“贫困证明”时,随意性大,在“人情难却”思想的影响下,为学生开绿灯,导致贫困证明的水分很大。另外,有部分学生为拿到助学金和困难补助金而不惜和老师拉关系、找人情等不正之风,甚至有的同学结成同盟,让寝室里一个两个同学代表大家争取贫困补贴,然后大家均分,等等这些不良现象,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产生误导,加深了他们对社会风气认识的偏见,容易给一些学生造成“国家的东西,不拿白不拿”的心态,也容易助长不劳而获的风气,不利于大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
  2.高校和家庭对道德诚信教育不重视
  高校教育未对学生诚信教育系统化,家庭道德教育匮乏,社会对失信人员惩戒成本低,这些成为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很多高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仍旧沿用传统模式,没有依据当下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没有将诚信意识融入日常教育中,使得高校学生信用意识淡薄,一到评奖评助期间,主管部门需要贫困证明,有的学生可以分分钟搞定,这就是家庭纵容贪图蝇头小利,这样的家庭教育,很难相信能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同时,家庭教育过分关注应试分数,忽略了诚信人格的素质教育引领,社会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备,大学生诚信缺失就很正常了。
  3.奖助学金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评定过程中出现诚信问题
  国家奖助学金是为了帮助贫困生解决当前现实生活困难,以便在国家资助下能更好的把时间放在学习上,但是有的高校在助困时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领,一些贫困生产生自卑心理,怕与普通同学不同,有些真正的贫困生反而不主动申请。而另一些学生认为这项救助是一份“免费的午餐”,伪造材料或者投机取巧,让该拿的没有拿不该拿的却理直气壮的领取。此外,在评定过程中,缺乏对造假者的监督和惩罚措施,导致在国家奖助学金评定的过程中出现诚信缺失现象。
  三、国家资助下高校学生诚信问题的策略
  1.完善国家资助政策,各部门联动个人信用模式
  目前高校资助政策体系不可谓不完善,但是空有政策,没有约束机制是不行的。要完善我国现有的国家资助政策,规范金融机构、银行、学校及国家有关部门的行政行为,建立完善学生个人的诚信档案,全社会都应该动起来,对个人征信进行记录,这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会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学校、社会共同配合,健全公民个人信用档案管理,向社会公开动态信用档案。从源头上对在校生进行约束,使其诚实守信。
  2.转移资助工作重心,注重人文情怀
  资助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顺利度过大学生活,学生生活不仅仅是吃喝拉撒,人文情怀的关注也是很重要的。学校资助方式应该改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实把资助资金分配给最需要帮助的学生。同时,在日常教育上给予贫困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比如,组建资助型社团,定期举办活动有专业的老师带领,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工作态度和方法,让贫困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支持,让他们的心理能富裕坚强起来,。
  3.创新宣传方式,开展立体式的诚信宣传教育
  在学校开启资助工作前期,就应该通过校园广播、电视及校园网络媒体、自媒体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资助政策,资助类型、资助范围等内容,使学生群体及时了解各项资助政策的申请程序、受助范围以及责权利等。通过主题班会、征文比赛、微视频、励志报告会、宣讲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
  4.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德育效能研究
  把资助中的德育教育效能纳入学校教育之中。加强对资助中德育教育的理论研究,深入开展调查资助前后育人绩效调查,得出学校资助工作的大数据,挖掘鲜活的资助育人方法、内容,创新资助育人的方式,广泛研究以理论做支撑、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建立资助育人的考核机制,把资助育人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整体规划之中。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任何形式的防微杜渐都在于提升学生、家庭以及社会诚信重要性的认知水平,作为教育部门的高校,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德育意识教育一定不能松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2015.
  [2]黄少玲.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德育考量. 思想教育研究. 2009.
  [3]李婧.郭卿.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德育思考.教育文化. 2010.
  [4]李照.和谐校园背景下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注:本文系《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党建思想教育和有效引导思想研究》作为“2018年四川大学辅导员工作精品培育项目一般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GJPYB201804)。立项人:何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693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