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民办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思路探讨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现阶段,我国高校精准资助战略思想不断深化,基于此背景,根据多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对推进民办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意义、现状及问题、优化民办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措施进行浅析,以期促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成效。
  [关    键   词]  民办高校;精准资助;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4-0090-02
   民办高校是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的主要场所,因此推进民办高校资助工作独具意义。本文对当前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现状以及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采取一系列的优化措施,旨在促进国家精准扶贫的顺利进行。针对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高校相关资金管理部门必须从精准识别资助对象入手,对在经济上真正有困难的学生实施救助,从而提高资助精准度和实效性。高校学生救助工作对缩小我国贫困差距意义深远。要想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将资助与教育相结合,将救助资金给到真正需要的人,并讓学生感受到来自国家的关怀。
   一、推进民办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意义
   相关数据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地域贫富差距较大,经济发展不均衡,针对这一情况,扶贫办采取了精准扶贫这一措施,旨在解决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大的问题。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体现国家对弱势群体的扶持与关怀,同时它还体现国家对教育公平的重视程度。学校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有必要为困难学生提供物质与精神帮助,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新时代背景之下,国家及政府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战略,因此教育扶贫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健全资助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救助资金的作用。为了有效推进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民办高校应积极建立一套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育人体系,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国家的温暖。
   二、民办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现状与问题
   (一)负责资助的管理队伍机制不健全
   高校学生救助资金是由国家统一分拨,学校单独管理,再识别资助对象对其实施资助。近年来,虽然我国民办高校学生资助的管理体系已相对完善与成熟,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是资助管理过程缺乏动态关注和人文关怀,这个问题大多数是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所导致的。很多资助管理部门认为一次评定结果可以续用多次,这种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管理机制会导致未获得资助的学生失去上学的机会。
   (二)精准资助对象认定困难
   高校通过开展年度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方式来识别贫困生,这种以班级为单位的公开评选方式是识别困难学生的主要方式,虽然这种贫困学生识别方式十分常用,但这种选择方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凭借师生的主观臆断,这种主观判断缺乏科学性,并且此种识别方式的真实性不高。学生间的人际交往也会对识别精准资助对象造成很大影响。假如某位学生和班委关系比较好,那么在贫困生评选中这位班委就会出现判断倾斜。还有一些学生碍于面子,不好意思申请资助,反倒是另外一些并不困难的学生贪图一时的经济资助,刻意扭曲事实,严重影响资助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三)资助政策宣传工作不到位
   现阶段,很多高校资助工作重心转移到学生奖助工作上,过于强调资助的金额,而忽视了对资助政策的宣传,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的不了解,错过了很多发展机会。学校教育旨在有目的地培养人,资助的目的便是为了更好地培育人,因此,要想将育人工作做好,就必须让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国家和各级政府及学校的资助扶贫政策,使其在获得经济资助的同时,感受到国家和政府对他们的深切关怀。
   (四)学生受资助后资金监管不力
   资助资金对家庭贫困的学生而言十分重要,这可能是他们继续留在学校学习的唯一机会,因此,高校在识别资助对象时,要合理地安排救助资金,保证资助的公正性。但在实际评选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想要获得资助金的学生请客吃饭走后门的现象,并且很多班委对这种情况视而不见,不及时举报甚至还故意隐瞒,这种弄虚作假的现象十分常见。这种监管不利的问题若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精准资助工作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
   三、优化民办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措施
   (一)深刻认识精准扶贫思想内涵
   资助管理人员是实施整个资助工作的主要人员,他们的工作效率会对资助工作产生直接影响。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资助管理的相关工作者应该积极适应资助政策的改革,并针对这些政策变动做出反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资助计划,适时变通资助手段,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资助变化,为每一位需要资助的学生提供帮助。除此之外,资助管理人员应利用高校资助管理平台深刻认识精准扶贫的思想内涵,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规范贫困生认定原则,让困难学生感受到来自国家和学校的深切关怀,保证各级资助政策的准确落实。
   (二)精准识别贫困学生身份
   精准识别是开展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明确资助目标,再对其实施资助。准确识别需要资助的学生是一项过程繁琐的工作,而传统的识别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代精准资助的需求,传统的线性审核认定模式缺乏科学性和真实性,因此往往不能精准识别出真正需要帮助的困难学生。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相关资助管理部门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学校育人工作入手,对学生开展诚信教化,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避免出现各种弄虚作假的现象,并鼓励学生相互监督,主动揭示各种违规行为。(2)生源地民政机构需要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在识别过程中兢兢业业,仔细斟酌每个申请学生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居民生活保障线评选出真正需要资助的贫困学生。此外,还应结合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实际情况,确保识别的准确性。    (三)构建合理体系,完善评定制度
   要想高校精准资助工作得到进一步改善,相关部门就应该及时修改认定办法,并确定合理的认定标准,以此保证审核的科学性与真实性,让每一个贫困学生都受到资助。应该根据各高校所在城市的物价水平以及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评定学生的贫困程度,对资助学生实施相应档次的救助。此外,还应该根据政策的变化而改变资助评定制度,一旦发现体系出现漏洞,就应马上对其进行修补。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开展“回头看”,进一步加强了对资助体系的管理,严格督查高校中的各类资助工作,并严厉打击弄虚作假的资助现象。同时各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全国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从而保证资助工作的公开性与公正性,将国家制定的高等学校各项资助政策落到实处。
   除上述措施以外,我们还应不断完善精准资助机制,进行量化评估。传统的识别方式较为单一,而且识别结果的真实性不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建立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机制,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来构建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并从多角度对贫困学生进行多方位考核,不放过每一个需要资助的学生,也不让弄虚作假、贪图小便宜的学生得逞。高校可以利用校园“一卡通”消费信息进行数据分析,针对每位学生的在校消费情况来评定资助对象,从而实现对学生的“隐形资助”,为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一定的帮助。简言之,构建合理体系,完善评定制度能有效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度和实效性,进而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公正。
   (四)加强对贫困生的精神资助工作
   很多家庭困难的学生在获得资助以后得以正常地在校园中学习与生活,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他们以后就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资助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育人,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资助学生的精神资助,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他们的危机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与成才。首先,要认真分析贫困生的思想实际、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要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地面对贫困,消除自卑心理,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的全过程。例如:通过勤工俭学的资助渠道,让学生通过劳动来获得相应的报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让学生明白国家与学校对他们的良苦用心,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学习和进步。
   (五)完善精准资助跟踪评价体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精准资助跟踪评价体系属于一种反馈体系,用于评定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质量。简言之,高校要想精准资助取得显著成效就必须完善精准资助的跟踪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反馈的信息来判断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情况。高校在受资助学生建档立卡工作完成后就应该借助精准资助跟踪评价体系对救助对象进行不定期的抽样调查,并做好数据统计,全面审核贫困生识别结果的情况。例如:高校可利用当代的一些社交软件来掌握被资助对象的后期情況,常见的应用软件包括微信、QQ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应从救助学生周围的老师、学生入手,更多地了解一些被资助学生的动态情况。总而言之,高校完善精准资助跟踪评价体系有利于资助中心对困难学生的全面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精准资助工作保质保量的完成。
   通过上文所述,我们不难发现,高校学生精准资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将资助工作落到实处,让苦难学生感受到来自国家的关怀。此外,民办高校应该严格遵守精准扶贫的相关工作要求,对广大学子展开精度识别,并建立健全精准资助机制,为精准资助提供条件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和忠,赵贵臣.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历史演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83-187.
   [2]彭益全,黄蓉,宫佳,等.高校贫困生认定及精准资助路径探索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16(3):19-22.
   [3]吴燕鹏,肖雪欣.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探索[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7(4):123-124.
   [4]梁军,何丽萍.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根本出路:“输血型”向“造血型”资助模式的转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4):129-131.
   [5]田中良,张娜.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精细化甄别方法初探[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5):95-97.
   [6]黄其昌.新时期高校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探析:基于“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的视角[J].邢台学院学报,2017(3):187-189,192.
  编辑 王 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43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