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评价体系以及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 志愿者服务 长效机制
志愿者服务活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参与人数逐渐增多、服务范围日益扩大、工作机制日渐完善、志愿服务的理念也得到广泛认同[1]。然而,目前在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面对出现的问题,制定完善的志愿者服务体系,以切实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良性发展。
1、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不完善、缺乏规范化
1.1.1、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内涵
由于受地域限制,大多志愿活动都在高校校园或周边开展,活动的形式单一,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不仅会使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活动内容缺乏多元性和创新性,活动范围受到限制,也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技能,减少了大学生志愿者融入社会大环境、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机会。
1.1.2、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不稳定且缺乏培训
高校青年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但组织机构和管理模式还不够完善。有些大学生之所以参与志愿活动主要是因为初入大学校园,尝试新事物,并可以获得各类综合测评加分等,他们对志愿活动不够了解,甚至只是当作大家游玩的一种方式[2]。随着了解的不断深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日益显现,大学生可能会出现浮躁、退缩等心理。
目前,大学生志愿者的选拔程序是:“广选拔,粗培训,随时上岗”,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志愿者在很多情况下被当成是廉价劳动力,比如在路口站岗、捡垃圾、跑会议等,志愿者热情有余,服务的能力却不足。
1.1.3、大学生志愿者缺乏相应的政策保护
志愿者秉承着 “为社会服务”的理念,贡献一己之力,应尊重志愿者们热忱奉献的心,不能忽视志愿者的心理感受和权利。适当的鼓励政策可以激发志愿者们的工作激情,有利于志愿者体系与社会群体共同受益。
1.2、大学生志愿服务评价体系不科学
1.2.1、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
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评价的方式比较简单,主要分为三种: 一是上级主管部门评价,上级主管部门对本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效果给予评价,这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评价手段[3];二是学分评定,部分高校在学生的综合测评上对学生参与了志愿服务给予相应的加分; 三是媒体评价,新闻媒体对志愿服务活动给予的相关报道。
1.2.2、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
目前志愿者活动的评价指标忽视了活动过程中的其他环节,相反主要在于看活动宣传,活动场面是否壮观,宣传声音是否响亮等,出现“只看宣传,不看效果”的功利化思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
1.3、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
1.3.1、缺乏志愿服务经费
虽然志愿服务活动没有经济效益,也不是以赚钱为目的,但想继续长期稳定的完成志愿者服务活动,各种花费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志愿者团体是民间非正式组织,没有经济来源渠道,因此,志愿者活动只能去繁就简,导致创新驱动不足。
1.3.2、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当前,我国关于志愿者服务的法律制度还比较欠缺,志愿者所面临的风险很多还没有相对应的法律政策,导致志愿者活动中存在着志愿者权利和义务不明确,职责不清晰等问题。
2、构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的路径与对策
2.1、创新志愿者服务内容
以大学生所学专业为主导,开展多元化的志愿服务项目。如在环保领域,可招募环境工程,水利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志愿者,定期开展巡湖爱湖活动,针对水质进行实验研究调查;在旅游领域,可招募景区开发、导游等相关专业的志愿者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志愿活动的服务质量,还能够将志愿者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志愿服务的魅力。
2.2、加强志愿团队统一管理
要明确大学生志愿服务定位,严把招募入口关,重视前期培训。学校可以通过制定综合测评,对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给予相应的政策加分或者开设对应的志愿者必修课,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这样可以让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对志愿服务有系统了解。也可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志愿者团队进行培训指导,在对外沟通、专业技能、礼仪等方面开展相应的培训,实现专业化管理。
2.3、构建完善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大学生志愿服务评价考核体系对激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至关重要。可以制定以量化考核為基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个人评价和团队考评相结合[4]等综合性评价指标。
另外,可以通过授予志愿者“优秀志愿者”、“优秀团队”等方面的荣誉称号,让志愿者从中获得鼓励,体会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体现;从高校的方面来说,可以对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大学生给予奖励,如将志愿服务经历纳入奖、助学金评选要求中,以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
2.4、借力“互联网 + ”助力大学生志愿服务
在进行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宣传的过程中,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智慧网络平台,利用新媒体进行大力宣传和有效引导,充分给予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的空间,如微信、微博、小程序和朋友圈、各大直播平台等新媒体技术,构建最新的志愿服务网络平台,多方位开拓志愿服务渠道,大力推动志愿服务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吴丹丹.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J],评价与指标体系,2018,(05).
[2]舒乐.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研究[J],青春岁月,2017,(07).
[3]戴金来,杜欣悦.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的规范化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1).
[4]李璟,实践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功能定位与持续性分析—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2).
资助基金(湖北省教育厅高校实践育人一般资助项目:2018SJJPD3010;长江大学社科基金思政政治研究专项:2018cszx08)。
作者简介:严丽萍(1979.11.17—)女,汉族,湖北汉川人,现任单位:长江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700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