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普惠金融理论下的精准扶贫的发展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我国的扶贫工作正处于攻坚时期,作为精准扶贫的得力推手,普惠金融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首先阐述了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的关系,接着剖析普惠金融背景下推进精准扶贫中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普惠金融 精准扶贫 农村地区
  一、引言
  2005年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这一概念,普惠金融是指金融网点在空间上的覆盖密度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在价格上定价合理,不存在价格排斥和歧视,在成本可负担的前提下,金融机构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向社会各阶层的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扶贫作为政府工作中重要的一项,一直以来进展缓慢,普惠金融的加入为其带来了新的活力,填补了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缺少金融市场介入的空缺,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扶贫的关系
  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目标一致,二者均致力于帮助农民等弱势群体摆脱贫困,推动农村地区更好、更快的发展。精准扶贫的开展主要通过政策性帮扶,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但相对于目前我国的贫困人口来说,财政扶贫金额显然不足以满足需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将普惠金融融合到精准扶贫中去,金融制度以及市场调节的优越性便能够得到充分的發挥,实现造血式扶贫。
  普惠金融主要发展小额信贷,为低收入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准入门槛。普惠金融参与到精准扶贫中去,为贫困人群提供了另一条便捷安全的融资途径,他们不再只能依靠政府发放的小额补助。一方面,小额有偿信贷给了农民适当的压力,有助于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增强自我扶贫意识,实现内生扶贫,另一方面,普惠金融解决了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民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加大了他们自主创业的可能,推进了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实现持续扶贫。
  三、目前我国普惠金融结合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1.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服务落后
  由于农民收入水平偏低,所能选择的金融产品本就十分有限,加之金融机构大多倾向于发展大中型企业以及高收入人群为客户,精力主要集中于开发高端产品,忽视了针对农民的金融产品的研发,使得农民所面对的金融产品过于单一,降低了普惠金融服务贫困户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同时,由于农村地区落后的发展,艰苦的条件,很难吸引高水平高学历的人才,使得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管理混乱。又因为农民的知识水平有限,他们对一些金融服务甚至完全不了解,加之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导致如投资咨询、个人理财等服务的发展停滞。
  2.农村征信体系不完善,信用风险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我国农村的信用体系还未完全建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民知识素养不够,缺乏信用意识,在征信过程中配合度不高,导致收集的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难以估量,二是农村地区农户分散,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征集信用数据工作开展困难,三是农村地区信息技术建设落后,在仅依靠纸质档案的情况下,很难实现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农民的信用评估也得不到及时更新。这样的信用系统建设状况下,资金供求双方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还贷能力无法量化,打击了他们在农村地区进一步拓展业务的信心,阻碍了普惠金融的推进。
  3.缺乏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政策制度
  普惠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各类金融机构,但农民资金实力不够雄厚,不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很高的利润,加之政府对于涉农机构的扶持力度不够,无法吸引金融机构为他们做实事,只是象征性的相应国家号召,其次,农民所从事的农耕工作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极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会存在无法收回金融机构贷款的现象,目前又没有政策上针对此方面的风险分担措施,金融机构的盈利无法保证,挫伤了他们服务农民的积极性。而大多数的金融机构都是商业性质的,他们是利益至上者,所以必须建立起相关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发挥市场与政策相结合的优越性。
  四、强化普惠金融在扶贫方面作用的建议措施
  1.加强人才培养,丰富金融产品
  造成农村地区金融产品缺乏创新性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专业人才的匮乏。因此国家应加强人才培养,落实“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向贫困地区输送金融优质人才。其次,要想实现农村地区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各金融机构应该对不同地区进行实地调研,结合其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特点,对症下药,探索出真正符合农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对于金融服务,政府应该适时开展金融知识讲座,提高农民的专业素养,只有具备了相关知识,农民才会放下戒备,主动要求如理财咨询等金融服务,帮助他们合理配置所拥有的资金。
  2.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完善农村信用体系
  要构建完备的信用系统,第一步政府应该举办诚信知识宣讲,增强农村地区征信的宣传力度,纠正农户对征信的态度,提高他们对信用的重视程度;第二要制定一套统一的信用评估标准,准确甄别真正的贫困人口,避免鱼目混珠的现象;最后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网络上建立庞大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对每一位农户建档立卡,做到信息共享。
  3.建立激励机制以及风险分担机制
  为了促进金融机构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精准扶贫中,政府必须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涉农金融机构适当的补贴和政策性优惠。于此同时,针对不良贷款的存在,一方面国家要鼓励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发,建立农村地区风险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应该建立风险担保机制,可以设置担保基金,以此减少不良贷款出现时金融机构的损失。在这些举措下,金融机构盈利压力降低,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也会更加迅速。
  五、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息息相关,但二者在结合中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运用普惠金融这把武器时,要注意扬长避短,为农村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农村金融体系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共同富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邢乐成,赵建.多维视角下的中国普惠金融:概念梳理与理论框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4(01).
  [2]段柯羽.基于普惠金融视角下金融精准扶贫的思考[J].金融经济,2019(06).
  [3]郭晶.普惠金融的发展与我国农村地区精准扶贫的有效开展[J].农业经济,2019(04).
  作者简介:叶欣(1998—)女,汉族,安徽省芜湖市人,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2016级本科生,经济统计学专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9819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