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打造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的全域旅游 助推经济转型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旅結合的全域旅游,有利于改善游客的休闲体验与文化修养,提升旅游综合效益。可通过构建交通、商业、文体等硬基础设施平台,提高政府全方位服务效能水平,加强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突出自身发展特色等措施打造文化与旅游相得益彰的全域旅游,助推经济转型发展。
  关键词:文旅结合  全域旅游  基础设施   因地制宜
  一、发展文旅结合的全域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一)发展文旅结合的全域旅游是对多种旅游资源构成要素的综合检验
  随着大众收入水平的提升,我国旅游消费市场已从单点或散点旅游景区消费逐渐向旅游景区所在的城市或更广区域辐射扩张。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旅游资源需求的增加促进旅游资源更多挖掘自身文化内涵,以满足人们对旅游资源的全方位需求。文旅结合的全域旅游是对包括交通、餐饮、商业、住宿、文娱等多种旅游资源构成要素的综合检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把全域旅游概念提到重要位置。促进全域旅游,目的就是整合与利用我国广大国土面积上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其服务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作用。
  (二)增进旅游的综合效益,提升人的休闲体验与精神道德品质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降低景区门票价格,就是要在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增进旅游综合收益。在全域旅游时代,要着力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景区内部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从部门行为向政府统筹推进转变,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要完善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使全域旅游成为拉动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文旅结合的全域旅游就是在发挥景区改善游客的休闲体验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让文化的力量促进旅游业升级发展,提升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每个地区的文化旅游景观都要讲好自身的故事,传承好自身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景观的旅游功能提升与旅游资源的文化塑造相结合,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和谐进步相统一,有利于提高大众文化道德素养。
  (三)打造文旅结合的全域旅游,促进城市转型与乡村振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全域旅游,核心在于打造或着重反映具有地区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产品。通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可以促进旅游资源产品创新升级,推进城市转型发展与乡村振兴。
  全域旅游时代对城市全方位构成要素的考察,给城市综合发展带来了机遇,也给城市补足短板提供了契机,这将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发展全域旅游,重在深入挖掘旅游的地方文化特色。各地更需深度挖掘自身旅游景观不可替代的文化性,这是一个地区促进旅游事业健康、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旅游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提升旅游综合效益、打造城市发展软硬环境、促进城市宜居宜商都具有重要作用。旅游业日益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促进乡村全产业经济结构优化,推进旅游扶贫和旅游富民,健全完善“景区带村、能人带户”的旅游扶贫模式。通过民宿改造提升、安排就业、定点采购、输送客源、培训指导以及建立农副土特产品销售区、乡村旅游后备箱基地等方式,增加贫困村集体收入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收入。改造提升偏远农村的综合基础设施水平,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打造具有文化气息的全域旅游的政策措施
  (一)构建交通、商业、文体等硬基础设施平台,提升旅游资源发展质量
  打造具有文化气息的全域旅游,需要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及配套的商业与文体等硬基础设施。我国的高速公路、高铁、航空等便捷的交通主干网络已经基本建立,但在全国范围内,省一级内部的高铁、高速公路连通网还未完全形成。从旅游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吸引本省或相邻近省份的中短途客流群体是提升旅游客流量的首要目标,而其潜在目标是吸引依靠航空等远途客流。我国很多省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重要景区的对外交通通达性。一些离景区较远的主要城市,其商业购物、住宿休闲、文体娱乐等基础配套设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主要景区客流集散地与景区核心间公共交通便捷性还需提升,以更好应对未来中短途高铁游带来的较庞大的客流群体。
  对于城市游来说,便捷的交通网络是其吸引潜在旅游人口的重要优势之一。城市游的目标客户群既包括本地人口,也包括外来的旅游人口,所以城市内打造主要旅游景观与公共交通、商业文体设施的配套尤为重要。城市内应该有便捷的公共交通来往于主要景区之间,主要旅游景区周边都需配套布局有较丰富的商业文娱住宿设施,吸引旅游者更长时间在景区停留,促进城市深度游。通过打造交通、商业、文体等硬基础设施,为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一流基础设施平台,促进综合旅游质量的提升。
  在全域旅游时代,要充分利用旅游客流的集聚效应,最大化挖掘城市或旅游景区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在巩固提升原有的主要旅游景区资源的基础上,向更广、更宽领域延伸。通过科学利用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及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艺术馆、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文物旅游,推动剧场、演艺、游乐、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开展文化体验旅游。加快开发高端医疗、中医药特色、康复疗养、休闲养生等健康旅游。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航空运动、健身气功养生等体育旅游,将城市大型商场、有条件景区、开发区闲置空间、体育场馆、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连片美丽乡村打造成体育旅游综合体。积极发展邮轮游艇旅游、低空旅游。开发建设生态旅游区、天然氧吧、地质公园、矿山公园、气象公园以及山地旅游、海洋海岛旅游等产品,大力开发避暑避寒旅游产品,推动建设一批避暑避寒度假目的地。   全域旅游时代,要通过提升完善交通、商业、文体等旅游全要素发展水平,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增进旅游产业丰厚度,提升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发挥其促进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二)提高政府全方位服务效能水平,促进旅游管理等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提升
  政府在打造交通、商业、文体等硬基础设施平台的同时,应大力提高全方位服务效能,促进旅游管理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提升。政府对旅游资源的软基础设施管理表现为进行城市旅游形象广告的宣传、对旅游大数据资源的分析与评估、对旅游质量的反馈意见处理等。
  城市旅游形象广告对于在全域旅游时代宣介推广城市,促进城市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数量众多的旅游城市的竞争中,更好吸引潜在旅游客流,核心是在打造一流硬基础设施水平基础上,突出文化的地域特色,也就是深度挖掘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挖掘与培育需要时间,它基于历史事实,应该方便记忆与传播。旅游景区的宣传需要建立完善景区网站,并与城市重要网站联网、在全国主要媒体上宣传推介、在城市重要节点区域及流动交通工具上进行宣传等。政府各相关部门也应协调联动,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科学引导旅游景区内景点、饭店宾馆、大型商贸企业等旅游多方位参与主体提升宣传推广水平,从多视角深入挖掘和展示地区特色,做好商贸活动、科技产业、文化节庆、体育赛事、特色企业、知名院校、城乡社区、乡风民俗、优良生态等旅游宣传推介,提升旅游整体吸引力。
  在大数据时代,对旅游客流全方位分析至关重要,通过对潜在旅游客流流向与偏好进行分析预测,掌握客流量波动的原因。
  对旅游质量反馈意见的处理也是旅游景区管理的重要方面,应通过横向与纵向对比,查缺补漏,以更好提升旅游整体质量。
  (三)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突出自身发展特色
  在全域旅游时代,打造蕴含地区文化内涵与特色的旅游资源是推动旅游业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打造具有文化气息的全域旅游方面,各地政府需要遵从市场规律,实现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突出自身发展特色,以更多赢得旅游发展市场。突出自身发展特色重点在于因地制宜,也就是在基于本地区位条件、地区发展特色的基础上,挖掘能够反映本地文化特征的、较难复制的自然资源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突出宣传旅游资源的文化特征,使其成为城市或景区发展全方位旅游的重要资源,让旅游者因其文化的特殊性而增加旅游频次,实现旅游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服务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合理有序开发,防止破坏环境,摒弃盲目开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城市工业遗产要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有较大保存价值的工业园区、工业展示区、工业历史遗迹等可以开发为工业遗产公园,用于开展工业旅游,发展旅游用品、户外休闲用品和旅游装备制造业,丰富城市旅游资源,增加市民休闲场所。
  各地要突出目标和问题导向,努力破除制约旅游发展的瓶颈与障碍,不断完善全域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产业体系。推进全域统筹规划、全域合理布局、全域服务提升、全域系统营销,构建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和放心旅游消费环境,实现全域宜居宜业宜游,进一步推动文旅结合的全域旅游向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窦文章.对全域旅游的基本认知[N].中国旅游报,2018-08-28,(004).
  [2]陆峰.文旅融合,最考验的就是这“四个结合”[N].苏州日报,2016-12-14,(A05).
  [3]马振涛.全域旅游要发展 基础设施需先行[N].中国旅游报,2018-04-09,(003).
  [4]周春波.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动力:理论与实证[J].企业经济,2018,(8).
  (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編辑:康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038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