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经济论文  > 
  • 基于“互联网 +”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基于“互联网 +”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但高职院校中该专业开设的课程在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课程为例,借助“互联网+”技术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分析该课程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将二维码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对教学方式、教学任务、考核模式进行探索创新,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二维码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
  0 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面向公众提供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服务,具有建设要求高、技术复杂度高、客运环境封闭、运转强度大等特点,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都不可估量。为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建设施工安全、运营设备稳定和系统设施安全,加强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但是在过去的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学生课堂玩手机的现象屡禁不止,对教学效果有一定影响。在本文中,笔者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出发,根据“轨道交通应急处理”课程内容,对互联网技术应用到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力求达到改善教学效果、“学生好学、教师好教、企业好用”的目标。
  1 课程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因为其自身半封闭的空间特点、公共场所属性、人员和设备密集的状况,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其表征就是影响大、高度不确定性、综合性强、回旋余地小,极有可能造成群死群伤和严重财产损失。因此,企业需要城轨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具備一定的应急处理知识和操作能力,因而“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1.1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1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效果欠佳。“轨道交通应急处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是一门较难的课程,它是死板的规章制度与灵活的应变技巧的结合。本课程一直采用较为传统的讲授法,由于缺乏新颖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在教授死板的规章制度时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再加上课程内容本身较难,需要教授许多应变技巧,若只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学生缺乏参与感,容易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1.1.2 考核模式单一。本课程一直采用期末试卷考核的方式,学生通常在考试前对规章制度和处理原则死记硬背,并不一定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了该课程的核心知识,再加上只能对文字性内容进行考核,学生作弊现象普遍,考不出学生真实的水平和能力,无法与企业的需求相匹配,达不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鉴于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尝试加开与理论课程配套的实训课程,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能在实训课程中进一步加强对应急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反应能力,使学生的职业技能更符合企业的需求。对于考核模式也要探索改进方式,使考核结果更科学。
  1.2 教学对象的特点
  1.2.1 学生理论知识基础薄弱,缺乏学习自觉性。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没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主动预习、复习的习惯,学习能力不强,相对于学习纯理论知识,他们对动手的训练更感兴趣。
  1.2.2 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大部分高职学生表示在入校选专业时并没有仔细斟酌过是否对该专业感兴趣,只是随大流填报专业,因而入校后对所学专业及课程提不起兴趣,甚至感到排斥。
  1.2.3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并普遍排斥理论知识的学习,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很少得到真正的锻炼。在实操项目中,学生明显表现出更高的兴趣,形象思维显著高于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
  1.2.4 学生对电子产品非常依赖。学校、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对学生上课玩电子产品的行为严加干预,但也无法真正遏制学生的该行为,这个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老大难”。
  1.2.5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强、性格敏感、个性鲜明,对于学习缺乏自信心,且很难从学习中找到成就感。对该类学生,在教学时,应该采取少批评、多激励鼓励的方式,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了信心和成就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扭转学习局面。
  由于高职学生具有以上特点,尤其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因此,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有望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2 “二维码技术”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课程教学的探索
  本文主要以“互联网+技术”为背景,结合手机“二维码”扫码技术建立一个移动的学习系统。本套系统主要将互联网科技融入实际教学中,依托实训室条件,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课程,将学生需掌握的应急处理流程提前拍摄成教学视频,将视频信息做成二维码张贴在相对应的实训场所及实训设备上,使学生见到设备及场景就能想到该设备发生突发事件时该如何做出应对,并分小组现场模拟该操作,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改善教学效果。
  2.1 教学方式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二维码扫码技术已经是妇孺皆知的社交及支付方式,特别为年轻人所受用,将该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将手机变成教学工具,有望改善学生上课时喜欢“玩手机”的现状,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学习内容,使学生带着一种好奇的心理去探索新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再也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专心“玩手机”或者昏昏欲睡的上课模式了,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改善了学习效果。
  2.2 情景教学模式创新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在处理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时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面对突发事件能快速做出反应。
  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应用二维码技术获取相应教学视频,实现现场实际场景再现,使学生对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操作流程有了直观和具体的了解,不再将知识的传授停留在教授书本枯燥的流程图上,学生在学习完相应的操作流程后,分组分角色针对视频内容进行实地演练和操作,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特别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其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通过这种情景教学,使学生发挥其形象思维的优势,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程度。   高职学院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精力不容易集中,他们习惯于碎片式知识的学习,没有将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对知识的掌握缺乏整体性。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这门课程,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流程都有联系和区别,需要学生对每种需掌握的突发事件处理流程有整体的了解。学生在扫描二维码获取教学视频后,不仅能看到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流程,视频内还有相关提问,让学生开始思考,如果发生其他的突发事件应该如何处置,用问题导入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习惯,且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获得的知识,能让学生长久真正的掌握。
  2.3 教学任务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添加一项任务,即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相应突发事件的处理操作视频后,结合一体化教学,采用分组演练法让学生进行分组演练。
  上课时,根据学生的人数,将学生分成4-6个小组,让学生分组拍摄操作视频并制作成二维码,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积极进行训练,边训练边提出问题边分析讨论,组织学生分组展示讨论结果及拍摄结果,然后由师生共同进行点评,加强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互动,教师通过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沟通协作完成学习任务,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
  如果出现非常优质的小组,可以将他们制作的二维码张贴在原教学二维码旁,供其他的学生参考和学习,把自己的作品向其他同学甚至低年级同学展示,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肯定和鼓励,是一种荣誉,也是学生在开始学习该门课程时的一个目标,抱着这样的目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大大提高。当自己的作品获得认同以后,也能加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有帮助。
  2.4 考核模式创新
  在“互联网+”背景下引入“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加大过程性考核比重,不再仅以单一的期末试卷考试为考核方式,采用教、考、练相结合的强化训练教学法,将学生的实际训练情况、视频拍摄及二维码制作质量纳入本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内容,考出学生真实的水平,达到培养学生具备企业需要的职业能力的目的。
  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以得到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真实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和实践效果,依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作出改进,优化该课程的教学模式。
  3 总结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而保持学生竞争优势的最大法宝就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互联网+”思维应用到“城市轨道交通应急处理”课程的教学中,利用高职学生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特点,对教学方式、教学任务、考核模式进行探索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学效果,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现状,将电子产品变成学生课堂上的学习工具,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芳梅.“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以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2]李泽,杨昌休,李霜.基于“互联网 + ”背景下“轨道交通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职业技术,2018.
  [3]曾伟.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实训项目开发[J].企业发展,2015,(4):49-51.
  [4]汪武芽.基于工學结合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4,(6).
  [5]曾宪军,张晓洪.新时期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20(3):122-1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182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