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现阶段,我国高校建设成果显著,但是面临办学效率、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需求。众多高校需要切实完善内控管理的相关机制、制度体系,同时对新形势下高校内控建设当中的现状及问题进行探讨,从而探寻出完善高校内控管理制度,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最终确保高校的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动力。
关键词:高校;内控建设;现状;问题;推进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7-0113-02
引言
内部控制工具是规范高校经济活动、提升财务控制水平的契机。因此,高校内控建设要及时跟进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引,特别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进行深入研究,从而确保自身内控管理所需的控制环境、控制活动等要素在单位内合理构建,最终推动内控管理在高校的稳步实施。
一、高校内控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校内控建设现状。近年来,随着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的不断推进,作为提供公共物品的主要事业单位之一,高校的内控建设体系逐步确立起来,但是,其内控建设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加上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开始落地实施,政府財政收支对事业单位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对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需要强化事业单位内控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使得控制环境构建、内控管理实施和评价过程中的问题能够有效解决,最终促进高校内控建设水平稳步提升。
2.控制环境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内控管理的控制环境构建依然存在不足,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高等院校高层领导对内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依据《规范》,高等院校作为事业单位,其单位负责人需要对自身内控建设体系的构建、实施、完善过程负责,而多数高校负责人比较重视学校科研建设、教学研究建设以及学科建设等层面,希望能提高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使得内控管理的相关工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包括对内控管理的认识、研究及指导工作无法及时进行,最终影响到内控控制环境在高校内部的构建。二是高校内部的内控意识、观念不健全。由于高校内部长期受制于传统财务管理理念的影响,对内控管理的认识存在“内控即内部监督”的误区,使得内控意识在学校内部的普及仅仅局限于财务部门,继而阻碍内控意识在学校在编职工全员间的深入普及。三是内控建设的组织设计不完善。由于多数高校对内控建设的职责划分呈现出“部门主动、整体性缺失”的现状,使得内控建设在学校内各部门间的计划、落实、评价及监督工作相互独立,尽管有部门组建了内控工作建设小组,但是其内控建设工作对学校整体发展需求的考量不充分,进而导致内控建设在学校层面的主体管理机构缺失,最终促使学校组织设计无法为内控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
3.内控管理实施、评价过程中的问题。在高校内控管理的实施方面,部分高校主要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内控制度建设不健全。由于高校内部组织结构较为复杂,部分院校在设计内控制度之初就出现“部门化”的现象。也就是说,由于高校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管理流程、管理程序存在一定的不兼容性,使得内控制度的设计也不能够相互配合、协调,继而影响到内控管理制度基础的系统性、适应性。比如,研究生管理部门、本科生管理部门的内控制度内容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相容性,使得高校内部的内控制度体系不够完善。二是高校内控管理制度中的流程设计不完善。《规范》对内控活动的流程进行指导和理论引领,这不仅包括对预算管理流程、收支管理流程实施控制,同时还对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合同项目管理等环节实施规范化处理。但是,部分高校实际设计的内控流程还只是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包括职责不相容性的处理不善、部门间内控工作机制不完善等等。比如,有部分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实施“两头走”的方法,对教学、实验等类别仪器设备实施单一部门管理,对家具等固定资产实施单一负责人管理,使得固定资产管理极易出现推诿责任、难以追责的现象,继而影响到内控管理在高校的实施。三是内控流程的信息化建设不具备高度的可衔接性。也就是说,由于学校内部管理部门各自具备专门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等等,但是它们之间的信息口径存在一定的差别,使得内控流程对信息与沟通的需求难以保障,最终无法发挥出内部信息与沟通要素对内控管理制度的支持作用。
所谓内控管理评价过程的问题,在高校内部主要呈现出两方面不足:一方面,学校内部针对内控管理的评价监督标准不完善。这是指,由于学校对实施内控管理的指标评价不健全,使得高校内控建设无法充分保障其有效性、成本性及效益性,同时多数高校对内控机制、制度执行的量化标准难以统一,最终导致内控管理的评价监督标准不完善。另一方面,学校对内控管理实施的评价监督机制不健全。由于《规范》对高校内控制度建设提出了审计层面的要求,也就是说,高校必须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内控管理的审计工作,包括对内控制度、内控机制的执行运转情况进行审计调查,但是在具体审计类型的完善过程中,多数高校还未切实完善管理型审计,还仅仅局限于收支审计、预算审计、科研经费审计等传统审计范围,使得高校的内控审计机制存在有效性、效率性缺失,最终影响到高校建立起完善的内控制度评价监督机制。
二、推进高校内控管理建设的有效途径
1.为内控环境构建提供文化氛围、组织支撑。作为特殊性质的事业单位,高校需要为内控环境的构建提供文化氛围和组织支撑,具体而言,需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强化高校内部的内控意识建设。这需要高校领导及高校行政事务的负责人充分提升对内控管理的重视程度,同时对内控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深入研究和探讨,使得学校内各部门能够充分认识内控环境构建对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办学效率的意义,最终以寻求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内控制度建设的不断优化。二是完善学校部门间的内控建设竞争机制。也就是说,学校实施内控管理不仅仅是高层管理者或领导的责任,同时也是部门内各单位、人员需要履行的义务,因而高校可以对内控研讨成果显著的部门或个人实施一定的绩效奖励,同时通过各部门间相对指标的量化考核激发实施内控管理的竞争氛围,从而切实推动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现代化、规范化提升。三是完善内控管理环境的组织支撑。这是指,高校需要对内部组织结构进行针对内控管理的完善,这需要高校打破内控管理的“部门化格局”,设立统筹管理的集内控实施、监督、评价职能于一身的部门机构,使得内控管理在组织设计中具备一定地位,从而促进内控管理环境的科学构建。 2.重塑或完善内控流程、科学建构内控建设的制度体系。针对高校内控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校领导层及财务管理人需要对内控流程实施进一步重塑、完善,同时科学建构内控建设的制度体系。具体而言,需要高校关注三方面内容:一是强化业务流程的重塑。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它同样存在自身的业务流程,如果不对业务流程进行内控建设的处理,那么内控流程的完善就会存在衔接不畅的情况。因此,高校要对业务流程的各个单元环节进行分析和研究,确保业务流程能够符合内控流程实施的需求,从而促使高校各部门单位能够明确自身在内控建设中的经济责任,使得内控建设在学校战略发展层面获得各部门及其成员的支持,最终寻求高校內控流程实现细节化、责任化、系统化的处理和改进。二是增强内控流程与内控制度的匹配性。也就是说,高校内控流程需要考虑制度安排的内容,包括对预算控制流程、收支管理控制流程等环节的制度要求,从而促使内控流程与内控制度呈现出高度协同性,最终充分提升高校实施内控管理的效率。三是将内控流程进一步嵌入先进的内控管理信息系统当中。由于高校内部存在多种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存在信息口径不一致的问题,使得高校需要对内控流程所需的信息实施进一步整合处理。所以,高校需要建立起以内控流程为基础的内控管理信息系统。这需要高校将内部经济活动的多项流程信息进行口径同一化处理,同时对人工重复工作环节的流程信息搜集实施程序化运作,从而充分提升内控管理的信息沟通效率,最终充分服务于内控管理的风险评估、控制评价等环节。
3.完善符合现实情况的内控评价监督机制。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实施内控建设的重要阵地,需要切实完善内控管理的评价监督机制。一方面,关注内控评价监督机制的标准、指标完善。这需要高校实施内控管理之初就充分考虑评价指标的设计,同时结合内控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从而建立起符合高校自身的内控管理评价标准,最终确保内控管理活动的规范评价和监督。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常规性、非常规性的内控监督评价机制,这包括对内控管理的常规检查机制、特别调查监督机制的完善。所谓常规监督机制,就是需要高校对内控制度执行的情况进行定期的监督和评价,使得内控管理的成果与效益被单位内人员所认可,最终充分提升高校内实施内控管理的积极性。所谓特别调查监督机制,就是需要高校高层领导或管理者,通过随机的、不定期不定向的部门检查,来发现实施内控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问题,从而促使相关改进对策的及时出台,以促进高校内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实施内控管理是优化内部经济活动、提升办学效率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高校内控建设的现状及问题,高等院校需要对现实情况及优化途径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从而促进高等院校内部管理水平、财务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最终促使高校的健康发展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贾旭光.强化高校会计内控管理的途径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8,(7).
[2] 卫晓莉.事业单位财会内控管理薄弱环节问题及改善措施[J].中外企业家,2017,(2).
[3] 杨素芹.加强高校会计内控管理的措施分析[J].财会学习,2019,(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353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