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湾区产业发展模式经验对粤港澳湾区的启示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以产业集聚模式为理论框架,通过借鉴分析世界知名湾区的产业发展模式,为粤港澳湾区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通过分析发现,粤港澳湾区存在整体制度不顺、分工协作不明等问题,应从正确认识香港位置、合理改善粤港澳湾区区域分工协作和积极促进区域产城融合三个方面来解决和改善湾区产业模式。
关键词:湾区;产业集聚;模式;粤港澳;启示
“湾区”的概念提出较早,一般指由港湾及周边城市区域共同组成的特殊城市群,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环境,使得湾区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及前景。香港著名学者吴家玮和田长霖等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香港湾区”的概念设想。之后,《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以及《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陆续提出环珠江口湾区及建粤港澳湾区的建设设想。本文拟从湾区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出发,探讨国外湾区发展经验,为粤港澳湾区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
一、湾区产业发展模式
湾区产业以港口中心城市主导产业为核心,以腹地内各级次中心城市配套产业为支撑,以综合运输体系为联络动脉,形成具有合理职能分工和协作的大都市圈产业集群。
(一)旧金山湾区
旧金山湾区以高科技产业为主,湾区位于美国西海岸,滨临太平洋,拥有九个县、上百个市共同组成,湾区面积1.8万平方公里。2010年,旧金山湾区人口达到80.5万人,位居美国大都市排名第五位,主要有旧金山、奥克兰和圣荷西三大中心城市组成。经过多年的发展,旧金山湾区在高新技术、国际商贸、观光游览等产业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旧金山湾区之所以发展良好,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要素:优越的生态、文化、社会环境,对人才集聚具有明显的吸引作用;形成以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为中心的科研机构以及众多中小企业相结合的高科技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模式;构建了以众多基金机构为中心的资金保障体系。这三方面要素结合起来,共同促成了旧金山湾区的成功。
(二)纽约湾区
纽约湾区以金融产业为主,是世界著名金融中心及航运中心,总面积达到33484平方公里,人口达到6500万。2016年其GDP总量达1.66万亿美金,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城市GDP总和相当,其中金融保险类产业产值占总GDP的30%以上,可以说金融业是纽约湾区的主导产业,同时制造业、服装、印刷、化妆品等产业同样具世界领先地位。纽约湾区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因素:一是拥有大量高校,包括两所世界著名高校,具有强大的科技研究基础;二是拥有优越的地理条件,纽约市港口是东海岸唯一联通五大湖区及内地航运的港口;三是形成以曼哈顿为中心的世界金融及商业中心,为纽约湾区的发展注入巨大活力。四是纽约港自由贸易区采取关税减免及优惠政策,对大企业集聚产生促进作用。
(三)东京湾区
东京湾区内部产业集聚明显,形成世界著名的经济中心。东京湾区位于日本本州岛中部太平洋海岸,由东京、横滨、川崎、船桥、千叶等五大城市共同组成,六大港口首位相连,面积达9760.18平方公里,湾区总体吞吐量超过五亿吨。东京湾区经济总量占日本全国总体2/3、人口占1/3、工业GDP占3/4,形成金融中心、商业中心、交通中心,湾区内部产业分工明确,具体产业包括钢铁、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现代物流、高新技术以及装备制造及游戏动漫等,其经济水平和城市化发展程度在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
(四)鹿特丹港
鹿特丹港逐渐从渔港码头发展到商业码头,再到吞吐量达世界第三、欧洲第一的“欧洲门户”,形成了完善的港区产业集群。鹿特丹港自建港以来不断向莱茵河下游迁移,不断趋向深水航道。鹿特丹港形成临港工业区,其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产业达到鹿特丹港整体GDP的1/2以上。美日等国的欧洲物流中心均选择坐落于鹿特丹港,随着港口的不断拓展,鹿特丹港形成交通物流、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金融保险等产业集聚的湾区。
二、粤港澳湾区概况
粤港澳湾区由香港、澳门以及广东共同构成,其发展基础为珠三角城市群,因此“大珠三角”也指“粤港澳湾区”。湾区总人口0.9亿人,总体面积占18.1万平方公里,全国占比0.6%。2017年湾区总体GDP总值达102万亿元,全国占比12.6%,粤港澳湾区已经成为中国最具活力的湾区,同时也是仅次于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的世界第三大湾区。粤港澳湾区以世界经济贸易中心香港以及中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广州和深圳为核心,中国四大城市北上广深中粤港澳湾区独占两个。粤港澳湾区交通发达,水运、陆运、空运及海运等航线联系密切,将各大城市紧密串联,拥有香港、大亚湾、大鹏湾及盐田港等优良深水港。粤港澳湾区的发展基础是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国三大都市带之一,具有雄厚的经济发展实力。
三、粤港澳湾区发展启示
(一)正确看待香港地位
香港的经济地位需要得到重新认识并给予足够重视。目前香港的地位并未得到充分的再认识和再认可,成为制约粤港澳湾区整体协同发展的障碍。虽然京津冀一体化、上海自贸区得到更多的政策倾斜和关注,但是,内地城市在法律环境、制度优势、经济体制、科技水平等方面距离香港仍然有明显差距。首先,香港的法律和制度与国际无缝对接,稳定、公平、公正的司法环境和制度体制对于各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其次,香港早已步入如后工业化时期,在是全世界公认的自由贸易经济区。针对新兴的内地自由贸易区,香港的经验更丰富,发展更稳定,国际认可度更高。《2011賦税环境报告》调查共183个经济体系的赋税状况,结论认为香港的赋税环境全球最佳。在粤港澳湾区整体发展趋势下,香港的市场经济体制、国际认可度、法律政策环境等优势决定了其在粤港澳湾区整体发展中仍然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在人才、管理、信息、服务、资本市场以及国际经济中的突出优势,在与东盟的合作中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推动更多高端资源向自贸区集中。珠三角原有的经济基础将为香港高端产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实现区域整体的经济质量提升以及产业结构调整。 (二)合理改善区域分工协作
粤港澳湾区产业分工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区域分工不明确的问题。广东省内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分工水平有待提高。珠三角内各市工业结构相似系数平均达到0.59,产业结构雷同现象存在,对粤东西北辐射能力有限。粤港澳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区域分工格局,区域经济发展活力缺失,同属一个经济圈的粤港澳三地间的产业结构趋同。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成,粤港澳湾区即将面临“空间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粤港澳地区空间整合将产生巨大影响,需要提前对粤港澳湾区进行空间一体化考虑。在全球化经济发展形势下,粤港澳湾区合作模式逐渐从初期的前店后厂模型向产业结构优化转移,真正实现实现互利共赢。粤港澳湾区需要明确区域内各主要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建立完善的利益诉求与分配机制,避免区域内各城市间因缺乏合理的分工协作而导致无序合作、恶性结果。
(三)积极促进产城融合
由于制度体制的制约,粤港澳湾区面临“产城错位”的问题,制约了湾区整体的协调发展。顺应经济发展趋势的制度体系对湾区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进程中,这一作用尤显关键。现在,粤港澳区域合作模式逐渐发展改变,由市场引导的企业自主合作向政府支持、市场主导、企业自觉相结合的模式转型,为三地深度合作带来了重大机遇,有利于促进区域合作制度的创新升级。然而,与欧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模式相对比,粤港澳湾区内部合作仍需要继续加大深度和广度。在“一国两制”原则下,港、澳直接面对中央政府,广东则要在中央政府授权下才能与港、澳开展合作,地位与角色的不对称,直接影响三地合作的效率与成本,对进一步深化粤港澳更深层次的合作还有待继续探索。要真正突破合作壁垒、实现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制度转型绝非一蹴而就,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充分整合和优化利用三地资源的比较优势,形成新区域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刘艳霞.国内外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与启示[J]. 城市观察,2014(03).
[2]伍凤兰,陶一桃,申勇.湾区经济演进的动力机制研究——国际案例与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23).
[3]王宏彬.湾区经济与中国实践[J]. 中国经济报告,2014(11).
[4]陈德宁,郑天祥,邓春英.粤港澳共建环珠江口“湾区”经济研究[J].经济地理,2010(10).
[5]胡兆量.珠三角港澳化及湾区中心化——关于大珠三角地区发展的几点思考[J].城市问题,2009(09).
[6]邓志新.湾区经济发展战略下深圳自贸区的构建[J].特区经济,2014(12).
[7]查振祥,查理.深圳发展湾区经济路径研究[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
[8]郭楚.深港应联手打造“湾区经济”[J].广东经济,2014(07).
[9]鲁志国,潘凤,闫振坤.全球湾区经济比较与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1).
[10]赵鹏军,吕斌.港口经济及其地域空间作用:对鹿特丹港的案例研究[J].人文地理,2005(05)
[11]庄佩君,马仁锋,赵群.欧洲港口海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J].中国航海,2013(06).
[12]李美霖.中国上海自贸区VS.境外传统自贸区——境外传统自贸区发展的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6).
[13]卢昌彩.建设台州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的思考[J].决策咨询,2017(01).
[14]左连村,贾宁.借鉴国际经验, 推进粤港澳大都市圈发展[C].廣东经济学会2010年年会,2010.
[15]肖金成.中国城市化现状和发展趋势[J].天津经济,2002(09).
[16]王圣军,田军华.粤港澳区域合作创新机制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2(08).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097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