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如何以创新理念推动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合作,寻求高教合作的有效模式,为湾区建設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突破三地协同发展的瓶颈,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高等教育 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
  [HJ1.7mm]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的战略目标,高等教育在粤港澳大湾区占据着重要地位。借鉴当前世界上三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合作模式,寻求高等教育协作的有效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突破粤港澳三地协同发展的瓶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世界各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模式
  (一)大学集群合作发展模式
  在东京大湾区、旧金山大湾区和纽约州大湾区中,多校园系统的治理模式和大学集群式发展已经成为大湾区高校合作的主打管理和治理理念,且这种体系正不断地由中心到边缘地区扩张,形成了高校的“扎堆”现象。在此过程中,各大湾区根据自身环境条件和背景有着和而不同的集群模式。如纽约大湾区以常春藤高校集群的优势形成了“多中心+辐射轴线”的扩展合作模式,旧金山大湾区利用加州大学各个分校为中心形成了互补式的合作发展模式,东京大湾区以高度国际化的牵引模式,打造出“中心+边陲”的合作模式。这实质上是高等教育合作中子学院合作或母院校互补普及化的产物和输出发展模式。
  (二)校企多层次定制型合作模式
  以企业作为基石为社会经济做出贡献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纽约州大湾区的地方政府提出了“三螺旋”式的教育体制合作模式,主要通过高校、产业、政府三方的创新性合作来开辟合作模式的探索以及集中促进科研合作的项目领域的发展;旧金山大湾区通过调整高校学科结构与社会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同时,建立运用科技成果来换取政府资金扶持的合作方式;东京大湾区以人才输送的方式,搭建起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交流合作的桥梁和平台,使得科研成果的效果取得最大化。在高校知识基础和有序的管理平台的铺垫下,通过高级企业的合作项目(重视技术而非知识、强调应用而非理论),为知识经济打通了一条可行的捷径,由此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回报。这不仅使得学生可以提前将自身技能投入到实际运用中去,深度挖掘人才资源,加强了社会于高校人才间的合作关系,使得主要两个操持独立身份的个体有了更多利益重叠和覆盖的范围,进而形成了二者共生存共繁荣的合作模式。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具备的优势和面临的障碍
  (一)优势
  1.良好的高教基础。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政策以及经济发展给高等教育合作带来空前机遇。近年来,广东省通过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许多高校采取了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措施,积极引进“两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和千人计划等高级人才来。在全国2263所普通高校当中,粤港澳大湾区以将近150所的高占有率,位居全国高校数量的第二位。其中,37.6%的院校属于本科院校,在近年来的高校招生中,报考和录取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高等教育呈现高速发展势头,为将来大湾区各区域间实现良好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优越的地理位置。港澳两地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的地区,极具国际化视野,港澳两地社会开放自由,发展活力充足,背靠大陆,又有向外的港口依托,在衔接大陆教育基本模式的同时,吸收了西式丰富的教育方式及对外交流平台等教育资源。香港、澳门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背景与丰富的海外资源,而且两地聚集了大量的世界500强企业,吸引着大批优质师资生源及多项科研合作项目的聚集。香港、澳门享有世界港口城市的优势,吸引了大批外企、外国工作者甚至外国生源的扎根驻足。同时,极短的学习年限和高认可度的文凭受到广大大陆学生的青睐,吸引了更多的内陆生源。港澳地区、特别是香港的高校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在世界高校排行榜中,香港就有5所高校跻身前100。
  (二)障碍
  1.缺乏对接平台,科研合作不宜开展
  粤港澳大湾区凭借着明显的地理环境优势和较强的经济实力,加上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吸引大批量的高教人才来此任教相对容易,但是由于缺少了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对接平台,造成高校专业的设置无法完全与企业职位直接对接;同时,高校在科研成就方面的转化率不高,造成了科研信息与社会信息互不对称的明显劣势。再者,高校之间的互补优势并不显著,粤港澳大湾区大多数高校主要以自身建设为主,从而缺乏高校之间的优势互补。
  2.高教模式差异明显,联合协作需要过渡期
  由于政治、经济原因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地区的科研教学水平不一,教育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联合协作需要一段过渡期来进行缓冲。在高等教育新型合作模式发展期间,由于各个地区的主要地域优势不同,人才资源、教育资源输出形式单一,要找到双方合作的共通处或共同点来实现优势互补,难免存在一定的困难,且当前粤港澳高校间合作交流所开放的平台并不多,科研合作项目更是少之又少。另外,港澳深受亚太、欧美等地学生青睐,求学深造的人才也源源不断的输入,在使得港澳地区的高校国际化明显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使港澳高校形成文化极端差异化的校园氛围。港、澳地区特别是香港地区受自由主义的影响,当地青年从小接收西式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甚微,也让港澳与内地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差异。因此,如何以新型的教育合作方式协同发展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
  3.合作前期人才竞争激烈,师资短缺将是较大障碍。在高教合作模式发展前期,可能会出现先行被其他高校垄断人才市场的问题,形成后期人才供给紧缺的突出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模式进一步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许多高校的教育水平和师资力量等条件不及其他一些大城市地区,造成人才流向其他地区,从而间接造成了大湾区人才储备的缺口。所以,为大湾区提供优质且合适的人才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竞争障碍,而要提供能够与国际接轨的卓越人才更是一大难题。   4.发展中期速度趋于缓慢,企业需求无法与人才素质匹配。在高等教育新型合作模式发展中期,人才供给与企业发展都将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其中,人才平均素质有所提高,而企业的突破性发展仍不显著,从而造成总体人才素质与企业发展不匹配,进而影响双方的均衡发展。因此,为避免管理体系出现混乱局面,企业需要根据人才素质的提升来同步进行更新升级,满足与人才综合素质匹配的要求。
  5.合作发展后期仍可能面临较多问题。高等教育合作模式发展后期,湾区内的经济、教育等方面逐渐趋于和呈现饱和状态。因此,一旦人才需求减弱、人才无法再被大量吸收,对后期人才流失和教育合作发展都会带来巨大的威胁。虽然,高等教育合作模式让粤港澳湾区辐射范围扩大,影响力也逐步增强,加上国家政策倾斜、资源调配的助力,带动了周边经济与教育的发展,但同时将可能导致资源消耗速度过快,供求失衡,一定程度上也会给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三、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教合作良好发展的措施
  (一)出台相关的国家政策,促进教育资源再分配
  在国家层面上,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实行高等教育新型合作迫切需要国家顶层设计,通过相关适宜政策促进教育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在结合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实现合理配置,帮助其各个地区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搭建起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交流合作的平台,使科研项目取得最大化的成果优势,给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之间的合作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机会和竞争优势。
  (二)加大政府投入,支持教育体制改革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高等教育新型合作模式要求政府对教育资金增加投入,促进湾区内各地教育体系的改革。可以通过借鉴纽约区高等教育合作“三螺旋”式的教育体制合作模式,实施多方位的创新性合作,搭建多方科研项目交流合作平台,为湾区人才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吸引高端人才扎根于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合作事业,同时也能够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促進湾区内高校优势互补,提升教育水平
  从湾区内的各地高校来看,要很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合作,必须加大力气,提高现有师资力量。重视高校之间在知识创新―创造―应用三方面的有效地结合,带动整个大湾区高校教育质量的优化。注重大湾区内高校之间的优势互补,促使高校成为湾区人才培养基地,为粤港澳提供优质的人才支撑。同时,推动国际间科教合作,与国际学术性研究接轨,输出更多的创新成果,加强粤港澳三地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深化大湾区的创造力和活力。
  (四)推行中央―地方政府―高校三者互通的高等教育合作模式
  从总体上来看,粤港澳三地连接,基于教学理念各不相同的背景下,中央―地方政府―高校三者互通的高等教育合作模式更能发挥区域人才储备优势,从而完善资源互通机制,推动粤港澳三地产、学、研、智战略性的合作发展,有效的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人才配给,带动周边高校高等教育的发展。
  故综上所述,可行方案总结为:一是建议国家在湾区内实行中央―地方政府―高校三者互通的高等教育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区域人才储备优势,深入完善资源互通机制,推动粤港澳三地产、学、研、智战略性合作。二是要求政府对教育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倒逼教育体系改革,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资源支持与财政支持。三是加强粤港澳三地高校的交流协作,增加创新科研项目交流,让大湾区内高校优势互补,要将知识创新―创造―应用三位合并为一体,使之发展成为湾区内人才培养基地。四是实行中央―地方政府―高校合作办学,建立灵活的跨境交流体系,提供高效开放的合作平台,完善各方的教育体系,从而促使教育合作的发展。
  高等教育新型合作模式是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三地融合之下提出的教育的新型观念。聚合且依托粤港澳三地高校办学优势,创立一所粤港澳三地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多方合作的新型联合高校,“湾区大学”的设想已经被提出。高等教育新型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打破三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体制差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众高校的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提供创新思维想法的科研成果,为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核心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卢晓中.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9(05):54-57.
  [2]谢爱磊,李家新,刘群群.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背景、基础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05):58-63+69.
  [3]张立国,刘晓琳.重构我国普通高校网络教学模式的关键:办学模式、教育观念和教学结构的再调整——纽约州立大学网络教学模式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0(12):36-41+46.
  [4]颜丽红.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5]温才妃.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各自发力不如歃血为盟[N].中国科学报,2019-05-22(004).
  [6]余詠仪.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现状及合作模式探讨[J].东方教育,2018(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425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