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冬辉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的增长模式,社会主要矛盾和发展条件也发生了变化,城市交通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差距也越来越明显,这在客观上要求城市交通快速转型升级,由以规模速度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模式。与此同时,交通运输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城市交通对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推进作用较为明显,如高铁经济;对于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也有着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 城市交通; 高质量;指标体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2007034
1构建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依然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城市交通的高质量发展将会促进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社会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交通产业投入成本,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转型,拉动相关产业投资。
现有关于城市交通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大多存在反映城市交通效率与质量的指标少,反映城市交通总量与速度的指标较多,定性指标较定量指标多,未考虑人民满意度、新时代发展理念等问题,阻碍了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评估工作的开展与落实。为了明确城市不同时期的交通发展水平,促进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发现现存的问题,需要构建客观、科学、合理的城市交通评价体系,以此为依据进行综合评价。2018年7月,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加快把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建起来》。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是评估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现状及水平的前提条件,也是城市交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构建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将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量化为具体评价指标,为衡量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确定衡量准则。通过构建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城市交通高質量发展综合评价工作的开展,准确定位城市交通发展所处阶段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对影响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进行探析研究,为交通部门的宏观管理及政策制度提供理论指导,为实现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分析提供科学客观依据,促进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2指标选择原则
21目标导向
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系统的评价体系,所选取的指标应该与评价目标一致,能充分体现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内涵。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提供交通运输产品以及交通服务供给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的特点是效率高、成本低、效益好,体现了创新为发展动力、协调为内在特征、绿色为普遍形态、开放为必经之路、共享为最终目的的发展新理念。
22特点突出
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应该可以从不同方向反映城市交通运输的现状,充分体现交通运输行业的特点与价值追求,完整地呈现城市交通系统的结构特征。指标选取过程中要紧密结合交通运输行业本身的特征与现阶段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特征,确保选取的指标可以反映出城市交通的全面功能状态,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客观有效。
23科学客观
城市交通运输作为涉及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多个方面的复杂系统,在选取指标时应该以统计、决策理论为依据,遵守科学客观原则,明确各个指标反映的城市交通功能或特征,构建层次清楚、结构合理的指标体系,确保指标筛选方法科学有效,指标数据来源准确可靠,正确反映城市交通系统各层面的相互关系,从而全面评估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存在的问题。
24独立可得
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选取过程中,应该考虑评价工作的开展,确保各个指标的可获得性与独立性。一方面,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评价包含多个方面,选取的指标应该明确代表的具体含义,既不能与评价对象和目的无关,又不能互相包含,确保各个指标是从不同方面反映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现状及水平,不会相互影响,避免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另一方面,依据现有条件选取的指标尽可能通过定量数据呈现,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考虑指标计算所需要的数据是否方便获取,确保指标的可获得性,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合理。
3城市交通构成要素
城市交通是指通过交通设施与交通工具,在城区范围内实现人与物品在各个地点之间的流动,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管理等多个层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文章研究的城市交通是指城市内部客运交通,即以公共汽车、出租汽车等为主的公共交通,以私人小汽车、摩托车、自行车为主的私人交通为主的客运交通。城市交通主要包括交通出行工具、交通基础设施、交通出行人员及交通管理四个要素。
交通出行工具是实现城市交通出行的必备工具,包括公共交通系统(如公共汽车、地铁、轻轨和 BRT 等)及私家车等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交通出行工具的种类、功能状态、构成比例将直接影响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时应当重点发展低排放、低能耗的交通工具。交通基础设施包括交通服务设施、城市道路系统和交通管理设施等,如公共汽车专用车道、公共交通站点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直接反映了城市交通的发展水平。交通出行人员是城市交通的主体部分,包括驾驶员、乘客及行人,满足交通出行人员的出行需求是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交通出行人员对城市交通的满意度是反映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交通管理主要是指政府部门的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政策法规等,交通管理是从源头上引导交通发展,科学引导交通需求,优化交通系统组织效率。
4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文章采取频度分析法筛选国内外关于城市交通发展评价指标相关的文献资料,筛选出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结合《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12 年版)》《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与《“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所列指标,运用综合分析法对现有指标进行归类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理念,考虑城市居民出行需求,将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标准层和指标层,从交通运输工具效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信息化建设、资源消耗程度及交通出行安全五个标准层构建出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41交通运输工具效率
交通运输工具效率由7个指标构成,分别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公共交通换乘系数、万人公共交通车辆保有量、公共交通站点 500 米覆盖率、慢行交通分担率、新能源交通工具使用率、市民出行时耗。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是指公众选择以公共汽车、出租汽车等为主的公共交通的出行量占总交通出行量(包含机动化与非机动化出行)的比例,是反映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重要指标;公共交通换乘系数是指在一次换乘中公共交通乘客总数与直达乘客总数之比,是衡量公共交通直达、快捷程度的指标,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众是否愿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万人公共交通车辆保有量是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的台数;公共交通站点 500 米覆盖率是指公共交通站点 (包含公交车站点和轨道交通站点)500 米半径覆盖面积占城市市区总面积的比例;慢行交通分担率是指公众选择步行、自行车等慢行出行方式的出行量占总交通出行量的比例;新能源交通工具使用率是指选择以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交通工具的出行量占使用交通工具出行总量的比例,是反映交通能源结构的重要指标;市民出行时耗是指市民出行距离在交通行为中所耗费的时间,是反映公共交通衔接效率的关键指标。
42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由8个指标构成,分别为综合交通网密度、城市道路网连通度、城市道路等级结构、人均道路面积、公共交通专用车道设置率、无障碍交通设施投资比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协调系数及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协调系数。综合交通网密度是指城市市区交通线路长度与市区面积之比,是反映城市交通线路发展水平的指标;城市道路网连通度是指城市道路网的边数与城市道路网节点数之比,反映了城市道路网中各个节点的通达状况;城市道路等级结构是指城市干路长度与城市支路长度之比,其中城市干路包含城市主干道、次干道及快速路的长度;人均道路面积是指城市市区宽度不小于35米的道路面积与市区人口之比,反映了城市道路较少水平;公共交通专用车道设置率是指设置公共交通专用车道的主干道道路长度与主干道道路长度之比;无障碍交通设施投资比例是指为老弱病残等配套建设的交通服务设施投资总额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协调系数是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与该城市市区GDP之比;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协调系数是指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增长率与该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之比。
43交通信息化建设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由6个指标构成,分别为交通信息关注率、道路传感终端覆盖率、信息服务发布渠道、智能公交AP用户渗透率、高峰期拥堵延时指数、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种类。交通信息关注率是指市民对各类交通信息的关注程度,该指标一般通过抽样调查获取;道路传感终端覆盖率是指城市次干道级以上道路中收集交通实时信息的道路传感终端安装比例;信息服务发布渠道是指交通信息发布渠道的数量;智能公交AP用戶渗透是指各类智能公交App使用者占城市市民的比例;高峰期拥堵延时指数是指交通拥堵高峰期通过的时间与自由流通过的时间之比;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种类是指正在运行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数量。
44资源消耗程度
资源消耗程度由4个指标构成,分别为交通用地占比、交通设施用地占比、交通能耗弹性系数、单位里程人均碳排放量。交通用地占比是指市区交通用地面积占市区总用地面积的比例;交通设施用地占比是指市区交通基础设施用地面积占市区总用地面积的比例,这两个指标反映了城市交通土地消耗程度。交通能耗弹性系数是指交通能源消耗量增长速度与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之比,反映了城市交通能源消耗程度。单位里程人均碳排放量是指一年内城市交通碳排放量与城市交通客运周转量之比,即每人每千米交通出行产生的碳排放量。
45交通出行安全
交通出行安全由3个指标构成,分别为交通事故率、交通事故伤亡率、事故后交通恢复时间。交通事故率是指一年内发生的城市交通事故次数与城市机动车辆总数之比;交通事故伤亡率是指一年内发生的城市交通事故总次数、伤亡总人数与城市机动车辆总数之比;事故后交通恢复时间是指一年内发生的城市交通事故后交通恢复时间总和与一年内发生的城市交通事故次数之比。
[作者简介]王冬辉(1978—)男,汉族,湖南益阳人,管理学博士,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交通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453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