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丰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发展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对丰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工作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机制、文化生态环境、市场机制等方面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基础工作优化方向。并从文旅融合视角,提出创建非遗景区、非遗街区、非遗民俗村,规划非遗旅游主题线路,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元素,举办非遗旅游节庆等具体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旅游;丰宁县
  中图分类号:G122;F592.7;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5-0037-02
  2018年文化与旅游部连续下发《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与《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部署推进“非遗+扶贫”工作,并将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丰宁县)列入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名单(河北省唯一入选地区)。丰宁满族自治县既是非遗大县又是旅游大县。丰宁县于2017年被文化部非遗司列为非遗保护传承观察点,拥有丰宁剪纸、滕氏布糊画、吵子会等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9项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丰宁县于2017年列入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单位,旅游扶贫工作基础扎实,所属的大滩镇是河北省旅游扶贫示范乡镇。
  一、丰宁县非遗扶贫工作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1.非遗资源丰富
  丰宁县隶属于河北省承德市,是全国十一个满族自治县之一,满族人口共25万人,占县域总人口的62.3%。丰宁县多民族文化交汇繁荣,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河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
  2.建立起县、乡、村三级“非遗+扶贫”工作体系
  丰宁县位于燕山山脉与内蒙古高原过度地带,是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发生率为16.8%。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认定丰宁县为国家首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丰宁县以“振兴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为切入点,以国家级非遗丰宁满族剪纸、布糊画为龙头,依托境内非遗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群众基础好的独特优势,对“非遗+扶贫”试点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建立起县、乡、村三级“非遗+扶贫”工作体系。其中,在土城镇张百万村、五道营乡五道营村等乡镇和村建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当地有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学习非遗手工工艺,实现就业增收。
  3.文旅融合作用初步展现
  丰宁县探索文旅融合助推非遗扶贫,在县城布局建设的非遗传承基地已经成功申报為国家2A级旅游景区,在中国马镇景区、满族神仙谷景区、京北第一草原游客服务中心设立了“非遗+扶贫”产品销售专区,分布在全县的非遗博物馆、非遗就业工坊也已成为丰宁旅游重要资源。
  二、丰宁县非遗扶贫基础工作优化方向
  丰宁县非遗扶贫初见成效,但是要做到通过非遗“脱贫不返贫”还需要正视现实长远谋划。丰宁县非遗扶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基本走出群众生活,只依赖非遗传承人星火相承的现实条件下,经政府推动、各界力量携手助力开展的扶贫工作实践。虽然以往非遗传承人通过非遗已经过上了相对富裕的生活,但是通过非遗带动大量群众长久致富,不但是非遗事业的大变革,也是非遗产业的新挑战。
  (一)建立支持非遗发展的政府长效工作机制
  丰宁县非遗扶贫需要依靠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成长期长、见效慢、市场波多大的特点决定非遗文化产业需要政府予以长期扶持。2018年丰宁县县政府制定出台了《丰宁满族自治县关于推进“非遗+扶贫”试点、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实施方案》,确立了在贫苦村镇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扶贫工作思路。但在调研中发现,部分群众担心丰宁县地方政府对非遗支持政策在国家精品扶贫工作结束后也随之结束。非遗是丰宁县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可以扩名气、聚人气、生财气,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点。为此,丰宁县要提升非遗在县域发展的地位,树立“非遗兴县”的决心,把支持非遗产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部门要设置非遗专项经费,国土、城建部门要把非遗基础设施写入城乡建设规划。
  (二)建立稳定的非遗文化生态环境
  非遗扶贫的前提是非遗保护。非遗保护要从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保护,转变为文化形态的整体性保护[1],要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原则。为了更好构建起非遗传承体系,丰宁县已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目前已经在丰宁第二小学、黄旗镇黄旗小学、凤山镇小川小学等学校开设非遗社团课。2019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提出设立以保护非遗整体文化生态环境为目的的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该办法明确要求:以“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为目标,将非遗及其得以孕育、滋养的人文环境加以整体性保护。因此,丰宁县要高度重视、积极申报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并以此为契机建立稳定的非遗文化生态环境。
  (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非遗市场机制
  丰宁县非遗扶贫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事业,目前政府投入是其主要资金来源,政府工作人员是其骨干力量。随着非遗产业的发展,非遗文化产业必然要面临市场的检验。只有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才能保障非遗产业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长久收益。首先,政府需要角色转变,从目前的“划桨人”变为“掌舵人”,从直接的资金投入和管理转变成为引导和规范[2]。其次,要提升非遗传承人的地位。丰宁县非遗传承人懂技艺、有情怀、了解市场,具有多年的市场运营经验,可以扶持他们成为非遗扶贫的中流砥柱,使他们既是非遗传承人,也是致富带头人,还是市场的操盘手。未来可以探索让非遗传承人管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采取“非遗文化公司+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农户”的方式管理运营丰宁县非遗产业。最后,建立非遗诚信机制。非遗产业发展信誉是根本,要建立非遗企业诚信自治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非遗产品追溯体系,让丰宁非遗拥有“电子身份证”,保证丰宁县非遗产品的原真性与信誉度。   三、文旅融合助力非遗扶贫
  非遗旅游是非遗扶贫的重要方式与路径。何莽等认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为扶贫攻坚提供资源支撑,通过合理的政策规范和市场引导,能够实现非遗保护、旅游开发、精准扶贫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3]。丰宁县既是非遗大县也是旅游大县,其京北第一草原是享誉京津冀的草原旅游胜地,是国家一号风景道地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丰宁县接待国内外游客24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6亿元,旅游已经成为丰宁县的支柱产业。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在2018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非遗为旅游业注入更加优质、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发挥旅游业的独特优势,为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振兴注入新的更大的内生动力。目前丰宁县已经开展“非遗进景区”相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提升非遗生态活力、培育非遗产业动力、打开非遗产品销路已经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总体来说,丰宁县非遗旅游还处于刚起步阶段,没有形成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与良性互动。
  (一)创建非遗景区、非遗街区、非遗民俗村
  浙江省早在2010年就启动了非遗景区评选活动,2013年开始非遗景区(民俗文化旅游村)的评选,2015年开始非遗景区(非遗主题(实验)小镇、民俗文化村)的评选。浙江省非遗景区的评选对于壮大非遗旅游产业、优化非遗传承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丰宁县可借鉴浙江省的经验,在河北省率先开展非遗景区、非遗街区与非遗民俗村的创建工作,把中国马镇、满族神仙谷等设立非遗扶贫产品展销区的景区率先打造成为非遗景区,起到示范激励作用;把五道营村、张百万村等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且旅游交通区位条件优越的乡村,打造成为非遗民俗文化旅游村,作为未来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主导方向。丰宁县城的宁丰街,聚集了滕氏布糊画腾龙艺术馆、满族剪纸冬阁艺术馆、丰宁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等私人艺术馆,可以规划打造成为丰宁非遗文化街,成为丰宁非遗旅游的中心区。
  (二)规划非遗旅游主题线路
  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可以有效串联景区、非遗博物馆、非遗展示馆、非遗传习所,激活、对接中小学研学及成年文化旅游市场需求。非遗旅游已经成为众多旅游目的地旅游线路开发的重要内容,例如上海市、宁波市、河南省已经向市场推出了内容丰富的非遗旅游线路。丰宁县可参考以上地区做法,规划非遗旅游主题线路,连接景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与非遗博物馆,设计非遗DIY与“非遗艺术大师面对面”等体验活动,提升非遗旅游的广度与深度。
  (三)丰富非遗旅游元素
  丰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民间美术、民间曲艺、民间技艺、民间舞蹈、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戏剧等多种类别,目前用于非遗扶贫与非遗旅游的只限于民间美术与民间技艺,发展空间广阔。丰寧县民间舞蹈是丰宁非遗的又一重要类别,国家级非遗黄旗武会、省级非遗蝴蝶舞、省级非遗吵子会具有浓郁满族民族风情和较高艺术欣赏价值,可以打造成为丰宁非遗旅游的新亮点。同时,丰宁县还应充分挖掘满族、蒙古族文化底蕴,开发系列地方特色美食,支持符合条件的饮食项目加入非遗大家庭,进一步丰富非遗旅游元素。
  (四)举办非遗旅游节庆
  节庆旅游是适用于“非遗”展示和传承的路径之一[4],是非遗旅游先行地区与民族地区广泛采用的旅游发展措施。非遗节庆可以采取政府举办非遗旅游文化节的形式,如浙江省永嘉县、湖南省泸溪县、广东省清远县已经连续多年举办非遗文化旅游节;也可以借助民间节庆突出非遗主题,如内蒙古自治区的那达慕大会、甘肃省的花儿会等。丰宁县可以采用政府主导、景区主办、非遗传承人与群众广泛参与的形式举办非遗节庆,把丰宁县丰富的非遗资源与独特的文化魅力集中展示给国内外游客。
  参考文献:
  [1]  蓝海红.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理理念与实践——以广东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6(3):37-40.
  [2]  伊廷友.浅谈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以白山地区为例[J].现代交际,2017,(17):29-30.
  [3]  何莽,黄凯伦,李靖雯.四川兴文苗族旅游扶贫情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6):8-14.
  [4]  滕新才,羊自欢.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节庆旅游开发探究——基于富顺豆花的考察[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36(1):116-1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547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