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非物质文化遗产芦苇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盘锦,这座富有个性的东北小城,素有“湿地之都”的美称。这里拥有世界第一大的芦苇荡,浩瀚无垠的百万亩苇田与纵横交错的环沟,构成辽阔的湿地空间。这里盛产的芦苇不仅是制造纸张的优质原材料,而且也是制作具有盘锦独特地域文化的手工艺品—芦苇画的主要材料。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芦苇画
一根根普通的芦苇经过匠人的精心挑选,创作成一幅幅贴近生活、品味独特的手工作品。这种优秀的手工技艺不仅是民间传统手工艺的杰出代表,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装饰艺术完美融合的结晶。依托盘锦独特的地域与资源优势,学校为学生创造了体验非遗文化的机会与空间,将芦苇画引入到日常的教学课程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盘锦地域文化,激发孩子们对盘锦地区特色手工艺的探索欲望。
一、芦苇画的艺术特色
芦苇画同剪纸和布贴画皆属民间传统剪贴艺术的范畴之内,其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平面式苇画和浮雕式苇画两种。两种艺术形式在制作工艺中存在细微的变化,由此产生的艺术效果也各不相同。
1.平面式苇画
平面式苇画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拼摆方法,将画面中各物体的主要部位拼凑成型,呈现的画面平滑完整且极具概括性。(图1)
2.浮雕式苇画
浮雕式苇画采用叠加贴装的方法组合物体,使贴合后的画面更加立体真实,浑然天成。此艺术形式的技术手段较为复杂,需要在制作中分析明暗关系、前后关系等诸多因素。(图2)
基于参与苇画制作的学生情况各不相同,将平面式苇画规划为低年龄学生的主要项目,而技术性较高的浮雕式苇画则主要提供给年龄较长或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尽管芦苇画两种类型各有特点,但制作的工艺流程也是大同小异。
二、芦苇画的制作工艺
芦苇画最早起源于明朝初年,主要是采用芦苇的主茎制作出简单的场景。发明于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尝试利用火烤的方式改变芦苇颜色,形成深浅不同的苇片进行拼贴。盘锦苇画传承人在继承前人苇画技艺的同时,融入赋有地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创作出既古朴又新奇的民间艺术品。
根据工匠的制作工艺流程,结合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在保留整体流程的基础上简化工艺,主要的体验环节包括以下阶段:
1.初识苇画原材
最适合作画的原材是柔韧的蔫苇。这种蔫苇轻薄且韧性极好,易于剪裁、整理、造型,苇面颜色泛白、纹理平整细腻,适合熨烫上色,是制作苇画工艺品的上乘原料。接着,将包裹在最外侧的苇叶逐一去除,留下内部光滑、直立的苇秆。使用剪刀将挑选好的苇秆分段,剪掉苇秆两端的硬结,留下中间部分。
在这个学习阶段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芦苇,如质地坚硬或过于柔软的秆,旨在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挑选适合制作苇画的“蔫苇”。
2.熟用苇画工具
(1)裁剪熨烫
将裁剪后的芦苇浸泡在水中半小时,双手可搓揉苇秆使其搓洗干净且充分吸收水分。沥干变软的苇秆,用剪刀将其剖开,一并去除秆内的苇瓤,将其铺平展开。使用老式电熨斗高温熨烫苇秆,经过反复熨压卷曲的圆筒逐渐变成一张平展的芦苇片。
(2)绘制精剪
拥有一幅画面完整的底图,才能绘制出更加精美的艺术作品,传统的苇画创作皆为手艺者们手工绘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阶段的电脑绘图省去手绘底稿诸多繁杂工序,显现出自身优势。根据绘制完成的底图进行部件分解,挑选颜色相近的苇片,粘贴覆盖在分解图纸上方。裁剪并收集透印出底图纹样的芦苇片零件。
(3)烙绘拼贴
芦苇画制作过程中熨烫烙绘是极其重要的环节之一,苇画中物体的明暗变化都是利用烙铁烫烙表现。熨烫的时间长短、力度大小都是影响苇片熨烫的主要因素。技艺娴熟的手工艺人采用勾、点、皴、染四种烙烫手法,由此产生碳、焦、深、褐、淡五个色调层次。烙绘的线条需要与苇面自然纹理的方向统一协调。
精致的画作不仅包含了画品本身,更需要有巧妙的构图和精良的后期装裱。制作好的零部件按照底稿的具体样式,拼贴组合在一起,最终固定在相框中的绒布上。
学生通过在课上观看苇画艺人的制作视频(或现场连线盘锦非遗传承人),能够清晰地了解制作苇画的基本流程,经选料、分类、切割、压平、雕刻、编织、烙烫等多种传统工艺制作而成。前期的工作主要包括选稿、定稿以及纸上的描制线稿,接着是重要的中期工作,选苇和粘贴裁剪好的芦苇是关键的一步。根据线稿的形状进行剪切,完成最后的拼贴组装工作。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熨斗、剪刀、白乳胶以及电烙铁等主要作画工具,会进行单独重点标注。
3.探索苇艺乐趣
理清作画顺序后,学生们可利用设计完成的画稿,亲身体验苇画工艺的制作过程。这一阶段中,提供已经裁剪好的芦苇片,并且为低年级学生準备深浅不一的芦苇,方便熨烫上色,为后期组装立体苇画做好铺垫工作。
结语
盘锦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芦苇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盘锦芦苇画也以其精湛的手工技艺、独特的设计创意以及多样的表现方式受到省市内各界人士的认可和青睐。我们以校内授课的方式,向学生传授芦苇画工艺,让这项传统手工技艺得以积极的传承下去。这不仅是手工工艺的学习,更是深厚文化的传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20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