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代内部审计职能定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何宝印

  
  摘 要: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石之一,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内部审计部门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便是精准定位自身的职能。据此,通过探讨新时代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推动审计更好服务于企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内部审计;职能定位;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1.061
  0 引言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如何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成为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高标准高质量发展俨然成为主旋律。对于微观层次的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石之一,也不妨停下脚步来思考一下新时代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转型,才能更好更有效服务于企业高质量发展。
  内部审计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适时对内部审计定义进行多次修改,每一次定义的修订都伴随着审计职能的发展和完善。当然,不论定义怎么修改,审计的监督职能始终是内部审计的灵魂。我国审计署新出台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也明确了内部审计是“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首要职能是监督职能,是“监督主导型”内部审计。不得不承认,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发挥其他职能比如评价、建议等职能的基础。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时代,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信息披露制度的逐步完善,监督主导型内部审计因其职能定位上的局限性与缺陷,为履行审计职责带来诸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当前已经到了转型的岔路口,只有进行转型并把握好转型关口,才能真正有效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1 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现状及原因
  1.1 内部审计职能定位缺陷
  当前,企业内部审计为监督主导型,即监督作为首要职能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一方面,监督主导型内部审计决定了审计监督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情况往往是,由于审计人员把握不好履行监督职能的“度”,过多过频繁参与其中容易把自己推向被审计方的对立面,在对立环境下,由于被审计方存在抵触心理与情绪,会隐瞒问题或不及时提供资料,审计难度加大,形成“拉锯战”“内耗式斗争”,审计效率低。另一方面,监督主导型内部审计,容易造成业务部门过于依赖内部审计,滋生“保姆式”服务,审计“越界”,或者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影响审计的独立性与审计职责的履行,职能定位存在缺陷。
  1.2 独立性不强
  独立性是审计的本质特征,也是审计工作的灵魂。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主要有几点:一是内部审计存在于企业当中,是企业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机构由企业管理层领导,审计机构人员配置、待遇、调动以及审计费用等方面都取决于管理层的决定,审计工作实施计划需经管理层审批。内审机构与企业有天然的联系,内部审计本身依附于企业生存、发展,很难做到完全独立。二是从内审机构自身看,审计制度建设不够完善、执行力不强,导致内部审计监督、评价及建议等职能不能独立、充分地发挥作用。另外,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是影响审计独立性的重要内在因素,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不过硬,审计工作将难以顺利开展,或者开展工作毫无创新和突破。三是从审计项目本身看,审计内容、问题定性等方面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受制于人,独立性受到影响,使审计“有劲却使不上”。
  1.3 模式固化,创新不强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内部审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能。当前,由于内部审计职能定位缺乏前瞻性,国企内部审计模式几乎已经固化,从制度上、理念上和技术手段上都难以进行突破与创新。在模式固化的情况下,审计人员按部就班,怠于创新,沿用老一套的审计模式完成工作。模式固化从形式上看,是切实可行的工作标准,很难说它哪里出问题,但实质上,模式固化是糖衣炮弹,它使审计人员在标准模式的温床中潜滋暗长惰性,放弃创新,停滞不前,进而把我们远远抛在落伍的行列,与高质量发展要求格格不入。
  2 内部审计职能定位的探讨
  新时代内部审计要有新作为,最重要的是定位内部审计的职能,履行好内部审计职责,推动审计高质量发展,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2.1 推进内部审计职能转型
  一是释放监督主导型审计模式压力,将内部审计“去监督化”。改变内部审计监督痕迹过重及“内耗式”的监督窘境,“去监督化”便是很好的途径。去监督化,不是不要监督,而是根据环节或节点来选择监督、实施监督,不是全面参与监督,而是阶段性、环节性、有选择性地进行监督,监督不具有强制性。只有这样,才能扭转审计监督痕迹过重的局面。另外,弱化职能中的矛盾引发点,加强利益共同点,使内部审计部门更容易为被审计方接纳,才利于内部审计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二是“解放”内部审计,杜绝审计人员身兼“裁判员”与“运动员”现象,建立干预审计工作行为登记报告制度,确保审计人员依法独立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2.2 增强内部审计独立性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并不是单一的存在,企业内部审计要有独立性,应同时在制度、人及审计自身上下功夫,做好这几点才能有效增强内审独立性。一是健全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完不完善是企业内部审计职能能否有效发挥的主要原因。针对当前不足,可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对内审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实现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由“监督主导型”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二是强化内审人员技能培训。重点要提高内审人员的风险管控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提高内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及时洞察企业运营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合理準确的审计建议,更好地为企业发展献策献力。三是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独立性是审计的根本特征,没有独立性,审计工作受到影响,审计工作难以开展,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指组织架构上、组织业务上的独立性,使内部审计活动能够独立、客观、公正地进行。企业管理层应给予内部审计机构更多的自主权、减少对审计活动的干预,并确保任何人、事不能影响、威胁到其履行职责,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内部审计作用才可能得到有效发挥。   2.3 增强内部审计的创新性
  审计创新是实现审计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力,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打破固化模式,推动内部审计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1)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服务发展。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引领发展,我们只有适时更新观念,才能适应发展需要。首先,审计不是单纯的与财务相关的活动,应从单一的财务收支查错纠弊向如何实现企业增加价值转变,从“为管理进行审计”到“对管理进行审计”转变。其次,审计层次上,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发挥新时代审计在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围绕高质量发展精准发力。当前,内部审计现有精力主要放在日常业务审核、过程监督上,在新时代背景下,提高审计层次,内部审计应依托审计独立性特征,从企业高质量发展全局的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掘工作着力点,发挥审计作用。可结合国家重大政策落实情况、高质量发展情况实施专项审计,高起点高层次实施审计。再次,把审计重点从查找问题向调查了解、分析研究及成果利用等方面转移。按“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的原则,在推进审计全覆盖的同时,加强专项审计和专题性审计调查。最后,从重视审计整改向审计整改与成果应用并重转变,推进审计整改结果报告制和责任追究制,对查出的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制定整改台账,明确责任部门,确定整改期限,严格整改标准,把整改工作作为大事要事抓紧抓实,确保整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2)推进在线审计应用,创新审计技术方法。在线审计的有效运用,带来了审计技术方法上的创新。一是转化了部门职能,提升业务价值。在线审计实现了对审计对象数据的全面掌控,既包括静态数据也包括了动态数据,审计人员可以从风险管控角度,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全方位动态的风险审计,实现审计关口前移。审计部门职责向事前评审、事中介入、事后评价转化,有选择地开展监督,由监督主导转向监督与服务并重。二是整合被审计单位数据资源,全面掌控被审计单位。对于被审计单位业务数据、历史信息在系统平台内进行统一管理,包括财务数据、工程全流程数据及历史信息等,使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有关数据了然于胸,能够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业务。
  3 结语
  重新定位审計职能,不断增强审计独立性,与时俱进创新、变革审计模式、技术方法,推进内部审计高质量发展,促进内部审计更符合新时代企业发展要求,才能发挥新时代审计在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彩荣,朱峰.基于价值链视角的内部审计职能定位[J].审计广角,2016,02(05):115-117.
  [2]张微康.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定位的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17.
  作者简介:何宝印(1983-),男,广西靖西市人,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审计专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859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