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放过自己才能好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月末部门发奖金,毫无疑问,又没有同事金凡什么事,就他那垫底的业绩,不倒扣都不错了。会后,金凡一脸愤青模样地握着拳头跳上椅子大喊道:“我要节食一个月,尝尝饥肠辘辘的滋味,让自己长点儿记性!”这举动把大伙儿逗乐了,有人打趣他:“没必要这么惩罚自己,要是节食再把身体搞垮了,下个月又得垫底。”大家嘴上虽这么说,但心里也都明镜,以金凡那吃货属性,是不会真节食一个月的,或许自我惩罚的举动能让他心里好受一点儿吧,但不知道是不是真能从此长点儿记性。
  顾宇
  聂宏斌  心理咨询师
  金凡的举动让我想起了前不久来寻求心理咨询的一位单亲妈妈。她和丈夫离婚后,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这让本就拮据的日子更加捉襟见肘。
  为了弥补家庭破裂给孩子带来的亏欠和心灵损伤,她每天打三份零工,停用了几乎所有护肤品,一天只吃一顿饭,甚至一年都不添置一件新衣服。她决定用这些极端的方式来鞭策自己更加努力,偏执地认为只有自己过得苦,孩子的生活才会越好、越幸福。结果长期节食让她的身体越发无法承受高强度的工作,无心装扮也让她在职场和情场上错失了不少良机,工作和生活越来越糟。
  不难发现,金凡和這位单亲妈妈有一个共同点:当他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无一例外选择了自我惩罚。
  自我惩罚是一种试图提升自我掌控感或约束感的生理机制,对很多人来说,自我惩罚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规范机制,囊括了一系列行为——从最简单的缩短休闲娱乐时间,到严重的以尖锐的物体划伤自己,甚至是更加极端的自我伤害行为……试图用这样的方式来避免一些可能让自己更加不适的后果或感受。
  研究表明,自我惩罚的产生可能与个体的低自尊、低自信有关。美国心理学家伍德等人在2009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当低自尊、低自信的人心情低落时,他们往往会更缺乏动力去尝试改善自己的心情,于是会刻意维持、甚至进一步加剧自己的不快感,例如长时间看一些悲剧电影、反复循环播放某首苦情歌等。
  从心理学角度看,金凡们的行为也是低自尊、低自信群体对自我认知的验证过程。在早期他们与外界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缺乏自信、不接纳自己、自尊心较低等负性的自我情绪认知。为了避免自我认知失调,他们就更加期待外界对自己的评价与自我认知是相符的。即便是通过自我惩罚的方式,即便这些认知也同样是负性的。
  自我惩罚还可能与个体缺乏对生活的控制感有关。控制感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当人失去了控制感可能表现出悲观、抑郁甚至是绝望。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控制自己的内心意愿,还要对外界风险进行有效把控。两者相较而言,显然我们更容易掌控内心意愿。因此,当我们对身边的事物失去控制时,为了弥补控制感缺失,就会将更多精力集中在控制自己的情绪上,例如持续地将自己的情绪保持在负性水平——自我惩罚。
  虽然自我惩罚是一种自我规范机制,没有明确的对或错的评判,但可以确定的是,长期使用或不合理使用,势必会对身心造成伤害,更何况在旁人看来“己不自重,人亦辱之”。
  生活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规避自我惩罚,这就需要清楚自己惯用的自我惩罚方式,并在这些行为或心理出现前,有意识地克制。我们也应该认清自身与外界、内心趋向之间的关系,对自我惩罚行为和想法背后的动机进行探讨和反思,找出动机产生的原因,才能找出更积极的方法来缓解内心的苦楚。我相信每个人都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只是需要让自己尝试更多的可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879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