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邱丹萍

  摘 要:为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及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众多高校推行学分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学分制的实施给高校教学管理带来挑战,据此,结合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学分制下教学管理工作对策,为教学管理工作主动适应学分制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管理;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4.083
  学分制是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在18世纪末起源于德国,随着美国哈佛大学于1872年确立选修制后,很快在欧洲各国高校流行。我国于1918年由北京大学实行的“选科制”,标志着学分制正式推行。经过长年发展,随着社会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推动,我国高校教育不断深入改革,学分制的浪潮在高校中广泛铺开。
  1 学分制概述
  1.1 学分制概念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学生学习计量单位,学生按照培养计划修读并在弹性学制内达到学校毕业要求则获得毕业及学位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通过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打造多样化人才,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及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
  1.2 学分制特点
  (1)自主选课制。
  区别于学年制下固定的课程安排等情况,选课制作为学分制的基础,更加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突破了年级与班级的传统概念,学生获得一定程度上的学习自由。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发展方向,自主选择、自主设计教学计划,进行跨专业、跨年级、跨学院、甚至跨学校自由选择老师、课程、上课时间等。
  (2)弹性学制。
  弹性学制最大的特点是学习年限具有伸缩性,在满足学校毕业要求的情况下,学习较好的学生可争取提前毕业,缩短年限;也可以在允许时长内选择休学创业等实践,放慢学习进度,推后毕业时间,延长年限。弹性学制将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使学业规划更贴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
  (3)导师制。
  导师制可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和导学导向的重要作用。学分制下,学校为每位新生分配导师。导师既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包括思想引领、专业能力提升、思维锻炼、学业发展、职业规划等。在校期间,学习指导尤为重要,比如指导学生根据培养方案,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及规划,自主选课,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4)学分制收费。
  学分制收费作为学分制的配套措施,区别于学年制是按照每学年固定学费收费,学分制收费是按照专业学费及学分学费进行收费。专业学费是根据不同专业收取的年度学费,学分学费则是按照学生每学期所选修读的课程学费数进行收费。学分制收费有利于学生在充分自主选择权下增强课程选择、学习的责任感。
  2 学分制下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观念有待转变。
  学年制的教学计划固定,学生无自由选择选课的空间,只需在规定年限内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学习即可。教学管理人员则在每学期按照培养方案将课表安排好、组织好教学工作,管理相对简单。但在学分制下,学生有自由选课的权力,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制定课程计划;课堂从行政班的固定学生群体变为来自跨班级、跨专业、跨院系的学生等,这些情况给对学年制的管理经验提出了挑战。因此,为了适应学分制之下的教学状态,教学管理观念需转变。
  (2)教学管理工作方法待改进。
  学年制之下,课表安排、教学计划、教学模式等教学工作较为固定,教学管理人员每学期只需按照固定流程重复工作。在学分制下,教学管理各个环节均处于动态变动之中,教学计划、管理方式等需按照学生个体情况执行,具有师生活动范围广泛、需求个性化、信息量大的特点,教学管理问题复杂多变,这对教学管理提出更高的挑战及要求,使得教学管理工作方法需做相应调整。
  (3)教学管理工具落后。
  学年制下,许多教学管理工作由教学管理人员有条不紊地人工操作进行即可,对管理工具的信息化、技术化需求不高。但在学分制背景下,教学管理人员工作量及工作压力大幅度增加,除了完成学校、学院、师生等服务对象的多样要求外,还需完成动态变化中事务性工作,如课程安排、考务安排、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等,这些需要强大的系统支持才能保障各项事务有序、高质进行。教学管理事务繁多且要求细致,亟需现代化技术支持,以此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
  (4)教学监控评价体系不健全。
  学生选课方面,在学分制下,学生拥有自由选课权力,经过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发现学生存在选课态度不端正的情况,比如,学生会选择管理较松的课堂、较容易通过的课程、上课时间较紧凑的教学班等。此种情况下,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学科体系分离的不良影响。评教方面,在学生选课动机可能不端正的情况下,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并不是基于课程质量及教学能力,而是教师管理是否严格、课程成绩高低来评教,使得评教结果过于主观,缺乏客观依据,有失公允,不利于激发教师教学热情。
  (5)学生管理尚未成体系。
  学年制下的学生管理是以行政班为单位,学生的教学计划基本一致,辅导员便于开展思想教育等引导工作来辅助教学工作的开展。学分制下,打破了班级概念,且学生课程计划各异,学生分散,不仅给任课教师带来管理不便,也加大了辅导员工作难度,存在管理疏漏,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容易出现逃课、违纪等不良现象。
  3 学分制下教学管理工作对策分析
  (1)转变教学管理观念。
  在学分制下,教学管理者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更应该是服务者。教学管理人员需将纷繁复杂的工作进行梳理,掌握规律、精心组织、认真安排,深入贴合教学过程,分析实际情况,做好前后铺垫,保障教学工作在动态之下有序长效进行。对于学生反映的问题,需给予耐心解答并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通过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做好课程规划;对于教师,既需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也需要关注课堂情况、学生反映等,做好中间沟通桥梁及教学后勤服务。教学管理人员需根据学分制的特点创新观念,由主导向服务转变,提高服务意识,帮助师生进行日常学习及教学活动,辅助教学顺利开展。
  (2)教学信息化建设。
  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工作复杂多变、任务量剧增,如依靠传统人工操作,不仅效率低下,失误率也较高。为了确保工作有序且可回溯,学校应该通过建立全校互联的数据库、自建或购买教务系统,对接收费系统,以此满足选课、考务、学籍、收费等需求,打造信息化、技术化地教学管理系统来支持学分制的运行,使得学分制下的教学工作更具科学性。
  (3)建立有效教学评价机制。
  学分制出发点是不仅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同时也有利于教学的发展,比如通过学生选课、评价情况来客观激励教师创新进步。鉴于学生评价可能存在片面、主观的情况,可以建立由学校、院系、同行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组成的多层次教学质量监督小组,配套客观全面的制度体系,开展关于课程建设、教学质量、教学资源配套等方面评价,并做好反馈机制,激发教师教学质量提升及院系教学管理进步。
  (4)建立多维的学生管理体系。
  学分制下的学生学习计划具备个性化,不同学生的课程安排各异,学生的分布及时间较为分散,导致学生管理存在更多挑战。为顺利开展学分制下的学生工作,做好教育引导工作,需根据学生工作实际,将具体内容进行细化,通过联动学工部、教务部、导师、辅导员,进行多维互动、加强指导,建立四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形成多方融合的管理模式。
  高校推行学分制,既是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也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高校而言,學分制的实施转变了学年制的教育思想,优化了教学资源配置,也提升了高校办学水平,在人才培养上更符合时代及人才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萍.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应对[J].惠州学院学报,2019,(02).
  [2] 冯新.完全学分制下独立学院教学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亚太教育,2015,(15).
  [3] 许淋萍.浅析民办高校学分制改革——以H学院学分制改革为例[J].纳税,2018,(29).
  [4] 刘一.学分制条件下院系教务管理工作转变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897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