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校企合作的百年足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国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在民族危亡时产生,伴随着民族救亡图存和社会转型历程,持续不断地探索前行,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推动经济蓬勃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860年
  萌芽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伊始,伴随着洋务实业的创办,大量实业学堂兴起,以弥补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实业人才的匮乏。张之洞、张謇、周学熙等本着“实业兴国、教育兴国”理念,开展了丰富的实业教育探索与思考,催生了中国产教结合的萌芽。
  此时的产教结合在模式上主要通过工学并举、勤工俭学的模式展开;在内容上开始有组织、有规模地传授工业化生产知识和技能;在组织管理上以实业学堂、实习工厂为主要实施形式。
  1927年
  红色实践
   1927年后,革命根据地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并兴办了一些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红色政权的巩固需要大量懂生产、有知识与技能的人才。1939年,毛泽东盛赞延安等地学校青年实行生产劳动与工农相结合的做法,体现出了“一面工作,一面生产,一面学习”“发展人民的与机关部队学校的农业、工业、合作社运动”。边劳动边学习成了该时期的主要特色,在另一个侧面为产教结合从劳动与教育结合角度做了新探索。
  1950年
  缓慢发展
  校企合作的概念,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组织的“两弹一星”实验。当时以“两弹一星”研究为代表的军工实验,通过实行校企合作攻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生产实践,开始迈出了与企业合作的步伐。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校企合作,具有浓重的时代特点:首先,合作目标是为了打破“封锁”,解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其次,合作只能根据国家调配计划,不能按着市场需求来。这一时期,校企合作发展比较缓慢。
  1980年
  探索
   20世纪80年代,校企合作得到真正重视并且广泛開展。自邓小平同志提出“现代经济与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后,校企合作,尤其是双发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作为一种能够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过程转化的一项重要措施和手段,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引发了学术界对校企合作理论的研究,以及在实践上对校企合作有效形式的不断探索。校企合作开始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1990年
  步入正轨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校企合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于1991年在上海成立。国家经贸委、原国家教委、中科院于1992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以此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步伐。
  在此之后,我国的校企合作正式步入了正轨,迅猛发展起来。在这一时期,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成长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各地兴起了高新技术科技园,企业与高校之间密切稳定的交流合作,促进科研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
  21世纪
  新阶段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高新技术的生产和发展,校企合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校企合作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本着自愿互利、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广泛的合作。校企合作的特征是市场拉动,同盟结合,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为主,表现形式更加灵活,合作层次更加深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951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