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提要] 外出务工已成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发展,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高效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2013),采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PSM),实证研究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从未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相比,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在二三产业就业的概率更大,更具有就业优势。
   关键词: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3月3日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进入中低速度增长阶段,就业形势持续严峻,再加大城市纷纷制定人口控制目标,导致被迫返乡的农村外出劳动力规模明显上升。而且随着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越多的农村外出劳动力愿意从城市回流农村。那么,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返回到农村后,就业选择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本文利用CHIP2013年数据,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法,实证研究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的影响,并提供相应建议。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伴随着农民工的返乡现象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外出务工对农村劳动力发展的影响,已成为政府关注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国内外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影响上。
   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层面出发,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外出务工会对农村回流劳动力的非农就业产生影响,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劳动力更倾向于选择非农就业。Dustman(2002)通过建立回流决策理论模型,实证发现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劳动力更倾向于选择非农自雇就业。殷江滨等(2012)运用农户调查数据,通过构建Logistic模型,实证发现劳动力通过外出务工实现了人力资本的积累,更倾向于选择非农就业。蒋莹莹(2019)使用2014年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外出务工经历有利于促进回流劳动力进行非农就业。且非农就业倾向主要包括工资性就业和自雇性的自由职业。
   从农村劳动力的自主创业层面出发,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回流者更倾向于自主创业。Piracha等(2010)对回流移民研究后发现,与当地未外出务工者相比,回流者更有可能成为企业家。Wahba(2012)研究发现回流者更倾向于从事自主创业活动。而国内已有的研究对外出务工经历是否会促进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还未形成一致的结论。白南生等(2002)通过对四川和安徽两省回流劳动力进行调查后发现,劳动力回乡后从事非农产业的比例仅为2.7%,这一比例和未外出务工的农民相似。石智雷等(2011)利用在湖北省恩施州进行的抽样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外出务工经历使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能力增长,更倾向于自主创业。刘云刚等(2013)通过调查后发现,农村回流劳动力更倾向于从事与外出打工时的就业行业相关的创业活动。刘新智等(2015)利用518户创业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和多元选择Logit模型,实证发现外出务工经历提升了农民工的创业识别能力,对其创业行为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周广肃等(2017)利用CHIP2007年数据,实证发现外出务工经历会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徐超等(2017)借助CHIPS数据,研究发现与未外出务工的本地农民相比,有过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民工自主创业的概率更大。秦芳等(2018)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5年数据,发现省外务工经历能显著提高家庭创业的可能性。蒋莹莹(2019)使用2014年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回流劳动力与留村劳动力在回乡创业上并无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探究外出务工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影响的研究还较少,很多研究所用的数据缺乏代表性,且内生性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本文使用CHIP2013年数据,更具有全国代表性;利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内生性和选择性偏差问题,使估计结果更有可信度。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本文使用CHIP2013年数据,样本覆盖了从15个省份126城市234个县区抽选出的18,948个住户样本和64,777个个体样本,其中包括7,175户城镇住户样本、11,013户农村住户样本和760户外来务工住户样本。因为本文研究的是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的影响,因此仅选取农村住户样本。
   根据研究目的,本文对所用数据做以下处理:只保留年龄在16~65岁的样本,剔除正在读书的学生以及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样本;剔除个人信息如年龄、婚姻状态、性别和文化程度等存在数据缺失的样本;剔除缺失关键变量及包含明显错误的样本。
   (二)变量选取。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就业选择,通过农村劳动力选择在第几产业就业来衡量,选择第二、第三产业取值为1,选择第一产业取值为0;核心解释变量是外出务工经历,即“是否曾外出务工过”。其中,有外出务工经历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其余为反映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地区特征等的控制变量。
   (三)实证模型。由于个人是否曾外出务工并非外生决定,有外出务工经历的群体可能在个体特征上具有自我选择性。一些因素可能既会决定个体是否外出务工,又会影响到就业选择。如果不加以控制,结果可能会有偏误。因此,为无偏地估计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影响的净效应,本文采用PSM进行估计,以控制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和选择性偏差问题。首先,我们用Logit模型来构造外出务工经历的倾向性得分函数,然后据此进行匹配。本文将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地区特征等变量作为倾向性得分匹配依据,计算倾向性得分。依据是否有外出务工经历将所有个体分为两组,然后根据倾向性得分对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劳动力个体和无外出务工经历的劳动力个体进行匹配比较。
   其次,根据倾向性得分,使用半径匹配方法加以匹配,并对匹配后的样本进行平衡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进行匹配后,绝大多数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村劳动力样本(处理组)找到了可匹配的无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村劳动力样本(控制组)。匹配后各变量的标准化差异较匹配前均有较大幅度下降,準偏差均小于10%,样本选择偏差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消除,使样本变得更适于比较。(表1)    最后,估计外出务工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的平均处置效应,结果如表2所示。本文采用半径匹配法,分别计算匹配前后两个群体的平均就业选择概率,并计算出两组之间的平均差异,用ATT表示,就是我们关注的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的影响。(表2)
   结果显示,匹配前的ATT值为0.072,匹配后的ATT值缩减到0.048,在控制了选择性偏差后,外出务工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的净影响为4.8%,在p=0.01的概率水平上显著。这表明外出务工经历会显著地提高农村劳动力选择在二三产业就业的概率,在匹配消除个体特征差异后仍然稳定。为了考察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本文还利用核匹配法和最近邻匹配法进行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倾向值匹配估计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总体而言,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在二三产业就业的概率更高。
   四、结论及启示
   本文首先回顾了外出务工经历影响农村劳动力的相关文献,然后利用CHIP2013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研究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没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村劳动力相比,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劳动力选择在二三产业就业的概率高4.8%,具有显著的经济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外出务工已成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外出务工经历使农村劳动力积累了大量的资本、知识、技术和经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其不再局限于从事农业生产,更有能力选择在二三产业就业,从而获得更好的个人发展,进而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和回流,为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提供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使其在外出务工时积累的物质和人力资本转换为就业优势,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Dustmann,C.andKirchkamp,O.Theoptimalmigrationdurationandactivitychoiceafterre-migration.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2002.67.2.
  [2]殷江滨,李郇.外出务工经历对回流后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基于广东省云浮市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9).
  [3]蒋莹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历对其返乡就业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9.
  [4]石智雷,杨云彦.外出务工对农村劳动力能力发展的影响及政策含义[J].管理世界,2011(12).
  [5]刘新智,刘雨松.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户创业行为决策的影响——基于518份农户创业调查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5(6).
  [6]周广肃,谭华清,李力行.外出务工经历有益于返乡农民工创业吗[J].经济学(季刊),2017.16(2).
  [7]徐超,吴玲萍,孙文平.外出务工经历、社会资本与返乡农民工创业——来自CHIPS数据的证據[J].财经研究,2017.43(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954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