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莫扎特性格、经历对其音乐风格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莫扎特的音乐风格和他的性格、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莫扎特的音乐风格,本文根据他一生的主要经历和能表现它性格的一些书信来分析他隐约风格产生的根源。
  【关键词】莫扎特;音乐风格;奏鸣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起初喜爱莫扎特的音乐,是因为他的音乐会让我在苦闷中感到美好,让人在寒冷中感到温暖,在污浊中感到清晰,在成人的世故中感到童年时的纯真。这么多感情变化的同时,思考是什么让这看似简单的乐谱背后有着如此优美动听、感人肺腑的旋律;在不断地想象这音乐背后的这个人,想去了解他的性格,追寻他的经历。莫扎特一生经历了无数欢乐和痛苦的人生体验,从生命诞生到终结,是十分特殊的一生,他的创作和生活似乎是截然相反的人间喜剧,从他的书信中可以看出他在忍受痛苦的时候仍然在唱着欢快的歌。
  莫扎特出生一个音乐世家,父亲莱奥波特是很有名气的作曲家和小提琴家。莫扎特幼年时就以神童的面目出现,他3岁时就开始弹琴,4岁时便可准确无误地弹奏短小乐曲,5岁能谱写小品。与此同时,他在父亲指导下学习拉丁语、意大利语、法语、算术及许多音乐知识。他6岁时进行第一次旅行演出,7岁时开始第二次,即那次为时三年半的巡回演出(他到过巴黎、伦敦、阿姆斯特丹,在返程中途径日内瓦、洛桑、伯尔尼、苏黎士、温特图尔、沙夫豪森)。14到17岁,这期间他已经在持续不断地谱写歌剧、交响曲、弥撒曲、四重奏等,并在欧洲各宫廷里演奏,而且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他的父亲在1762年1月,在维也纳时这样说:“所有的女士都喜欢我的小儿子。”一年以后,经过凡尔赛时,尊贵的王妃、公主竞相亲吻小莫扎特,玛丽· 莱神慈斯卡皇后在餐桌上亲自喂鱼给他吃。由此可以看出,莫扎特在小的时候就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是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幸福的小男孩。童年的这些经历和成就使他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自信心,有时甚至变成一种骄傲的自信,可以从莫扎特的书信中充分了解这一点。有个朋友对他说(1781年6月2日)“萨尔斯堡总主教认为你浑身上下都是骄傲”。而莫扎特是这样回答人家的:“使人高贵的是心,我不是伯爵,但也许我的灵魂比伯爵高尚的多,当差也罢,伯爵也罢,只要侮辱了我,他就是一个坏蛋。”他还在1782年8月2日的信中说“高尼兹亲王对大公爵提起我的时候说,这样的人世界上一百年才能出现一次。”由此可见,莫扎特对自己拥有着强烈的自信,这自信成为他生命中一股巨大的情绪,这股情绪也是产生他作品风格的重要支点。人在对自己有信心的时候,精神往往是健康向上的,心情往往是快乐的,感觉自己的生命是美好的。
  除去那种带有些骄傲的自信外,能看到的就是他善良天真的性格。莫扎特非常地活泼,总是爱笑脸迎人,有时就像个孩子。他喜欢流泪、喜欢傻笑、喜欢做出一些疯疯癫癫的事情,还有一股永远的兴高采烈的劲儿。无论对什么都大惊小怪,感觉好玩,老是在不停地活动、唱歌、蹦跳。他在1769年的信中说“我简直乐死了,因为这次旅行太好玩了……因为车厢里热的很……因为我们的马夫挺好,只要路稍微好一些,他就把牲口赶的很快。”有时还愿意做一些粗俗,但不缺德的恶作剧,说些挺无聊的话,让自己狂笑一阵。他时时刻刻都流露的温情有时就像女人一样。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道“我们结婚的时候,我妻子和我都哭的像个泪人一样,大家都为之感动,跟我们一起哭了。”也就是他性格中这些固有的因素,使他的作品里充满了轻松明朗的气氛。
  莫扎特的天性是快乐的,所以他音乐的总体风格也是快乐的。可是他的生活却像是他乐极而泣的眼泪。莫扎特的生命是短暂的,他这短暂的一生却又是坎坷的,那是一场无休无止地跟贫困与疾病的斗争。莫扎特在他21岁时与亲王兼大主教决裂,并辞去了工作,到维也纳居住。他想到维也纳宫廷里谋求各固定的职位,可是在7、8年后才能得到,平时只能靠教学和演出谋生。为了婚姻他跟自己的父亲决裂,至死没有恢复感情。婚后他的生活又有了无穷无尽的烦恼,九年之中搬了12次家,再加上莫扎特和他的妻子都不善于理财,使他不停地游走在当铺与高利贷之间。他经历了失去父亲、母亲的哀痛,1786—1789年又有4个孩子夭折,最后,他在36岁时就过早的去世,现在连他的墓都找不到。这些因素也构成了莫扎特生命的悲剧,使他的生命中有了忧伤和痛苦,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体会到。我们知道莫扎特很少用小调来创作。他的41首交响曲只有两首是小调的;27首(实际上是24首)钢琴协奏曲中只有两首是小调的(k.466和k.491);18首钢琴奏鸣曲也只有两首是小调的(k.310和k.457),这些用小调创作的作品就显示了莫扎特的另外一面,强烈的戏剧冲突与内心深处的伤痛,例如《A小调钢琴奏鸣曲》(k.310)。如果是一个稍有点音乐常识的人刚一听这部作品时不一定会想到这是出自莫扎特之手,因为这不奏鸣曲充满了强烈的戏剧性和痛苦,是莫扎特首次以正式严谨的形式来表达他个人强烈、激动的情感。这多少超越了他的风格,而更接近于贝多芬的世界。有人认为他是悲剧性的,绝望的,忧郁而又热情的,这种哀痛和绝望在莫扎特明朗的天空中无疑是一片乌云。这部奏鸣曲是莫扎特1778年初夏在巴黎完成的。所以这首奏鸣曲也被称为《巴黎奏鸣曲》。1778年是莫扎特一生中情绪波动起伏比较大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他的母亲去世了,他经历着再也没有妈妈的困惑。这首奏鸣曲也是作于他母亲客死巴黎以后,当他母亲生命危在旦夕之际,他只为两件事祈祷,“让她安乐的死去吧!给我力量和勇气吧!但愿上帝能听到我虔诚的祈祷……。”这首奏鸣曲背后的隐痛、谦卑正好反映了莫扎特复杂的心情,也预示了丧母这一意外变故在他心里产生了紧张感。作品里充满了哀伤、黯黑的悲剧情绪。第一乐章的发展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持续出现的低音、尖锐不和谐的二度音程给人一种压迫感,令人怦然心动,音乐之间充满了灰暗的张力,这是在莫扎特作品中很少见到的。它表现了莫扎特低沉的、狂热的思念,压抑的、悲哀的还有些畏惧的心情。乐曲中的表情几号有几次从最强(ff)到最弱(pp)的变化。如此大的力度对比更是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很难见到的,如此大的起伏也体现了莫扎特激烈的心理活动。第二乐章虽然也有慰藉的效果,但是接着又向狂暴和焦虑的音型发展,向第一乐章绝望的情绪靠拢,这也表现了莫扎特复杂的心理变化,最后一个急板乐章以一个令人窒息的音效走向开始和收尾,在效果上它几乎是疯狂的,散发着无奈和孤清的冷意,阴暗的情緒得到了强化。总之,这首奏鸣曲体现了完全和莫扎特不同的世界,也体现了他命运的多舛。但这只是他作品中极少体现的激烈情绪,在他苦难生活之后,他的大多数音乐还是保持着可掬的笑容和平静的面容。
  了解这些后开始重新体味莫扎特的音乐,在这其中听到了他那孩子气时的笑声、他温情似水时的笑声、他心花怒放时的笑声,还有他那带有悲壮意味的笑声。开始有点懂得莫扎特了,但是懂得的不是被誉为“神童”的他,而是一个有着快乐天性却又命运曲折的他。人们都说伟大的音乐作品不仅仅是给人以欢乐的感受,还应善于发觉心灵的痛苦。而莫扎特的伟大就在于他音乐欢乐的背后的痛苦,和他面对痛苦后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余京.从李贽的“童心”说看莫扎特钢琴音乐作品的性格特征[J].歌海,2007(3).
  [2]徐天维.莫扎特早期钢琴协奏曲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北方音乐,2018(24).
  [3]方冰.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创作特色研究[J].大观(论坛),2019(2).
  [4]吕丽娜.莫扎特钢琴音乐的悲情特质[J].当代音乐, 2017(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15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