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贝多芬奏鸣曲音乐风格的转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通过介绍贝多芬奏鸣曲的时代背景、音乐风格的转变等,来对这些要素进行内在剖析,集中阐述的贝多芬奏鸣曲在创作的不同时期的结构、特征等等,并且集中论述了对于贝多芬奏鸣曲来说所特有的创作手法同以往贝多芬音乐风格的转变,同时也介绍了贝多芬本人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转变;演奏分析
  一、钢琴奏鸣曲创作
  贝多芬的奏鸣曲享誉世界,在创作的过程中也进行不断的自我更新,在前人的基础上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传世名作,奏鸣曲能够打破内部的音乐规定,同时奏鸣曲自身也进行不断的完善,有了风格的转变。在贝多芬的所有奏鸣曲之中,最著名的三首:第八号奏鸣曲“悲怆”,第十四号奏鸣曲“月光”,第二十三号奏鸣曲“热情”,还有第十七号奏鸣曲“暴风雨”,第二十一号奏鸣曲“黎明”。其他很有名的还有第十五号奏鸣曲“田园”,第十八号奏鸣曲“Die Jagd”,第二十六号奏鸣曲“告别”,第二十九号奏鸣曲“Hammerklavier”,以及Op.27 No.1的第十三号奏鸣曲,虽然远远没有Op.27 No.2的月光奏鸣曲有名,但没有No.1,也就没有这首有名的No.2。贝多芬的这些钢琴奏鸣曲都是无标题音乐,这些名字都是后来的人加上去的,或多或少的不能完全反应作品的实质。
  而这些奏鸣曲名字的由来也是各有不同,他们也预示着其音乐风格的转变。《热情》的名称是汉堡出版商克郎茨起的;《悲怆》是贝多芬自己起的命名,最初就叫《悲怆的大奏鸣曲》;《黎明》是后来的评论家加的,具体出处没查到;《月光》是德国音乐评论家雷尔斯塔勃起的标题;《暴风雨》的由来是贝多芬的朋友问他其中两部作品的含义是什么,贝多芬回答让他去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暴风雨》,由于他朋友提到的这两部作品其中一部已经被命名为《热情》了,于是《暴风雨》就成为另外一部的名称。顺便说一句,《暴风雨》并不能算作作者本人给出的标题,那只是作者当时不想回答给出的一个搪塞的说法。对于音乐作品,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对作品进行诠释。
  二、贝多芬奏鸣曲速度与力度的改变
  贝多芬音乐最为重要的特点就在对于作品节奏和速度的把控。速度其实是和音乐风格和音乐特征息息相关的,这也是要求演奏者必须注重速度的均匀以及律动的均匀的必要步骤,不能过快或者过慢。这其实对于以往的音乐作品来说,是一种较大的突破,贝多芬奏鸣曲的风格的关键往往是在告诉我们,放弃束缚,回归真我。
  其次就是贝多芬奏鸣曲的力度,其幅度也相较于之前的作品大了很多,音节强弱的反差特别明显。贝多芬本人十分喜欢这种风格,所以做出了这样子的改变。由于贝多芬的音乐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是铿锵有力,所以给人们一种很大的错觉,实际上贝多芬非常喜歡运用一些弱音,串联整个奏鸣曲。此外,贝多芬还运用了之前没有运用过的高潮处理法,使得听众在不知不觉间走近奏鸣曲的世界,音乐的强弱感把控十分鲜明,采用逐渐加强的方式使得听众有了很强的带动感。
  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手法的转变
  贝多芬的《d小调第九“合唱”交响曲》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是古典交响乐领域的集大成作品。它实际上是体现了贝多芬对于英雄主义的个人崇拜达到顶峰的一个创作成果,充满了恢弘壮阔的气势,展现了作品的独特魅力,以及贝多芬奏鸣曲系列的一个独特魅力,他做出了很大的突破:1)改变了古典交响曲的局限,对作品的长度进行重新编排,全曲演奏高达70分钟;2)壮大了乐队的编制,在传统组合的基础上又加用了短笛、大鼓、钹、三角铁和低音大鼓;3)他把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慢板移到第三乐章谐谑曲之后,使第一乐章通过激动人心的旋律的发展以后,然后做哲理性的沉思,最后导人热情的终曲;4)以主题群作为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在各声部、各乐章中,主题不仅起着主导作用,还派生其他的动机和主题,以使主题之间、乐章之间密切联系,保持全曲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创作完《第九“合唱”交响曲》后,他有一些疲惫以及对音乐失去了些许灵感,但是他还是创作了《D大调庄严弥撒曲》以及6首弦乐四重奏等佳作。他在之前传统的五个乐章的基础之上,通过重唱,大合唱以及管弦乐的加入,使得钢琴曲不再单薄,他用一生对于音乐的理解,融入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之中。贝多芬晚期的6首四重奏作品更为成熟,有着复杂而精炼的结构,精制而严格的复调,丰富的情绪变化,深刻的哲理思维,并且打破了古典传统的乐章模式。
  四、结语
  贝多芬的奏鸣曲在呈示部分的两个主题对比上做到更加强烈,展开部分的发展方式也更加戏剧化,他的众多奏鸣曲风格不同,都有着自己不同方面的转变,这对于同一个音乐家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而且,贝多芬奏鸣曲在其各个不同的时期都有着不同的风格,都能够体现出贝多芬本人的音乐造诣。贝多芬的内心蕴藏著细腻、超凡、和谐、十全十美,他将音乐从贵族中带入全民化,把音乐平民化了。贝多芬从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间,肉体蒙受失聪的惨境,但在这十一年的岁月里,他的创作丰富,历史价值史无前例。他写出了人类音乐宝藏中光芒万丈的珍品。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
  [参考文献]
  [1] 孙薇.贝多芬晚期音乐风格与精神境界[J].艺海,2011,01.
  [2] 吴威威.从古典到浪漫—浅谈贝多芬和肖邦的音乐风格[J].大众文艺,2011,01.
  [3] 黄海澜.浅论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对前人赋格创作手法的继承[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87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