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个性及其音乐风格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音乐家的个性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但是也有着一定的共同之处。每位音乐家的成长经历、生活背景不同,个性性格也有所不同。不同的经历与个性往往会造就不同的音乐风格。勃拉姆斯、肖邦和柴可夫斯基的个性迥然不同,所创作的音乐作品风格也各有特色。现主要针对音乐家个性及其音乐风格进行研究。
【关键词】音乐家;音乐风格;音乐创作
【中图分类号】J616.3 【文獻标识码】A
音乐家独特而又鲜明的性格特点使得其能够动人地诠释音乐艺术上的审美,不同的性格特点又使得音乐艺术的创作风格迥然不同。音乐家的个性与其音乐创作、音乐风格、音乐演绎有着密切的关系。对音乐家个性及其音乐风格进行对比研究对于音乐创作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音乐家群体的性格特点
音乐家作为一种艺术群体其性格特点具有一定的共性。第一,内倾。年轻的音乐家从初期训练开始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用于学习音乐、练习乐器。音乐创作更加要将注意力集中于内心听觉的创造,实现音乐观念的内化。因此,长时间音乐创造中的自控使得音乐家相对于其他专业更加关注自身的内心动态;第二,独立。对音乐家的心理研究结果标识,独立与内向有关。成年的音乐家能够展现出一种大胆的内倾性,这是音乐创作主要进行艺术创作的需求与体验,需要包容情感、思想与观念的冲突;另一部分是音乐创作的特点,音乐创作实践活动与独立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家所拥有独立性更加强烈的表现在成熟的音乐家身上,而成长中的音乐学生则更加依赖教师或经验丰富名家指点[1];第三,敏感。敏感是不同年龄段音乐家共同拥有的特点,不仅仅体现在对音乐的敏锐的感受力与表现力上,还表现于对丰富的情感体验、情绪变化的敏锐性;第四,焦虑。音乐家常常表现出的焦虑状态是由音乐创作的性质所决定的,创作上灵感来源的焦虑、音乐表演的焦虑等,相对于普通人音乐家需要承受更加沉重的心理压力。
二、音乐家个性及其音乐风格
(一)勃拉姆斯的个性及其音乐风格
勃拉姆斯是19世纪著名的音乐家,以古典主义的传统为理想,一生都致力于纯音乐的创作,继承了贝多芬古典主义音乐大师风格,灵活地运用了古典主义的音乐的表现形式,构建了真正的交响乐思维。勃拉姆斯幼时家庭十分贫困,童年的窘迫给勃拉姆斯的心里留下了消极悲剧的阴影,形成了自卑敏的性格。勃拉姆斯的父母婚姻的失败使得他的心理日趋压抑、粗暴,内向、抑郁、自卑的性格更加严重。19世纪时期勃拉姆斯的艺术思想在当时是非主流的,与“新德意志乐派”产生了冲突与矛盾,在与“新德意志乐派”的对抗中同立场伙伴的背叛使得勃拉姆斯变得更加沉默寡言[2]。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个体长时间由于人生的不幸而感到自卑、失意的时候,必然会追求各种类型的精神寄托与心理补偿。只有在追求并获得心理补偿的时候,个体才能够从中获得心理超越的感受。勃拉姆斯正是将他内心中不同种类的情感聚集为音乐创作的灵感,选择了孤独的音乐创作道路。从勃拉姆斯音乐创作的旋律来看,温柔、朴素是其明显的特征,勃拉姆斯有机的将旋律与语言融合在一起,能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压抑、忧伤、哀愁等多种情绪。勃拉姆斯经常使用下行旋律音调来表达悲伤的情绪。如《我正迷蒙入睡》中就使用了大量下行旋律音调,充分展现了作者幽怨、哀伤的情绪。又如在《徒然小夜曲》中勃拉姆斯运用了小七度、大六度的音程使得音乐张力十足,逐渐将音乐推向了高潮,也使得情感传递与表现更加鲜活生动。
(二)肖邦的个性及其音乐风格
肖邦的童年是在华沙度过的,肖邦的童年无忧无虑、和睦美好,跟随者艾斯奈尔学习音乐,并且在华沙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与理论作曲,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这一时期肖邦的音乐创作主要以甜美、梦幻为主,作品思想相对局限,虽然没有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但是作品基调是较为客观的,显现出了十分浓郁的波兰民族特色,如作品a小调玛祖卡舞曲等。受到肖邦当时个人经历、生活环境以及波兰贵族气质的影响,早期音乐作品华丽轻快。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中期,肖邦在祖国动荡的环境下决定去国外演奏音乐来颂扬自己的祖国,为祖国争取荣耀。在祖国陷入危机的时候,他宁愿成为政治的流亡者,也不愿意成为他人统治下的俘虏,只能用音乐来表达内心的悲痛。如作品《c小调练习曲》也被后人称为带有革命色彩的练习曲,和声效果十分丰富,压抑性的低音效果显著,充分的展现了作者得知祖国再次沦亡后的悲痛感情。虽然身处异乡,但肖邦的心之中牵绊着祖国,在祖国取得成功时他兴奋激昂,在祖国被侵占时他悲痛欲绝,肖邦的情绪时刻伴随着祖国的兴亡而变化,他的音乐创作也随之发生变化。肖邦是一个十分重感情的人,在离开祖国后他最愉快的事情就是和波兰的同胞一起,他为好友演奏钢琴,从内到外散发出苍凉的悲情。如《b小调谐虐曲》就是这种悲痛情感的产物。肖邦身在异乡,思乡的感情始终牵绊着他,对亲人的怀念、对祖国破裂的悲痛都是通过戏剧性的音乐创作来宣泄[3]。1836年肖邦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相遇,他们有着共同的热爱与追求,很快走到了一起。乔治·桑在事业与生活上给了肖邦巨大的帮助,部分的音乐作品创作灵感也是源自于乔治·桑,这一时期肖邦的音乐作品悲情的风格逐步成型,并走向巅峰。如《bb小调奏鸣曲》《c小调波罗乃兹舞曲》等。
(三)柴可夫斯基的个性及其音乐风格
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著名音乐家,其音乐创作不仅仅有浓郁的俄罗斯民间特色,同时还富有鲜明的音乐形象,音乐题材十分广泛。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借鉴了法国芭蕾舞、意大利歌剧、德国交响乐等特点,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诠释了音乐创作风格。柴可夫斯基先后创作了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等,柴可夫斯基吸收借鉴他国音乐特色的精髓,巧妙地与俄罗斯音乐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不仅仅具有典雅的抒情性,还具有深刻的戏剧性。在音乐作品的情感上细腻可与肖邦媲美,音乐织体厚重感与贝多芬不相上下[4]。柴可夫斯基之所以具备这些多元化音乐风格,是因为自身就拥有多重性格,这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爱情经历、性格气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柴可夫斯基的内心十分细腻,充满了矛盾与挣扎,内向而脆弱、敏感多疑,有的时候封闭自己,有的时候却很热情。他不善与人交际,但渴望拥有爱情和友情。柴可夫斯基的性格与遭遇使得他只能将内心的痛苦掩藏起来,夹杂着痛苦和悲伤,在音乐创作中宣泄。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音乐家自身的心理动态、性格气质为其音乐艺术创作增加了独特的艺术气息。音乐家的个性、性格与其音乐风格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要注重扬长避短,造就出独特音乐风格。
参考文献
[1]薛军.简朴、内省、严密——析勃拉姆斯与他的音乐风格[J].歌海,2009(2):20-21.
[2]伍维曦.风格叙事与历史语境——作为“音乐史事件”的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J].音乐探索, 2013(1):41-57.
[3]张曌曌,何爱军.极度的忧伤与美丽的童话——柴可夫斯基多重性格及其音乐风格研究[J].艺术科技,2013(12):189.
[4]叶婷.理解音乐:谈肖邦钢琴音乐的浪漫主义特性[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7-38.
作者简介:江钰(1985—),女,汉族,湖南常德人,硕士,重庆文理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古筝演奏、民族音乐理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5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