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展现个性的小学课堂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个性。”个性意味着创造,拥有个性,也就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空间。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出错,并通过读、问、辩、写,让学生展现个性。
  【关键词】小学生;展现个性;课堂教学
  充满挑战、竞争的社会,需要多样化个性的人才,而多样化个性的人才,多来自于人才基因的与众不同。个性意味着不平庸,这是人最宝贵的生命财富。拥有个性,才能拥有充满创造力的生命,才能获得生存,才能获得发展的最大空间。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尊重个性,开发个性潜能,让学生展现个性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初探。
  一、在“错”中呵护学生个性
  俗话说:“童言无忌。”孩童初时往往是直言不讳、无所顾忌的。我们发现,一年级的课室里常常是小手高举,小孩子会情不自禁地叫道:“老师,我会!”甚至站起来表示“抗议”。而越到高年级,举手的学生人数越少,这反比例的举手现象,一方面当然是因为随着年岁大,学生生理发生变化,日渐怕丑了;但另一方面,我们老师则难脱其咎。老师根据标准答案所下的权威的判决,断然地否定,以及责备的眼神都给孩子心里留下阴影,使他们对于不确定的答案,羞于启齿,生怕回答后,耳边响起的是老师“不对,坐下”,甚至是“你有没有听课,怎么答得乱七八糟的”斥责。长此以往,差生变得沉默是金,好生也会有顾虑、谨慎了,没有了个性,这显然极不利于探索、创新精神的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老师首要做的是激励学生大胆说,允许学生有想法,允许学生与众不同,允许学生对观点的保留。学生发言,正确的、不正确的都应该同样对待。听到精彩的发言时,应由衷赞扬,让学生有信心,让其他同学学习其见解;而答得不好了、答错了,也不应责备,甚至要表扬学生的勇于表达个人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乐说、乐学,独特的个性才能自然流露,表露无遗地发挥。
  特级教师贾志敏授课时讲到这样一个事例:一次公开课,他在教学生复习“默”字时,一个学生回答“默水”。显然,这学生是将“默”与“墨”弄混淆了。这时,贾老师的做法是:一边示意孩子们别笑,一边用手遮住“墨”字下面的“土”,引导该生说:墨水的“墨”字,去掉“土”字底,加上一个“犬”字旁就是“默”字,“默默”的默。該生经过贾老师的点拨,也马上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这时,贾老师由衷赞道:你真了不起!不但记住了“默”字,还懂得区别“默”与“墨”。就这样,贾老师没有指责该生,而是巧妙地引导该生答对并保护了该生的自尊。可以设想,这次的错定让该生记忆深刻,他也不会因为这次的错而害怕举起求知的小手。假如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像贾老师一样呵护学生,不轻易否定、批评或斥责学生,就算没有贾老师那么高超的教学艺术,只要我们微笑地让每一个学生明白,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答错不是什么羞耻的事,并且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那学生就有学习劲头,个性也就在无所畏惧的学习中自由生长。
  二、在“读”中促进学生个性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读者对同一读物所产生的心理过程,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因个体的差异的原因,每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体验就大相径庭。如果老师在教学中用“一二一,齐步走”这种划一的方式指导学生读书,学生的想象力就受到压抑,创造性受到限制,变成千篇一律。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就必须为学生的读书活动留下充分的自主空间。
  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为了让学生弄懂“他挖了8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拦他”这个句子,体会父亲那坚信、执着,对儿子深深的爱。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书,完全把读的选择权交回学生,希望他们在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只见有学生自己默默地读,边读还边在一旁写,有学生大声地朗读,有学生轻声地读,有学生选择与同伴一起读,有的小组合作读,有的小组还选择合作表演读。
  就这样,尊重学生读书的喜好,不仅能让学生读书的方式多种多样,收获也会多姿多彩;无论是语感、感悟或情感的熏陶,都能在读中培养、领悟、收获,最终呈现出个性阅读。
  三、在“问”中彰显学生个性
  有位学者说得好:“学问、学问,就是让学生‘学’会‘问’。”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发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才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问是创造的基础,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发问开始的。因而,笔者在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敢于问、乐于问,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学会问。
  笔者在教《金色的鱼钩》一课的最后一句“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时,笔者引导学生大胆提问,有一位学生(下转第34版)(上接第33版)提出不解,认为在现实生活中,鱼钩上长满了红锈,是不可能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这个句子是个矛盾的语句。这一学生因为领悟不够透切,所以不能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但他敢问,笔者认为这就是有个性的行为,就是一种创新的精神。笔者马上鼓励他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再把课文认真读读后讨论讨论,到底是不是作者表达不准确?”同学们读书后再讨论,再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辩论,最后学生得出这并没有矛盾的结论。听完学生的回答后,笔者小结道:“真感谢刚才这位同学,由于他的提问,我们深读了课文,并体会到作者表达的目的。‘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只要持之以恒,相信很快大家就敢问、会问、善问了。”老师的鼓励、倡导无疑强化了学生“问”的动机,从那以后,学生就不再羞于发问,而且越问越入迷,越问越独特,越问越精彩,个性自然在问中愈发分明。
  四、在“辩”中展现学生个性
  真理来自于争论,没有论辩,就无法辨别是与非。而辩论的过程,思维是最紧张、最活跃的,常常把灵气和才华显露无遗,对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智慧的光芒、展露学生独特的个性,往往具有非凡的意义。
  笔者教《落花生》这课时,借鉴了特级教师孙双金的教学设计:读文,感知、抓重点,紧扣中心句进行研读,理解落花生的优点。在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后,还进行了小组讨论:你想做落花生还是苹果那样的人呢?于是,学生展开辩论,自由畅谈,现将学生发言,选摘如下:
  生1:愿做苹果。因为社会竞争激烈,不表现自己,才华就会被埋没。
  生2:愿做苹果。苹果不仅外表好看,内在也美,又实用,肉好吃,有营养。
  生3:愿做苹果。因为苹果比花生奉献给人类的多,苹果肉多,花生肉少。
  生4:愿做苹果。因为我认为花生默默无闻,太平凡,我要成为一名受人瞩目的伟人。
  生5:愿做花生。因为花生有内涵,有本事。
  生6:愿做花生。因它默默无闻,默默奉献。
  生7:愿做花生。因为我认为花生的品格它谦虚,品德高尚。而苹果却太骄傲,太自以为是了。
  生8:愿做花生。因为它实在,我要做脚踏实地的人。
  学生或联系自身,或针对现实,唇枪舌剑,掀起了一个个课堂高潮,笑声、掌声不断。这些语言、见解,不管是幼稚还是深刻,不管是感性还是理性,都是真情流露,这样的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学生的个性便在课堂中慢慢滋长,创新个性渐渐萌发。
  五、在“写”中彰显学生个性
  语文科的最大特点是靠情感来推动教育的,无论是对语言的理解、对思想的启迪、或认识事理的目的等,建立的基础都是以情感响应为传导的。《匆匆》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主要通过激情的语言,多种形式的朗读,便顺理成章地把文本和学生之间的桥梁架设起来了。之后,笔者更让学生把内心的感受化作无声的语言,把最想说的一、二句话写下来。学生此时不吐不快,尽情写下了自己对时间流逝却无奈的真实的情感体验。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真情、无不尽显个性。
  综上所言所得,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其得以完善,是教育本质的需求,也是关注生命本质的需要,更是顺应时代、培养创新人才、富国强民的需要。因此,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首要做的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出错,通过读、问、辩、写让学生展现个性。
  参考文献:
  [1]陆志平.小学、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9.
  [2]黄敏.接受美学视野中的阅读教学[J].华中师范大学,2015.
  [3]刘绪菊.切问近思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J].中国教育学刊,2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89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