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析莫扎特早期钢琴奏鸣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莫扎特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不仅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杰出大师,更是音乐史上罕见的音乐天才,“音乐神童”无疑是对其音乐创作天赋的一种尊崇。随着键盘音乐的发展,钢琴曲逐渐成为创作主流。在他众多的音乐创作中,钢琴奏鸣曲是在其器乐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奏鸣曲这一体裁在莫扎特时期得到不断的发展、完善。18首钢琴奏鸣曲各具特色,而不被人们重视的K279是其创作的第一首钢琴奏鸣曲,具有实验性、探索性。他在继承前人创作的基础上,融合自己的创作特色,更加丰富了奏鸣曲体裁的内涵,并为后世奏鸣曲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现代钢琴;前古典主义;钢琴奏鸣曲;音乐内涵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18世纪欧洲随着经济、政治上阶级斗争的爆发,在文化、艺术、思想等领域得到深刻的反映。当时贯穿整个欧洲古典主义社会思潮的启蒙运动、狂飙运动、以及第三等级的崛起对哲学、文化、艺术等有着直接的影响。伴随着社会思想及局势的变化,无疑也对音乐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社会处于历史动荡中,但其制造工艺的发展,逐渐优化了钢琴构造,音乐创作逐渐从羽管键琴过渡到现代钢琴,随之产生的钢琴音乐得到很大的提高与改善,如奏鸣曲体裁在钢琴音乐创作中的运用。18世纪下半叶的维也纳三杰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都创作过该类体裁,而莫扎特对海顿奏鸣曲的创作继续继承与完善,对贝多芬早期的创作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一、创作背景
  古典主义时期器乐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而随着制造工艺的发展,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达到了顶峰,莫扎特则在此做出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当时或西方音乐史上留下一笔珍贵的遗产。
  对于莫扎特的器乐有所了解的,大多知道他的交响曲或者一部分钢琴奏鸣曲K310、K330等,但是对于一些早期具有探索性的器乐作品不甚了解,如本文将要提到的钢琴奏鸣曲K279。
  18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各种原因,教会音乐逐渐衰退,古典主义时期正式复调音乐转入主调音乐,且主调音乐成为创作主流。古钢琴大量普及与推广,而现代钢琴的崛起,人们逐渐开始在新的,即现代钢琴进行音乐创作的尝试,包括海顿早期的钢琴音乐既包含有古钢琴医院,至中后期则开始为近代钢琴音乐的创作进行探索。与古钢琴平行发展的另一种教堂演奏乐器——羽管键琴,音色洪亮、清晰,但是在演奏时不能提供手指的控制来改变音量及音色,从而导致演奏者与乐器之间要通过间接的控制来表达音乐,已在不能满足作曲家和演奏者内心主观愿望的更好的表达,可谓音乐创作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钢琴制造工艺的进步与发展,最终在18世纪下半叶被现代钢琴取代。因此,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开始以新兴的乐器--现代钢琴音乐开始创作。
  莫扎特早期的创作受到“前古典主义”的影响,同时在欧洲启蒙思潮的庇荫下,其作品内容又反映了当时狂飙运动思潮的影响。莫扎特很多作品都是在其影响下创作的,如协奏曲、交响曲、嬉游曲、四重奏以及正歌剧《伊多梅纽》等,当然最重要的还包括早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莫扎特对钢琴奏鸣曲创作的探索,在奏鸣曲体裁的发展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如对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为古典主义音乐增添了一笔完美的色彩。
  二、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之意蕴
  莫扎特一生创作了18首钢琴奏鸣曲,分为早、中、晚期,K279-K284是他早期创作的钢琴奏鸣曲,因创作于家乡萨尔茨堡而被称为“家乡奏鸣曲”。据相关文献记载,首先K279是第一次在钢琴上运用奏鸣曲这一体裁,故具有探索性、实验性;其次,其父希望通过莫扎特这一时期的创作能谋求一份长久的工作,内心充满了期盼之情。最后,莫扎特之前已经创作过其他乐器的奏鸣曲,而随着制造工艺的发展,作曲家也想对新的现代钢琴进行试验,所以为钢琴创作。虽然相对于后期创作的奏鸣曲有些格格不入,但是如果没有前期所做的准备和铺垫,而其他的作品就会稍显逊色了,正是因为它的格格不入,反而使之在演奏時更显特异。
  (一)创作之继承
  K279作为他创作的第一首钢琴奏鸣曲,可以感觉到其音乐不仅具有巴洛克音乐的印迹,而且还能察觉到其它音乐家如维瓦尔第、海顿、肖贝特等的某些音乐元素,但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个性风格。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乐的创作,在音乐结构上,受到维瓦尔第协奏曲“快、慢、快”的影响,采用三乐章的结构模式,就此而言,其作品可谓古典主义之先导。卡尔·菲利普·埃曼纽尔·巴赫(简称C·P·E·巴赫)是前古典主义时期的过渡音乐家,其作品具有“华丽风格”和“情感风格”,对莫扎特创作也起到很大的影响。C·P·E·巴赫在器乐创作方面,如乐器发展、音乐风格以及音乐创作手法和音乐结构形式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莫扎特。巴赫在奏鸣曲和奏鸣曲式的发展上做出卓越的贡献,使得奏鸣曲不再局限于单乐章,采用快-慢-快三乐章结构形式,并对主题、乐思、色彩和音乐的发展做安排,进一步呈现古典主义器乐音乐所强调的连续性、整体性以及莫扎特所特有的戏剧性。而这种戏剧性呈现在莫扎特奏鸣曲体裁的中、晚期才尤为突出,但是倘若没有早期对钢琴奏鸣曲创作的探索与模仿,之后也不会创作出如此优秀的作品,这对中晚期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埃曼纽尔·巴赫曾说“音乐的主要目的是触及人心,激起情绪。”并主张音乐除了典雅、诙谐和轻松以外,更注重表现内在的、感伤和忧郁的情绪。在此作品中通过音乐线条的不断发展,领略到莫扎特内心情感的变化,如旋律的上行表现了音乐情绪积极向上的情绪;密集的节奏型则表现了音乐的紧张气氛等,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潮的深刻内涵。“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进一步发展为启蒙思想运动、狂飙运动以及中产阶级的崛起的时代背景之下,在原有基础上,还具有:一是为听众提供现实中悦耳的声音;二是还要注意表达心灵的情感和情绪,从而升华了这一时期的音乐韵味和音乐内涵。”   在音乐语言上,莫扎特奏鸣曲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均为快板乐章,遵循旧的创作范式。在慢板乐章则受到另一位前古典主义的音乐家——约翰·肖贝特的影响,音乐纤细优美,仿佛哲学的反思。特别是K279第二乐章中左手三连音的使用,营造了一种如梦如画的意境,具有较强的抒情性,仿佛一种乐思的反省(如谱例1)。正如保罗·亨利·朗在《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所说“莫扎特一定是通过肖贝特的作品才熟悉了音乐中的幻想与诗意”。
  对海顿钢琴奏鸣曲的继承主要表现在莫扎特作品中装饰音的大量使用,是对其创作手法的一种借鉴,使得音乐能给人一种教堂中羽管键琴辉煌的演奏效果(如谱例2)。但是莫扎特不仅只是借鉴海顿装饰音的节奏型,他还注重装饰音与旋律的融合,强调旋律性,向上的音乐线条,更加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也大大地提高了旋律的音色效果。
  (二)体裁之完善
  由于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加之莫扎特在其旅行经历,使其音乐创作更具特色。莫扎特K279中保留了一些传统的音乐要素,表现了古典主义时期企图规范和完善某些原有的曲式结构,莫扎特在传统的创作上赋予了创新。
  K279第一乐章采用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奏鸣曲式,凸显了对比、统一的传统原则与审美理念,对于一个对音乐创作敏感的音乐神童来说,无论调性、力度、强弱等如何丰富、变化,都不可避免地被统一在一个传统的框架之中。
  该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中八小节的动机旋律简洁,其旋律线仿佛在吸引听众的注意。开始的和声采用C大调的主和弦,清澈、明晰,这一音型成为主要元素,在展开部以及再现部均有使用。呈示部和再现部除调性、和声发生改变以外,其伴奏音型最为突出。“阿尔贝蒂低音”的使用(如谱例3),在海顿的基础上,不再单纯地使用低音伴奏,而是将分解和弦加以变化,使之在不同的音区使用,同时,其低音还具有隐伏的旋律,这样就很好地避免了音乐的单调,增加了旋律的厚重感。
  除此之外,独特的和声效果也是其特色,如此曲中半音和声的进行,在主题中被广泛运用。在作品中,每一次出现都会有意外,即和声随主题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不仅推动音乐线条的发展,而且也使得音乐具有新鲜之感(谱例4)。由此,可以看出,莫扎特不仅是在旋律上有着天赋,而且在和声上也有着极高的造诣。
  当进入展开段时,作曲家采用主部主题的音乐素材在新调g小调上进行变化发展,音乐材料的六次重复变化,在六次重复以后,不协和终于爆发,伴随着每一次的重复其调性出现游离,如降si、还原si、升sol等的使用加剧了不协和的因素的发展。渲染了暴风雨的到来,致使音乐到达高潮,并且音乐情绪由明亮变得暗淡(如谱例5)。这无疑是作曲家巧妙的安排,使得展开部伴随着和声的变化,其音色、力度等都赋予了戏剧性的变化。
  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在为乐曲的再现做准备,真正的凸显了当时音乐家创作的审美理念,即一切不协和的、矛盾冲突终将归结于谐和。正好反映了当时的美学原则,即和谐、不谐和、统一的审美传统。但莫扎特的奏鸣曲又不是“即兴”的零散构架,而是合乎音乐创作逻辑的规范之作。
  总之,莫扎特在曲式结构或调性布局继承了前人的创作手法,但是在具体的音乐内容,如和声、力度、音色等细节方面遵循着自己的想法,在遵循古典主义时期典型的创作手法的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色。K279中连线、断奏的使用突显一位活泼、灵动的人物形象,左右手音乐旋律对话的形象更像是作曲家自己,从而反映了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一种普遍现象,既注重旋律表达,还注重表现心灵之感情与情绪,而这一点,则贯穿了当时狂飙运动的思想,因而在音乐的内容、形式等方面赋予了一定的变化。
  (三)“往”“来”之影响
  C大调奏鸣曲K279,是莫扎特创作的第一部钢琴奏鸣曲,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实验性,其采用的音乐手法明显的受到各音乐家以及某些思想的影响。特别是此曲中装饰音的大量使用,具有鲜明而强烈的羽管键琴风格,可以看作是奏鸣曲体裁在羽管键琴的探索。而整部奏鸣曲具有音乐轻快、明朗、活泼、且典雅的气质,更凸显了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均衡、稳重之特征。奏鸣曲体裁在钢琴创作中的运用,映射出莫扎特天才般的创作手法,对海顿的继承,自身的完善,以及后世音乐家如胡梅尔、贝多芬早期等的奏鸣曲创作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
  贝多芬早期创作的钢琴奏鸣曲受莫扎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乐章结构上,也是采用的三乐章结构模式,但在中晚期他给予了这一体裁的创新。早期创作的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都是采用的奏鸣曲式,均以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呈示部主、副题调性和主题形象构成对比;展开部較简短,其音乐材料基本上完全利用呈示部的动机;再现部与呈示部紧密相关,利用呈示部的两个主题素材进行诠释,并结束整个乐章,形成了前后呼应的效果等。
  三、结语
  莫扎特奏鸣曲在钢琴上的运用,完美的从羽管键琴过渡到了现代钢琴,并大胆地探索了当时钢琴的音色,此时钢琴的音色已经能发出轻盈、银铃般的音色,特别是在高音区,弱音效果器能产生更好的效果,这也许是他的作品具有歌唱性以及旋律具有表现力的重要原因。
  莫扎特的奏鸣曲采取三个乐章,奠定了维也纳古典钢琴奏鸣曲快、慢、快的固定创作结构模式。奏鸣曲式中主、副部的对比,以及展开部中一些不稳定的因素等,预示了后期交响曲的发展思路,又具有远瞻性。其音乐风格极赋个性,他的音乐仿佛是一种自然流露,不会让人感到是矫揉造作,在具有孩童般天真烂漫的性格同时,也表现了复杂多变的戏剧性特征,包括后期创作的作品中所凸显的悲剧性因素,这与他当时的生活处境有相当大的关联。
  莫扎特的创作反映了18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为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而进行的努力,以及他们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不渝地追求。他将前人华丽风格的典雅优美与丰富的情感和激情融为一体,构成了他的音乐的独特的美,使之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维也纳后期的创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悲剧性和戏剧性的风格,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
  最后,“有艺不露,乃为真意”,莫扎特的音乐看似简单,因为展现内容的形式自然、灵活多变,伴随着必然的逻辑结构。
  参考文献
  [1]保罗·亨利·朗格,顾连理.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阳:贵州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389.
  [2]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159-162.
  作者简介:邓欢琴,女,汉族,四川省巴中市人,硕士,云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西方音乐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4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