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德米特《第三钢琴奏鸣曲》和声技法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保罗·兴德米特(Paul Hindemith,1895——1963,以下简称“兴氏”)是二十世纪以来最著名的德国作曲家之一,是新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兴氏的作品受到印象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思潮的影响,在吸取巴洛克风格的同时倡导“实用主义”,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作为理论家和教育家,兴氏在自然纯粹的音乐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整成熟的兴氏理论体系,兴氏的著作《作曲技法(三卷)》中有关和声构造及价值理论的论述是二十世纪重要的音乐理论成果之一。本文将以兴氏的和声理论为研究方法,以兴氏作品《第三钢琴奏鸣曲》研究对象,对本作品进行深入剖析,从作品的曲式结构、两部骨架、和声起伏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便全面地了解作品。
【关键词】兴德米特;作曲技法;和声理论;《第三钢琴奏鸣曲》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第三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
普遍认为整首作品是降B大调,由四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平静感动地, =64,6/8拍,奏鸣曲曲式,调性为?b;第二乐章,非常活泼地, =144,2/2拍,奏鸣曲曲式,调性为?b;第三乐章,适中的快速, =84,2/4拍,奏鸣曲式,调性为?e;第四乐章,活泼地, =56,2/3拍,赋格曲,调性为?b调。
二、乐曲构成的骨架特征
在兴氏理论中,无论什么形式的写作,都需要在一个外部轮廓的骨架中进行,这个骨架是由低声部和重要的高声部构成的,类似于斯波索宾四声部和声写作中女高声部和男低声部中的旋律线条,这两部骨架是整个作品写作的前景,它本身必须是完整的,对和声的配置与和弦序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又不依赖于任何和弦音。在实际创作中,两部骨架必须提前细致地设计好,音程的价值紧张度要先松后紧,相互交错,结束在紧张度较小的和弦上,两个线条在形式和时值上要对比平衡。
(一)乐曲开始处的音程构造
第三钢琴奏鸣曲的两部骨架都是由紧张度较低,协和度较高的音程构成,这样就为后面和和声进行和旋律发展创造了很大的空间,也给耳朵一个舒服缓慢的适应过程。这样的开始符合兴式先松后紧的规律,也赋予作品更多的活跃性。
(二)两部骨架的紧张度发展
下面分析一段作品中的两部骨架。
《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第8—16小节。
此例从第八小节的弱拍开始,两部骨架开始的音程是纯五度,和声力较强,紧张度较低,由一个经过音F到E上构成一个大三度,和声力最强,紧张度增加,随后一个倍增一度即大二度造成紧张度急剧增高,接下来一个小三度降低了紧张度,在这里,高声部到达一个小的高点,但音程关系是小三度,紧张度没有达到同高点一样,因为随后的第二乐句的高点是#C,高点相差二度,使线条更富有层次感,第二乐句中上下旋律线做了交换,将主旋律交由低音声部,虽相似但不同,使两部骨架具有对比性,且富有平衡感,最后回归节奏上的统一,经过大三小六,大六小三,再到纯四度,做了一个紧张度缓慢的递减,到达最协和的音程。
三、和声紧张度与和声价值的变化特征
在兴氏理论中,和声价值和紧张度的上下变换,我们称之为和声起伏。“和声起伏意味着和声重心的转移”和声起伏变化与和声重心的变化是相同的。和声价值度的变化与和声紧张度的变化是成反比的,“和声的紧张度高,价值就低;和声的紧张度低,价值就高。”从价值较低的和弦进行到价值度较高的和弦,则是紧张度的增加,反之,则是降低。但在结构相同的和弦中(分類同一组别中),两个和弦的进行若只有根音发生变化,紧张度并无变化,只有和声关系的连接,也就没有和声起伏与和声重心的变化。在和弦分类表中,向下或向右一栏意味着价值的递减,紧张度的增高;向上或向左一栏意味着价值的递增,紧张度的减小。这样便直观地把和弦价值度与和声紧张度的关系表达得一清二楚。
下面是作品中的一部分和声起伏,我们在此分析它的和声紧张度与价值度及兴氏和弦的安排与意图。
该片段的和弦运用了三度叠置和弦,也运用了非三度叠置和弦,作品开始是一系列三度音程的下行,都归于价值较高、紧张度小的Ⅰ1组,旋律下行,给人一种放松的状态,之后一个小三和弦与大三和弦,声部之间的跳进营造一种紧张感,但和声价值与紧张度无明显变化。随着两部骨架的到达高音,和声上配以带有三全音和弦的Ⅱ组和弦,紧张感增加,紧接着持续增加紧张度,运用Ⅱb3组,然后运用Ⅲ组,看似解决但只增不减,这是一个价值度逐渐递减,紧张感逐渐递增的过程。随后又是价值递增,紧张递减到Ⅰ组和弦的运用,然后是紧张度陡增到Ⅲ,之后的和声起伏的设计都是在Ⅰ-Ⅲ组和弦内做变化。在末尾处有一个紧张度突然从Ⅰ1-Ⅵ组和弦的陡增,d-f-?a一个三全音占主导地位的减三和弦,解决到Ⅲ组和弦,这是和声紧张度的高点,而此处的两部骨架却在正常范围内,音程关系是八度,可见两部骨架的构成与和声的起伏不总是一致的,兴氏这样的安排,就是产生一些尖锐而矛盾的音乐感觉。片段最后结束在Ⅰ1和弦上,完满终止。总的看来,和声配置、和声起伏与旋律的风格是相互配合和适应的。
四、和声起伏与旋律线起伏之间的关系
旋律是音乐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和声起伏(紧张与松弛)与旋律线起伏(上升与下降)之间是具有紧密联系的,和声起伏应适应旋律的性格与作者的意图,这是安排好和声起伏的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旋律线有多种形态,基本性格是当它上升时自然地趋向紧张,和声的紧张度也随之变大,力度也随之渐强,而它下降时则趋向放松。和声起伏与旋律起伏之间存在着一致与不一致两种情况,本文中只对一致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两种较为特殊的情况。 (一)波浪型旋律线的和声起伏
是指一条旋律从较低的音逐渐上升,随后到达高点后逐渐回落。旋律的高点是音乐情绪最饱满的地方,作曲家在此处大多配置一紧张度较大的和弦以烘托旋律高点的表现力。
五小节的旋律线呈波浪型,从f-#f高点音是e2,在旋律爬升的过程中,和声起伏也由Ⅰ组到Ⅲ组紧张度攀升,在高点音没有配置和弦,而是让旋律自身去表现,随后的旋律下行由紧张转至松弛,总的来看和声起伏与旋律线的起伏是相辅相成的。倒波浪型旋律线与波浪型相反,作曲家会着重处理低点的和声起伏。
(二)直上升型旋律线的和声起伏
直上升型旋律线是指在与其相适应的和声起伏可以由松至紧,也可以由紧至松,也可以保持不动。
该片段是一系列旋律线直上升型的旋律线,高声部旋律骨架为半音阶上行,高点音是?e2,和声衬托主要以三度叠置来加厚音响,但和声起伏的安排起伏很大,一直是Ⅰ-Ⅵ这样跨度极大的和声进行,在高点处用一个减三和弦到达极为紧张的和声。作曲家这样的安排,就是要用这样明显的协和与不协和的对比烘托出音乐强有力的风格。直下降型旋律线的和声起伏通常是逐渐紧张或者逐渐放松,在此不做分析。
综上所述,和声起伏的设计往往承载着作曲家的表现意图与和弦与和弦之间紧张度流动的合理布局。
五、《第三钢琴奏鸣曲》的调性
在兴式理论中,调性的确立与和弦的根音有关,将作品中和弦的根音排列出来,出现频率越高,则根音的价值就越大,通过对排列出的根音列进行时值与出现频率的分析,发现调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按音序2的音程价值,通过这些根音之间的音程和谐度与结束音来判断调性中心。
在作品这段的和弦起伏上,首先确定和弦的主音是?b,这个片段的根音列是?b-a-?b-?a-?g-?b-?a-?d-b-c-?d-?b。从这一乐段的根音列来看,出现最多的是?b和?d,因此,该段落的调性是?b。
这一片段的根音列是?b-e-#f-d-c-?b-g-d-?b-?b,此片段开始处的根音是?b,随后是下四度音e对其进行支持,最后结束音也是在?b上,证明整个第一乐章的主要调性是?b。
整首作品的调性布局是建立在二度与三度关系上的调性布局。
六、根音列进行中的终止式与调性
“终止式是一种有强烈终止效果的和声进行,并且它在许多风格中都是实际的结束公式。”传统的大小调和声理论认为,终止式是用于结构划分的一种规范化的和弦组合形式,结束一个乐思的和声进行,在音乐分析中也是判断作品风格的重要条件。传统终止式中的根音四度进行是强进行,而在兴氏理论中,根据音序Ⅱ中,最具有强支持力的和声进行是五度进行,其次是四度,接下来是三度和二度,这些进行都可用作兴氏理论中的终止式,這样也扩大了传统和声理论中终止式的运用。
兴氏认为,在终止式的和弦进行中,若从B类和弦到A类和弦的和声进行,需要两个和弦便能明确调性;若终止式的和弦进行中都是A类和弦,就需要三个和弦才可以明确调性。
《第三钢琴奏鸣曲》共四个乐章,普遍认为是降B调,我们将作品最后的音级进行归为两种:(1)终止式以四五度结束的,强进行(2)终止式以大小三度、大小二度、同度结束的弱进行。但在本首作品中都是以弱进行终止。
可以看出各个乐章终止式的类型,音级进行以及强弱特征,作品的调性与和声进行特征内在的联系与区别。可见,兴氏在此部作品中所使用的终止和弦手法较为丰富,也显现了他独特的调性观念。
七、结语
兴德米特《第三钢琴奏鸣曲》是一首很优秀的作品,是最能体现兴氏理论体系及他的创作风格的作品。他的许多作品都以新古典主义的方式呈现出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品建立在有调性的基础上,对无调音乐进行了批判。他极其具有特色的创作技法以及建立在自然音列上的理论体系,为二十世纪新音乐的发展增添了光辉,并对国内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将他的理论创新并与中国民族风格相结合,写出了许多优秀且富有特色的作品。
参考文献
[1]保罗·兴德米特,罗忠镕.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秦西轩.兴德米特和声理论的实际运用[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作者简介:成雯(1995—),女,硕士研究生,西安音乐学院,和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1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