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奏鸣曲Op.35第一乐章中的演奏技术与钢琴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1837年肖邦创作出了具有忧国情怀的《葬礼进行曲》,到1839年又相继写出了奏鸣曲的剩余三个乐章,组成了这首耳熟能详的《降b小调奏鸣曲》。笔者从这首作品的演奏技术入手,结合乐曲的情感变化和旋律发展,引申到教学层面,力求探究如何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演奏技术来为教学服务,并且从中发现钢琴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关键词:肖邦奏鸣曲;演奏技术;钢琴教学;情感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1-0152-02
肖邦的第二钢琴奏鸣曲完成于1839年,作曲家经过了深思熟虑和仔细编排。第一乐章整曲笼罩着抗争与哀痛的气氛。若要将紧张气氛诠释到位,则演奏者对于技术的把控尤为重要,并且渗透到教学中要对全曲的情感做到精准把握,将结构变化和乐曲的发展脉络理顺清晰。
一、触键方式的把握
第一主题动机感非常强,小音程的跳进构成主题的“核心细胞”。[1]由短小精悍的连线组成的右手动机快速流动,像因为紧张而加速的心跳,左手无穷动式大跨度的伴奏音型,烘托了阴霾气氛。有些学生在弹奏伴奏音型时总会为了突出左手八度强拍而向下用力,使得声音硬而不匀。此处要指导学生利用手臂稍向前推,将力量传递到指尖,手腕和掌关节为了传递力量而保持稳定的支撑,不能突出重音,由慢到快练习,就可以实现均匀流畅的演奏。第9小节之后左手伴奏跨度增大,上方出现双音,要想实现快速精确的触键,不是手指与手臂打字机式机械地左右直线运动,而是手臂带动手画半圆式的弧线,这是最快的触键方式,如水滴般圆滑地落在每个音,手腕不能做太大的牵拉动作,教师可以抓着学生的手臂画半圆,给予学生直观感受。
第二主题和第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躁动转为沉静,像是用平和的语气在叙述或是安静回忆往事,乐句变长。41小节之后奏出平滑旋律,慢速深触键,运用手臂力量下沉到指尖,利用手腕带动实现音与音之间的连贯。此外手掌和手指的支撑度则直接影响触键的质量,81小节之后的断奏需要短促快速的触键,练习时需在慢速中保持手指的紧张度,有准备地触键才不至于发出由拍打琴键而形成的片状音色,每一句最后一个音要停住之后快速离键,手指转移到下一句第一个音摸到琴键之后快速触键,在慢练中实现离键与触键的快速转换。
二、速度变化的控制
乐曲开始部分是Grave(庄严的广板),表现内心的苦痛与挣扎,教师要指导学生弹出沉重一些的适当慢速,来表现这种纠结的情感。第一主题的开始谱面中给出了Doppio movimento的术语,意为速度加快一倍。若没有掌握好速度提升的限度的话,很容易起速过快,而和前面的慢速不匹配。建议教学中可用节拍器卡准起始速度,让学生跟随节拍器在心中默数拍子,到第5小节直接缩短一倍的时值即可,初期速度不要过快,逐渐增加速度,才能获得更精确稳定的控制。
第二主题随着音乐术语sostenuto的出现而开启,缓慢的行板。这里应当结合旋律结构和发展以及乐曲的情感表达来控制速度,相比于第一主题句子结构由密集变为松散,如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因奏鸣曲式要保证完整统一,所以两个主题间速度变化要有适当的范围。“两个主题形象的鲜明对比,使其速度变化比较大,很多地方可以在整体速度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对部分音符、动机进行个性化处理,缩短或延长。”[1]浪漫派的特点之一就是自由的节奏,但这里的自由并不是随意自由,而是固定速度内的自由。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固定节奏的概念,指导学生先打节拍器稳定地按照严格节奏进行练习,等内心拥有了绝对速度的概念之后再去进行伸缩处理。
展开部第93小节的stretto术语,意为突然加速,与之前的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情绪逐渐激动起来,好像失望之后的重振精神,情绪随之高涨,好似狂奔的战马不能停止”。[2]教师要提醒学生这里的突然加快是一个渐快的过程,而不是马上提速,这样能够通过速度逐渐地牵拉提升,制造出音乐的冲突感,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代入演奏的氛围之中。
三、旋律层次的安排
肖邦的乐曲复调性强,需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和营造立体感强的音乐空间氛围。学生在演奏中若不加以注意,则难以表现声部旋律之间的递进、并列或对比关系。如第二主题65—69小节左手的伴奏织体呈现紧密流动感,将乐曲推向高潮,因此左手低音要弹得低沉有力;右手分为外侧的八度进行和内侧的音程进行,这种典型的一个手操纵两个声部旋律的技术要把握好,否则和弦效果会乱成一片,显得不够立体。教师需引导学生像练习赋格那样分声部练习,如先练八度的行进感,突出空灵的高音;再练中声部的填充,注意长音的保持,不能提前松开,否则内部旋律就会缺失;最后练习左手的上行旋律,提醒学生注意多听,构建低声部与其余声部的空间感。
其次是展开部的层次划分,“展开部中各动机材料的连接运用的是主部主题、副部主题以及引子部分的动机材料,这三种动机材料有交替呈现或同时呈现两种形式”。[3]这些正是属于主部主题、以及引子部分动机材料的交替呈现,演奏时要刻画出材料的不同。可通过分主题进行练习,左手的引子主题单独练习,要依照谱面标记的重音记号,弹得重而突出;五度六度音程连贯帶过,三连音连线中间不可抬手呼吸破坏低音的连续,小节间可呼吸;右手的主部主题声音要高亢有穿透力。只有区分层次,才能使乐思的表达更加清晰,同时也避免含混不清的音响效果。
四、踏板踩放的转换
肖邦奏鸣曲音乐性格多变,因此踏板也应适时转换。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领学生体会每段旋律所描绘的音乐性格的不同,在大框架下对踏板细节进行调控。第一主题中左手的伴奏有一种不安定感,踏板应上下浮动,跟随摇摆的旋律和节奏有幅度地松踩,不能松得过多也不能踩得过深,以免造成干涩和混乱的音响,程度以踩到踏板的二分之一深为宜。第二主题旋律如歌,娓娓道来,适当地多一些润色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41—48小节处谱面无标记,但我们应该根据旋律的进行适当添加,换和声换踏板。并且要注意“在保证音乐连贯性的同时,也要使每一个音清晰可见”。[2]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换踏板的时机,在和声变化时松踩,在教学中要单手和踏板搭配慢练,使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手脚的协调,熟练后可以再提速练习。还要能通过听觉瞬间感知到由于踏板多踩或少踩而引起的音响变化,再做调整,如此循环往复,才能使演奏更加流畅连贯。
五、力度变化的处理
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中有许多细微的力度变化要靠演奏者敏锐的洞察力和表现力去诠释。例如第一主题中17—22小节的三组对比,先强后弱,强力度需要携带着强大的指尖爆发力,通过手臂将身体力量快速传递到指尖,教学中也需要强调这种爆发力量的练习。虽然谱面标记上这三组强弱对比写的都是f和p,但是要层层递进,应指导学生做出依次渐强的力度层次关系,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乐句,更好地演绎旋律。类似之处还有41—44小节和45—48小节的两个相似的乐句进行,虽然都是相同音高,但第二句语气比第一句稍长,情感也更深,力度要更加深厚。教学中可以带着学生吟唱旋律音感受语气的力度变化,就像同一个人说话一样,第一遍对方未听清,第二遍重复时就带有强调意味,带着这样的感觉再在琴上表现,感受会更具体。
六、结语
这首奏鸣曲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正是由于有了触键、速度、旋律层次、踏板、力度这些技术的支撑与表现,才能完整诠释出作曲家在乐曲中所要表达的内心情感,以情带“技”。对于技术的练习我们一定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并在表现的过程中能够捕捉音乐文本传递给我们的信息,通过反复练习去完善自己的演奏。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的音乐表现张力,以慢为主,训练灵活有力的手指机能,最重要的是要有灵敏的外在听觉和内心听觉,以听众的角度聆听自己的演奏并做出合适的调整。正所谓“运用一切表现手段都要有分寸”。[4]来实现对作品的复现乃至升华。
参考文献:
[1]王育华.肖邦《降b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探微[J].钢琴艺术,2008,(3):34-36.
[2]马娜.肖邦《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Op.35的艺术特征及演奏分析[D].西安音乐学院,2014.
[3]常晓青.肖邦《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Op.35)的音乐特色与演奏诠释[D].上海音乐学院,2017.
[4]梁全炳,姚曼华.肖邦《降b小调奏鸣曲》(作品第35号)[J].钢琴艺术,2002,(12):20-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62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