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背景下苏北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结构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苏北农村劳动力流动引发了生产要素的全面流动及组合,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此,本文基于产业转型背景,从劳动力供给侧视角入手,分别从农业、农民收入、城乡统筹三方面,详细深入的探究了苏北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结构所产生的相关影响。旨在能够为推动苏北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产业转型;劳动力流动;农村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F1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3-0101-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3.045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引言
苏北地区是我国人口众多的区域,同时也是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苏北农村有着一定的剩余劳动力,而这些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科学合理的运用这些劳动力资源可以促使苏北农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但当前,苏北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相对于苏南农村地区来说,还存在较大差距。苏南地区由于农村劳动力以当地转移为主,并且也吸纳了许多外来劳动力,因为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苏北农村,因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对外流出大量劳动力,致使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面对当前产业转型以及劳动力供给侧的形势,深入分析苏北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结构影响问题,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也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北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的影响
苏北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生产到底有怎样的影响,更多农民会担心知识水平高的青年劳动力离开当地,会导致农业劳动力素养降低,缩减农业活劳动的整体投入,进而降低农业产出效率。但实际上通过对苏北农村地区的抽样调查发现,在过去的二十年农业生产中,其产出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是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重要的农产品产量不断上升。而且粮食总产量也在持续增长。相关人士在对苏北农村住户调查中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并不是导致农业生产下降的直接因素。在外出打工农户的农业生产当中出现了资金取代劳动的情况。在哪些资金极度缺乏的农村地区,外出打工所带回的资金对农业生产有着积极重要的影响。而在相对资金较为充足的地区,外出打工农户的农业生产远不如在家务农的农民。劳动力的流动并不是造成对农村劳动力积累的根本障碍。但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则较为显著。上述结论是当前关于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农业生产活动影响最具权威性的证明,其结论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若是针对近些年农地体制以及农业生产技术上的诸多变化而言,本文认为劳动力流动对苏北农业生产的影响要更加深刻。下面就将针对苏北农村地区,分别从农业机械化、农业技术、人力资本以及生产方式几个方面,深入探讨农村劳动力流动对苏北农村农业的影响。
(一)劳动力流动促进农业机械化
苏北地区人口众多,土地资源较少,田地面积小且分散,数千年以来苏北农民始终采用传统的生产工具,导致其劳动力生产效率偏低。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部门开始努力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可是效果却并不理想,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大部分苏北农村劳动力没有就业机会,导致物化劳动取代了活化劳动,进而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关键因素,致使农业机械化缺少根本动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实施后,土地开始详细划分,农村居民担心零散的农户无法负担机械化成本。可现实的发展却超乎人们想象,苏北农村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2006年农业机械动力为12869万千瓦,2016年增长到48159万千瓦,增加了113%,年增长接近7%。尤其是2010年以后,在劳动力流动速度日益加快,苏北农村外出打工人数不断增多、农业机械化进展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农业机械化动力平均每年增长都高达8%。2016年苏北农民粮食播种面积当中,机器耕种面积约占55%,机器播种面积约占45%,机器收割面积为25%,机电灌溉面积约为30%。之所以出现这样良好的发展局势,主要是由于苏北农村地区劳动力机会成本逐渐变高,实现了农业全部机械化,有效节省了劳动时间,提高了劳动效率,让更多农民理性选择外出打工。此外,苏北农村劳动力流动,也积累了相应的资金,让农民能够有条件购买及使用机械。
(二)劳动力流动推进新技术应用
除了要努力应用农业机械之外,苏北地区农民还加强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和使用,加大了农业生产材料的投资力度。苏北农民对使用良种、采取节约劳动力耕种技术以及使用化肥和农药来提高产量有着极大的兴致。2016年每亩农作物播种面积所使用的化肥总量为50.3公斤,相比2006年增加了整整一倍。良种推广率提高了40%,粮食单产能力连续创历史新高,2016年粮食亩产共计为814共计,比2006年增长26%。当然,粮食单产的上升和农业科技、产品的运用,其他政策与制度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最大的作用还是外出劳动力。苏北农村劳动力流动,让外出打工农民的思想和经验影响着个人与家庭的同时,也决定着他们技术的应用偏好。并且,外出劳动力寄往家庭的收入也有效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总投入。
(三)劳动力流动提高了人力资本
蘇北农村劳动力进人城市就业后,在当代城镇以及工业文明的影响下,加快了他们思想的转变,推动了其意识的现代化,促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了全新的社会关系汇总,进而在强化对社会转型的顺应性的过程中,加强了自我长期生存及发展的能力。苏北农村劳动力流动推定了其劳动力整体素养的提升,这些外出劳动力会定期回到家乡,将所学到的崭新生活观念、社会经济发展信息以及工作经验和感受全部带回到家乡,进而影响着其他劳动力。此外,当苏北农村外出劳动力在城市积累了一定物质条件和经营管理经验后,利用自己所学到的技术和所了解的最新市场讯息,主动返回到农村开始走向自主创业的道路。纷纷创办第二、第三产业,这样既创造了当地农村劳动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带领当地劳动力素养的全面提升。与此同时,由于苏北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让人才和地域之间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进而让农业规模经营变成可能,与其相符合的资本有机形成提升而带来科技的进步,这必定会促使农村人力资源素养的不断提高。因此,苏北农村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不仅改造了自己,同时也改造了其他人。 (四)劳动力流动加快了生产方式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体制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分户经营的主动性和热情,但却存在小生产的特征。尤其是苏北农民居民土地既是生产材料,同时也承载了相应的社会保障功能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强了小农自给自足的安稳性。在过去的几十年苏北农村劳动力流动中,有效促进了传统小农的变革及创新。首先,劳动力大量流动促使了土地流动,让许多农民享受到了规模经营的好处。在初始阶段,外出打工的农民通常是家庭剩余劳动力,并且进入城市时间不长,大部分都对家中农事活动没有影响。但随着外出打工的人数越来越多以及打工的时间越来越长,若是家中缺少劳动力,农民一般只能将土地教给亲戚耕种,或是无奈荒废,这严重降低了西有土地的使用效应。但也有少数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在家务农的村民耕种,且超出亲戚间租种的范畴,在承租对象的挑选上通常采用了市场行为。这部分没有亲属关系的土地出租行为在不断增多。按照世界银行在我国苏北地区的跟踪调查显示,在20世纪90年代末,大约有8%到11%的农民出现了人地转租行为,一直到2000后,这一比例才有所提升。当前,大概有20%的苏北农民存在土地转租的行为。苏北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正在不断促使土地流动及其制度的构成,土地机制的禁区正在被突破。其次,苏北农村劳动力流动进一步促进了小农生产方式的改革。家庭勞动力的流失换来了更多的资金以及其他当代生产元素走进家庭,尤其是当代商业资本及思想的影响,转变了小农经营方向和模式,转变了小农保守型以及独立性,让零散的农户能够依据专业性以及市场化的需求实现生产元素的流动组合。当前,苏北各地出现的企业加农户、基地加农户以及股份合作制度等,都属于生产改革的产物。因此,现阶段小农早已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小农,农民已经在不经意间探索到了一条有效转变传统小农的发展道路。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苏北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有着诸多影响,并且其影响都是积极的、正向的。劳动力流动带来了农业产值的积累、农业技术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的创新,真正做到了物化劳动对活泛劳动的取代以及小生产的自我转变,劳动力流动的进程和当代农业建设的进程步调是相同的。
二、苏北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是寻找更高的收入,因此,劳动力流动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提高了苏北农村大众的收入。在改革开放初级阶段,苏北农民生产经营活动较为单调,收入源头比较单一,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体,粮食收入是主要来源,实物收入占据较大比例,三者的比重通常都在65%以上。但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苏北农民工外出打工人数逐渐增长的情况下,当地农民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家庭经营收人比例下降,以外出打工收入为主的薪资性收入开始呈现增长的趋势。其中,农民工薪资性收入持续增长主要是通过农民工外出打工收入提高来推动的。二十世纪末,苏北农民外部打工收入始终以两位数上涨,在薪资性收入中占据核心位置。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后,苏北农村居民外出打工收入占薪资性收入比例高达46.5%,并以每年十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外出打工收入上涨主要是因为苏北农村劳动力流动数量增加所带来的。按照原农调查局对苏北地区农村住户以及行政村落的调查显示,2017年农村外出打工的劳动力为110万人,比2016年增长了30万人,增长比重为2.7%,比2016年提升0.8个百分点。其中苏北农村常住居民外出打工的劳动力为60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30万人,增长20%。全家外出打工的劳动力为70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40万,增长4%。
由此能够明显看出,苏北农村劳动力外出直接促进了当地农民收入的提升。而这还没有计算外出打工收入寄往家乡或是带回到村里对当地农业以及其他产业投资带来的家庭经营收入方面的增长,若是加入这部分的影响,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上涨效应将会更大。苏北地区农业资源严重匮乏,相较于工业产品的现实需求来说,当地人对农产品的市场要求整体弹性较小,农产品价格升值空间局限。因此,苏北农民从农业经营中获得的收入无法支撑家庭收入的不断增长。苏北农民收入提高的希望只能够寄托在劳动力流动以及当地农民人口因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而逐渐减少上。
三、苏北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乡统筹的影响
(一)劳动力流动促进了经济增长
相关研究资料显示,20世纪,苏北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对农村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以上。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核算后得出:外来农民工对苏北地区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外来劳动力整体创造的GDP相当于北京GDP整体的30%、上海的29%,江苏的12%。这些省份及城市社会资产的三分之一都是由外来劳动力创造的。江苏省调查总局对外来劳动力的整体影响也展开了简单测算,结果显示,2014年江苏省15200多亿元的经济总产值当中,外来劳动力的贡献高达4000亿元。若是考虑到流动劳动力对家乡的贡献以及对外贸出口的贡献,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更大。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外贸出口整体幅度增长,世界各国到处可见苏北地区制造的轻工业产品,这些制造行业的劳动力二分之都是外来底薪农民工。
(二)劳动力流动缩小了城乡差距
长时间以来,高密度集中的规划经济制度以及城乡划分的户籍管理体制,构成了经典的城乡二元经济市场结构。这样的结构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社会资产在城乡间的划分比重不均衡。苏北农村劳动力的大幅度转移。为打破这样的明显社会不均衡,扭转城乡划分的局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方面,缩减了苏北地区农民在农业上的就业份额,让广大农民拥有更多机会享受经济上涨的好处和更多社会资产。另一方面,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以往计划经济制度下制定的诸多管理体制,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封闭结构逐渐转变为开放性结构,以往的城乡关系、地区间的关系开始松动。若是没有数千万农民的流动,城市以及苏北地区的发展也不会越来越繁荣。从长远发展来看,苏北城乡二元结构只有依靠众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而得到消除。在通过相关随机调查数据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收入上升效应以及分配效应开展实证探究后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是苏北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其对农村地区内部增长以及收入划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遏制城乡间、区域间,以及农村内部收入距离的增大无疑会起到普通收入再分配制度都无法取代的推动作用。根据苏北农村劳动力流动这种劳动力市场化的发展来改善农村经济发展中收入分配不均衡的情况,无疑是一种科学合理的选择。并且,这不只是与经济市场化变革目标相吻合,同时也是和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目标高度一致。
结语
苏北农村劳动力流动引发了生产要素的全面流动及重新组合,同时也促使了苏北农村管理制度、机制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进而促进了苏北农村经济的发展,并加快了传统农村经济向以工业化以及城市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农村转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之前,苏北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既不会让农业出现萎缩,同时还会有助于进一步促进苏北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有助于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增加当地农民收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此外也有助于推进农村土地流动以及传统农业变革,促使城乡资本的有效流动及重新组合,促进了一体化劳动市场的构成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变。因此,苏北农村应坚定不移地推进劳动力流动,积极为农民转移城市创造良好条件,因为这是建设苏北新农村,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有效途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83915.htm